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寧
摘 要:為進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廣西電子高級技工學校通過實踐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基于課程(Curriculum)、技能競賽(Skill Competition)、實踐基地(Practice base)簡稱“CSCP”的一體式電子信息專業建設模式,有力地推動了中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與改革發展。
關鍵詞:課程改革? 技能競賽? 實踐基地? 評價方式
近3年來,廣西電子高級技工學校以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與改革為實踐對象,實施了“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和“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示范特色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自治區級),但在實踐中,發現存在學生厭學,教師操作技能水平與專業課程教學需要存在差距,職業學校實訓條件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到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此,我們通過實踐,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基于課程(Curriculum)、技能競賽(Skill Competition)、實踐基地(Practice base)簡稱“CSCP”的一體式電子信息專業建設模式,加速課程改革落地實施。在《電子基本操作技能教材教材建設研究與實踐》《通信專業課程模塊化、實用化研究》等省級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探索與實踐“課程改革編寫適用教材、校企融合共建實訓基地、以技能競賽引領教學改革”的“一體式”專業建設模式,推動中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與改革。
一、背景分析
在筆者學校主持的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網絡等專業)和項目及其建設過程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任務不匹配的問題,但受學生、教師、實訓條件等因素的制約,課程改革推進速度不夠快,實施效果不理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愿望最終難以實現。經過充分調研,發現問題的癥結其實來自于課程以外的幾個方面。
1.中職學生基礎薄弱,傳統紙質考試影響學生專業學習興趣
中職學生具有處于青春叛逆期,情緒波動大,心智不夠成熟等特點,同時我們注意到在大多數情況下,目前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初中生知識能力基礎與普通高中學生有差距。特別是有些地區提出免試入學,生源質量不容樂觀。他們進入中等職業院校后,對以前的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模式普遍有畏懼心理。我們認為,中職教育應以培養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在開展課程改革過程中,把握學生的基本特點,突出技能學習,改革傳統的專業課程筆試考核方式為技能測試、課堂操作技能小競賽,做到因材施教施考;同時調整專業課中復雜難懂理論闡述和學習要求,讓學生從新的考核方式中找到成就感,進而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中職學生的基礎、特點結合國家職業標準和考核規范、崗位特征編寫出適用教材,改革專業課程考核方式,傾向技能測試成為課程改革首要任務。
2.專業建設經費嚴重不足,難以建設與課程改革匹配的教學資源
要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建設與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實訓(踐)基地,充實教學資源。筆者學校地處西南邊陲,經濟較落后,建設經費缺口較大。我們不僅要利用好現有的政府財政投入專項資金開展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還要主動出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校企合作,在校內外共建并用好用活技能實訓基地,提升培養技能人才的能力。加強校企融合共建實訓基地,把基地用好、用活,是職業院校提高培訓質量的有力支撐。
3.教師技能操作水平不能滿足技能人才培養需要
改革傳統教學為基于實際崗位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實現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技能提出較高的要求。專業課教師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復合型專業技能和生產實踐經驗,以適應改革后課程教學工作需要。因此,必須對專業教師進行全方位的職業崗位能力培訓。
二、探索形成一體式專業建設模式思路
通過對上述影響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一些重要因素的分析不難發現,要提高辦學質量,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必須從職業院校辦學能力和辦學條件入手。因此,我們嘗試在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中運用“一體式”專業建設模式構想,從學校服務學生能力的整體設計上進行專業建設規劃,提出構建并實施了“課程改革編寫適用教材、校企融合共建實訓基地、以技能競賽引領教學改革”的“一體式”專業建設模式。
三、一體式模式實踐
1.課程改革編寫適用教材環節:選取激活專業建設與改革原動力的切入點
中等職業院校以培養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在開展課程改革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基本特點,突出技能的掌握,改革傳統的專業課程筆試考核方式為技能測試、課堂操作技能小競賽,做到因材施教施考;同時調整并弱化專業課中復雜難懂理論闡述學習要求,讓學生從新的考核方式中找到成就感,進而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制定了“以技能測試代考”的課程評價方案。該方案以技能測試、課堂技能小競賽的形式完成課程所有學習項目的評價和課程學習成績評定,摒棄了“背書作答”“高分低能”等背離當代職業教育理念的做法,營造了“以技能(測試)比賽促學”的良好氛圍。由此,我們在學校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和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等項目中,根據行業崗位特點和國家職業標準考核規范,結合中職學生基礎水平和認知規律等特點,開發專業技能培訓教材,經實踐跟蹤反饋調整,形成一系列適用培訓教材《智能手機原理與維修培訓教程》等8本。
2.校企融合共建實訓基地環節:原動力轉化為改善教學資源的推動力
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內在動力的同時,抓住國家大力扶持發展職業教育,學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的有利時機,爭取條件豐富教學資源,在此環節,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申報自治區級和國家級專業建設立項項目,筆者學校近3年多時間累計獲得政府1000多萬元專項建設經費支持,為建設實踐基地和師資隊伍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和調研,基于電子信息等工種企業用工崗位真實的工作過程,規劃新建了手機自動化生產線、智能電子創新實訓室等6個校內實訓室,并先后與企業共建校內外實驗室實現了校企深度融合,推動專業教學資源庫基礎建設,為實現以技能測試取代傳統紙質考試奠定了基礎。
第三,把國內知名品牌企業引入學校,校企共建技術實訓展示培訓中心,運用互聯網和多媒體等技術,將企業專家講解真實工作項目的真實情境傳輸至學校內的課堂進行互動,實現了遠程網絡教學,不斷探索職業教育新途徑。
第四,筆者學校邀請省內知名教學名師等擔任教學改革、科研指導專家,聘請當地全國技術能手、省級工匠擔任校企合作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專家。針對本校教師實際情況制定培訓提升方案,開展對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教改科研能力的全方位培訓。
不斷加強學校技能人才培養能力建設,為實現“校企融合共建實訓基地為學生服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3.以技能競賽引領教學改革環節:教學資源的豐富推動專業建設與改革發展
通過“課程改革編寫適用教材環節”“ 校企融合共建實訓基地環節”,促進學校實踐實訓條件改善、教師能力提升,通過網絡化教學手段、教師教改科研水平、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實踐,為推動以技能競賽引領教學改革和加強職業建設夯實基礎。
(1)依據建設專業培養目標,重新修訂與完善配套課程改革的教學文件。依托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投入35萬元資金,對電子技術基礎等16門專業核心課程論據專業所具備的條件,對接崗位需求和國家職業標準、學校實際,完善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并對“以技能(測試)比賽代考”的課程評價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與完善。
(2)出臺有關師生參加各級技能競賽、體育比賽、文化藝術比賽的指導方案,鼓勵師生認真訓練,參加競賽,在取得較往年更優異的佳績的同時,也鍛煉出一批專業技能骨干教師。近3年來,筆者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國際級技能競賽獲二等獎以上項目達24項,對比3年前只有5人次獲省級二、三等獎,一等獎和國家級、國際級均空缺的情況可謂變化巨大。
(3)依托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搭建了專業建設與改革交流互動平臺,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互動交流。
“課程改革教材以技能(測試)比賽促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校企融合共建實訓基地”豐富了教學資源,“以技能競賽引領教學改革”規范了教學管理機制、贏得更多社會資源參與職業教育。這樣的“一體式”專業建設模式,成為了推動專業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動機。
四、一體式模式主要形式和創新點
筆者學校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根據學校實際,開發了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群工學一體的專業課程實施性教學文件和配套的“以技能測試(比賽)代考”課程評價方式。
第二,鼓勵教師參加各種職業能力和技能大賽,加速提升專業教師綜合能力。
第三,探索如何更好地使用政府專項建設經費和企業資源、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的新途徑。
第四,組織編寫課程改革配套的教材8本,公開發表論文27篇。
第五,依托項目建設,申請的省級科研課題有4個已經結題,另有13個省級課題已開題正在推進中。
第六,有以下成果創新點:在中等職業院校教學改革中創新“課程、技訓競賽、實踐基地融合一體式”專業建設模式;在專業課程評價方面,創新“以技能測試(比賽)代考”的評價方式,實現賽素質、賽知識、賽技能于一體的評價方式;創新教學團隊建設機制,請職教專家團隊和企業專家、教學名師,全程指導教學改革和科研。
五、一體式模式的應用成效
1.專業建設與改革取得的部分成效
(1)通過課程改革,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升。2016年,筆者學校學生陳湘仁獲得全球殘疾青少年IT挑戰賽金獎(廣西中職學校電子技術類專業歷年來獲得的唯一一個國際金獎)。2016年,學生作品《金蘭佛像》《俏花旦》分別榮獲第十三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才藝展示類(非舞臺作品)”賽項一等獎、二等獎。
(2)2015年,學校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認為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單位,本專業被確定為重點建設專業。
(3)2016年,學校電子信息專業獲得自治區級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并順利通過驗收。
(4)學校老師的數十篇專業論文在國內職業核心刊物發表。
2.實訓基地建設取得的成效
2015年,學校獲得中央財政支持的500萬元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專項資金資助。
2016年,獲得500萬元自治區級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
密切校企合作,學校共建有校內外實訓基地8個。
六、成果的推廣應用效果
1.校內推廣應用效果
筆者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基地近3年年均實訓教學利用量超過20萬人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率均保持在95%以上。
本項成果在項目探索實踐中吸收當地職業院校教師參與工作,有助于研究成果在當地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借鑒實施。成果被推廣到其他專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已推廣到筆者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群、汽車交通運輸專業群、經濟貿易專業群,2019年再獲自治區財政資金500萬元,建設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提升項目等。
2.行業推廣應用效果
2018年,筆者學校依托新開發的教學資源,以實訓基地搭建平臺,與廣西電子學會等行業協會合作建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行業第八職業技能鑒定站第19考試站》,面向全廣西開展電子行業特有工種(計算機、電子產品、印制電路板、廣電和通信設備、液晶顯示屏等)8個工種和電子信息技術人才培訓(含圖形圖像設計、網頁設計、數據庫、程序設計、三維動畫設計、平面設計等職業)培訓鑒定等,踐行技能服務回報社會宗旨。
3.省內外推廣應用效果
2017年起,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院等高、中職院校每年組織師生到筆者學校交流學習,并委托筆者學校對該校參加國家技能大賽的學生進行指導,為該校多次獲得全國技能大賽二、三等獎提供技術支持。此外,接待了廣西區內外學校多所職業院校的同行到筆者學校,學習本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
堅持立德樹人為項目建設導向,2017年筆者學校受邀在什么場合?作德育工作典型案例發言,向全區30多所技工院校介紹了典型案例的做法及效果,分享了體會與經驗,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好評。
4.相關媒體報道
《廣西日報》《南國早報》、八桂職教網等多家當地媒體對筆者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成果以及學生在省級、國家級技能大賽獲得的佳績進行多次報道,獲到社會廣泛好評。
(作者單位:廣西電子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