陳婉嫻

【摘要】? 廣州市教育局在2018年發布了《關于中小學幼兒園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和社會實踐的指導意見》[ 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關于印發《關于中小學幼兒園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和社會實踐的指導意見》的通知,2018 年7月24日。],意見提出:要建立校館合作、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校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等學習中利用博物館資源豐富知識、拓展視野、體驗歷練,提升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虛擬展館作為數字博物館的其中一種形式,它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手段,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注重空間層次,使得空間上有起承轉合,讓參觀者在場景漫游時也能感受到空間的變化與層次感,產生類似于在現實空間中的臨場感和真實感。[ 鄭霞著.博物館學認知與傳播文叢 數字博物館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181.]筆者將以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虛擬展館資源作為基礎,對人教版必修一第13課《辛亥革命》進行教學設計,開發地方博物館資源。
【關鍵詞】? 辛亥革命 紀念館資源 中學歷史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5-005-02
一、教學思路
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舊課標中要求“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新課標刪除了“簡述辛亥革命的過程”,新增了“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的局限性”。因此,筆者以“變——辛亥革命的影響”為主題,依據“飽經世變——通時達變——風易俗變”為線索,重點從“甲午變局——革命爆發——共和氣象”的角度闡述辛亥革命爆發所帶來的意義和局限性。
虛擬展館應用于教學的首要環節是學生自行參觀。筆者根據“開辟共和新紀元”主題展,以及一樓辛亥學堂所展示的文獻資料等,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游覽任務單,幫助學生在場景漫游的過程中把握教學線索,同時拓展辛亥革命歷史視野。學生結合教材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游覽任務單,總結并在課堂展示。例如:
二、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孫中山
材料二在拉丁美洲,1898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在亞洲,1885年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過敏大會黨,積極要求民族平等自治。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爭……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1905年伊朗爆發立憲革命。在非洲,1881年非洲蘇丹爆發反英大起義;1896年埃塞爾比亞打敗侵埃意軍,迫使意大利……承認埃塞俄比亞是獨立國家。
——《新教材: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下)》
【師生活動】
(1)“開辟共和新紀元”展覽入門處懸掛一句孫中山先生的話,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潮流是什么?
過渡: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不斷高漲。而在此時此刻的中國,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志士也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而努力著。
【設計意圖】設計“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這一問題,調動學生回憶展覽的線索,同時掌握單元的線索——反侵略及求民主。利用展覽導語創設情境,從宏觀的角度知道辛亥革命的國際背景,即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建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從微觀的角度知道辛亥革命的國內背景,即甲午戰爭后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大大加深。由此而過渡甲午中日戰爭后國內形勢,感受當下中國的變局,調動學生積極性。
環節一:飽經世變——晚清甲午變局
材料三:首請皇上渙降明詔,普告臣民,定中國為君主立憲制帝國。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于1901年
材料四:徒以今之惡政府為之梗,我國民不并力以圖推翻此惡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則無論建何政策,立何法制,徒以益其敝而自取荼毒。誠能并力以推翻此惡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則一切迎刃而解,有不勞吾民之枝枝節節以用其力者矣。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于1911年
【師生活動】
(1)中華兒女爭取民族獨立時,面臨著什么樣的局面呢?請瀏覽虛擬展覽序篇“晚清民族危機”和第一單元“甲午戰后的空前變局”,小組據實地資料從政府、精英、百姓的角度分別來描述中國當時的局面。
(2)根據表格填寫的資料和上述兩則材料,思考社會各階層為什么最后采用“革命”,而非“改良”?
過渡: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以爭取利益最大化。此時此刻的中國清政府為了償還巨額賠款,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使得部分精英層盛宣懷、張謇等精英在交通、金融等進行經濟建設,民族經濟有所發展,但作為底層的百姓生活依舊流離失所。而部分精英康有為、梁啟超開始了維新變法,但過于劇烈而失敗。在這變局中,中國爭取民族獨立之路將何去何從呢?
【設計意圖】通過提前參觀指定展覽單元,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按照問題進行導學。在參觀過程中,瀏覽資料、解析材料、運用材料,能夠認識圖片、文獻史料還原歷史形勢在所具有的價值。再以清政府、社會精英、百姓的角色代入情景中,拉近甲午戰爭后社會實際生活的距離,感悟歷史,明白飽經世變下的中華兒女為何決定革命,而非改良。
環節二:通時達變——革命風潮云涌
【師生活動】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時間眾說紛紜,你眼中的辛亥革命爆發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呢?請根據展覽的第二部分到第五部分“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辛亥前夜的斗爭風潮”、“辛亥革命高潮的到來”、“開創民主共和制度的新紀元”,繪制辛亥革命的時間軸,并說出你的理由。
組A以1895年乙未廣州起義作為起點,理由是這是孫中山策劃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組B以1900年惠州起義作為起點,理由是打響了武裝推翻清政府腐朽統治的第一槍;組C以1911年武昌起義作為起點,理由是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中國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過渡:歷史事件的時間可以從大歷史觀的角度來分析。從短時間的角度,來看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期間所爆發革命事件;若從長時間的角度來看,辛亥革命是指從19世紀末到辛亥年,一系列以推翻滿清統治為目標的革命運動。
【設計意圖】布羅代爾的大歷史觀中曾提出“短時段是最變幻莫測的時間,對認識歷史無濟于事。而對長時段歷史總體形象的粗線條勾勒卻能展示社會發展的趨向……歷史學家的職責就是要去超越歷史的第一時段——短時段,去挖據蘊含在中時段和長時段中的規律。”虛擬展館中對革命的過程,進行了詳細記載,同時彌補了課本尚未提及的數次革命。學生通過瀏覽展館,制定時間軸,概述辛亥革命爆發的過程,能夠認識辛亥革命爆發的來龍去脈。同時,理解甲午變局、清末立憲、四川保路運動對辛亥革命爆發的重要性,學會利用大歷史觀的角度分析歷史事件的時段。
環節三:風移俗變——共和國新氣象
【師生活動】
(1)革命爆發后對社會和時代帶來了哪些影響?請瀏覽虛擬展覽第六到八單元“共和新氣象”、“捍衛共和制度”、“尋找新的救國道路”,從國家體制、國家法律、國民權利的角度探討革命之風帶來的變化。
(2)民國開創后,社會風移俗變,有人認為社會更加動蕩不安,辛亥革命是失敗的,也有人認為社會更加開明自由,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請你運用至少兩則辛亥革命紀念館的資料談談你的看法。
材料五: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
——《欽定憲法大綱》
材料六: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過渡:辛亥革命不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給中國帶來了政治、文化、思想諸結構的巨大變化。它以疾風驟雨般的方式摧毀了舊政權,建立了新制度,促使中國社會轉型在政治結構的轉換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使民主共和成為一種被大眾認可的價值觀念。同時,它又推動了民主精神的高漲,加速經濟和教育結構的轉換和發展,帶動了社會文明和社會風俗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使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設計意圖】以辛亥革命對當代歷史中最重要的影響——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制、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民主共和觀念,學生通過對比晚晴與民國在國家體制、國家法律和國民權利的區別,以小見大,感悟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劃時代的意義。而在最后討論的環節中,學生依據瀏覽展館中所掌握的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總結自己的觀點,且用至少兩則歷史資料表達并證明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解釋辛亥革命的能力。
三、教學反思
虛擬展館對設備的要求頗高,學生在瀏覽虛擬展館普遍表示費時比較多,且不太穩定。優勢是彌補了教材當中的空白,更能夠從基層的角度去看待整場辛亥革命,比教材當中的線索更加明晰,且對于辛亥革命的結果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瀏覽虛擬博物館中,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瀏覽虛擬博物館前,學生閱讀課本對辛亥革命有初步的認識。在瀏覽虛擬博物館中,學生按照任務單上的線索整理博物館的資料。在課堂上,學生依據教師的提問進行探討。但在整體活動中,學生通過瀏覽虛擬博物館自行提出疑問的卻很少。應在任務單中設置虛擬博物館資料與教材有沖突或對比的地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獨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