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平
摘 要: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可以有效改變課堂氣氛,同時也能吸引學生學習數學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的互動教學可以讓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在某種程度上還能增加學生的思維思考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在互動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互動;數學課堂;教學
引言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雖然改變很多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問題,但是有些教師發現再多多樣化的教學而沒有互動環節,都會功虧一簣,因此數學教師應當重視互動,利用互動環節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讓互動教學在數學課程中發揮它重要的作用。雖然很多教師認識到互動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數學教師的注意,對此進行改進和創新。
一、互動的前提,創設情境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教育部明確指出了學生的實踐,即實踐有助于促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充分創造情境,為互動教學提供積極條件。在創建情境的過程中,內容可以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讓小學生知道生活和數學的聯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建立和學生互動的前提。例如,老師圍繞矩形和正方形課程進行教學時,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告訴學生什么是矩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如何區分兩者之間的區別,而現在的老師需要引導學生一起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與學生平等溝通,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互動來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學到新的知識點。
二、互動的基礎,尊重學生
由于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作為老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針對性的教學,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來具體對待,秉持著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態度來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一視同仁,從而和老師進行良好的互動,老師和學生在對話中增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學習。例如,對于口頭計算35+24,呈現教科書的方法是“35+20=55,55+4=59”,但是如果學生根據垂直公式的啟發立即計算口頭計算59,學生應該也受到鼓勵,這恰好反映了學生的新思維水平。一些學生是這樣計算的:30+20=50、5+4=9、50+9=59,這種方法比較容易。另一個例子是簡化25×24,通常鼓勵使用25×4×6,因為它可以由100組成。但是,有些學生也可以用×8進行簡單的計算,因此無需關心“25×4”和“25×8”哪個更簡便。在計算過程中,相同的方法對于不同的人可能有所不同,并且可能沒有習慣它的優點和缺點。鼓勵算法的多樣化是要尊重學生的表現之一,這體現了老師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也符合現代的認知建構主義,是釋放學生的自信和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三、互動的沃土,巧設問題
為了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必須問題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促進思維能力提升,逐漸接受所學知識。例如:教一個矩形的區域時,老師顯示一個長度為2厘米,寬度為1厘米的矩形。這個矩形的長度和寬度是多少?長度為2厘米,即長度中的厘米數為2,寬度為1厘米,即寬度中的厘米數為1。此矩形的長度和寬度通過圖形方式更改多媒體意味著獲得四個不同大小的矩形。老師可以提問如果不斷改變矩形的長度和寬度,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大小的矩形?學生回答:“無數。”老師接著問:通過改變這個矩形,認為矩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你能猜猜嗎?學生A答案:與長度有關,學生B答案:與寬度有關,學生C:矩形的面積可能與長度和寬度有關。老師提供了一套感性的學習材料,并適當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集中性,學生根據對學習材料的直接反應提出了大膽的想法。這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同時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索知識的愿望。
四、互動的保證,價值引導
在小學數學的互動式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積極引導其價值。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還不夠高,學生仍處于發展的階段。在此階段,學生還需要老師有目的的指導和支持,完成任何教學課程都迫切需要學生的努力,也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將無法進行高質量的互動,并且學生的學習和探究將會迷失方向。例如,在小學數學講解梯形面積的計算方式時,有一個創新性的題目如下“李明看到許多圓柱堆積起來,頂層1個底層5個,一共6層,求總數”。學生最容易想到的一種“笨”方法,就是機械地數圓柱個數。這時老師需要指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將其看作梯形,學生將立即了解到,如果將其橫截面視為梯形,運用梯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求解,則頂層等于上層底層,下層等效等于底部,層數是梯形的高度,根的總數等于找到梯形的面積。
五、發揮教師的作用,實現教學目標
數學教師要充分地認知到自己在數學課堂中的作用,以學生為主,輔助學生開展互動教學,讓學生不光能激發自己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各種數學中出現的重難點問題,所以數學教師要認清自己在數學課堂中的作用和地位,從而利用互動教學實現自己最初制定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習“比大小”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情境進行互動教學:“有一天小動物們要去水上樂園,河馬教師給小動物們發了自己的號碼,讓小動物們按照號碼找座位,小兔子拿到8號,長頸鹿拿到5號,小貓拿到9號,小狗拿到4號,這時河馬教師說道,我們按照數字的大小上車,接下來請你們告訴老師小動物們應該按照什么順序上車,你是怎么思考的?”這樣的情景互動就會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互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最終達到數學教師的教學目標。
六、結論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互動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而數學教師想更好地將互動教學融入數學課堂中,就需要改變以往的傳統的教學理念,成為課堂中的一名合作者,與學生共同創建有效課堂,學習數學知識,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俞宏毓,朱向陽,顧泠沅.管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教學案例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