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摘 要:民族工作是畫好最大同心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性工作,是匯聚攻堅克難力量的奠基工程,更是基層統戰工作的重點。張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主題,民族工作創新推進。做好民族工作要落實惠民政策,在助推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上重“實”;要加強宣傳教育,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上重“新”;要建立長效機制,在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上重“效”。
關鍵詞:加強;民族工作;基層統戰工作;思考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需要凝聚56個民族的磅礴偉力。民族工作是畫好最大同心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性工作,是匯聚攻堅克難力量的奠基工程,更是基層統戰工作的重點。
一、張掖市民族工作創新推進
“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題,近年來,張掖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這一主題,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細化部署各項工作,不斷推進民族工作創新。
1.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張掖市委、市政府將民族工作列為黨的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考核重要指標之一,民族宗教和工商聯工作占比達11%。市、縣(區)、鄉鎮、街道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黨委主要領導任組長,定期研究民族工作,定期分析和解決民族領域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全市29個重點鄉鎮(街道)通過內部調劑均配備了民族工作專干。近年來,張掖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干部的培訓,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民族法規政策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民族工作部門、鄉鎮街道、城市社區民族工作干部培訓實現了全覆蓋。
2.執行差別化政策,著力夯實民族地區發展基礎
一是著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積極爭取落實政策性資金,持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市財政在項目申報、財力爭取、資金分配等方面均給予肅南縣傾斜支持,均衡性轉移支付收入高于其他地區3個百分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甘州區平山湖蒙古族鄉全力落實喀爾喀小鎮建設項目,成立了喀爾喀旅游開發公司及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旅游開發扶貧的新局面已經形成。
二是著力促進民族地區科教文衛和社會事業發展。積極落實“兩免一補”的基礎上,推動肅南縣持續實施“三免兩補”15年免費教育。全面落實少數民族學生差別化政策,甘州區民族小學等積極接收臨夏州來張務工人員隨遷回族、東鄉族子女。在中考加分政策上向民族地區傾斜。全面保障民族地區教師差別化政策,選派骨干教師外出進行跟崗學習、選派骨干教師對口支援民族地區教育。精心挖掘少數民族歷史、服飾、歌舞、民俗等優勢文化資源,積極培育民族文化企業,扶持富達民族服飾、馬蹄寺飛天刺繡等5家民族企業成為文化集市固定銷售點,帶動周邊致富農戶900多戶,民族地區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不斷激發;堅持精準脫貧計劃,兜住貧困人口民生底線。
3.促進民族關系和諧
一是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2015年以來,甘州區委、肅南縣政府等5個集體12名個人被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典型榮譽稱號,肅南縣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張掖中學等18個單位被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委確定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截止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16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街道)、182個村(社區)、102個機關、80所學校、28家企業和1200戶家庭。
二是深入開展政策法規宣傳教育,促進民族領域和諧穩定。宣傳工作堅持抓基層、抓平時。每年定期舉辦宣講報告會,確保各級干部深入學習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在新聞媒體開設“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專欄,廣泛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廣大干部群眾“五個認同”意識明顯增強;認真落實“七五”普法規劃,增強各族干部群眾的法治觀念;每年舉辦專題文藝演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活動,營造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濃厚氛圍。
二、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通過訪談和個別走訪,了解到制約民族地區民族鄉發展的因素還依然存在,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小,群眾生活水平普遍較低
民族地區資源依賴型特征依然明顯,特別在去產能和環保要求的雙重壓力下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持續下滑。高臺縣南華鎮南苑社區農大院不通路或長期晴通雨阻,未進行農網改造、無安全飲用水。肅南縣目前約仍有70%的游牧民存在飲水難的問題,尤其在冬春季節只能通過水窖儲水解決飲水問題,甚至有的游牧民只能靠化冰雪吃水。農牧村地處偏遠山區,群眾居住分散,城鄉道路等級低、路況差。甘州區散雜居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甘浚鎮和長安鄉部分村社、城區南關部分社區,由于增收渠道狹窄等原因,多數群眾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同周邊漢族群眾收入差距較大,相對貧困人口多。山丹縣少數民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城區附近,從事餐飲、屠宰、皮毛肉販運,經濟收入單一,收入低。肅南縣農牧民生活在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增收致富技能單一,把這部分群眾從保護區內搬遷出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農牧民“故土難離”的情結較重,還涉及邊界穩定、民族問題、文化傳承等因素,搬遷后如果產業培育接續不上將難以保障基本生活。
2.社會大局穩定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仍然存在
隨著少數民族人口的流動性增強、民族關系趨于多元化,由于文化、利益、宗教等方面的碰撞,不可避免地會引發一些社會矛盾。肅南縣與周邊地區土地、礦產、水能和旅游資源開發以及草原利用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分歧,個別群眾在草原補償款分配、草場界定等問題上還存在一些爭議,維護穩定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清真泛化治理中政策把握難,如冠名“清真”“穆斯林”字樣的屠宰加工、餐飲公司企業都是依法登記注冊,糾正缺少法律依據;超市售賣清真面粉、清真大米、清真清油等問題,因生產企業全部為外市外省,如何處置無政策依據。
3.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還需加強
一是市直及各縣區領導干部分布不均。改革開放以來,除肅南縣以外,其他縣區四大班子少數民族干部配備較少;二是少數民族地區人才隊伍仍然薄弱。在教育方面,受自然條件、職稱評聘等政策影響,民族地區一些骨干教師外流現象呈上升趨勢,師資隊伍學科結構不盡合理,雙語師資力量薄弱,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問題比較突出;醫療方面,醫務人員總量不足,學科帶頭人缺乏,全科醫生缺乏,兒科、婦產科、麻醉等專科醫生出現斷層現象。
三、對進一步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思考
1.落實惠民政策,在助推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上重“實”
一是繼續加大民族地區政策支持力度。相關單位要進一步梳理國家和省市支持政策措施,確保政策不缺失、不縮水、見實效。相關單位在執行普惠政策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民族地區實際,明確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優惠政策。二是加大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補助力度。肅南縣是河西地區重要生態縣,國家和省上應充分考慮我市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中擔負的重要責任和實際困難,利用打造祁連山國家公園的歷史契機,在充分展示祁連山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方面資源和魅力的同時,給予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更多的優惠政策,引導民族地區打造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解決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三是加大對散雜居少數民族的扶持。針對部分散雜居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條件相對落后,特別是異地搬遷移民中的少數民族群眾因文化程度低、家庭底子薄等因素,人均收入、生活質量等與世居農牧民群眾存在較大的差距。省上應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項目上給予支持,將非民族地區的民族村、社列入優惠政策實施范圍,按照民族自治地區政策進行扶持和支持,增強流動少數民族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加強宣傳教育,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上重“新”
把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予以重視,通過“經常抓、抓經常”,在大宣傳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是堅持不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民族工作要創新載體,創新方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宣傳“兩個共同”,圍繞掌握民族領域思想陣地的主導權,有針對性的加強輿論引導,增強各族人民“五個認同”“三個離不開”思想共識。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黨員干部教育規劃、納入各鎮、各部門、各單位日常政治理論學習的內容,納入經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重視從幼兒園開始抓好正確民族觀、歷史觀、祖國觀教育,從小培養中華民族一家親意識;二是進一步加強民族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堅持不懈地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法律法規和民族常識學習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善待少數民族群眾,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提高各級干部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進一步加大對少數民族群眾培訓力度。制定適合少數民族群眾的科技培訓計劃,對少數民族群眾廣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特色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科技水平,強化“造血”功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3.建立長效機制,在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上重“效”
一是進一步創新少數民族干部選拔任用機制。進一步明確組織、統戰、民宗委等有關部門在少數民族干部發現、培養、使用、管理各個環節的職責,通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平時,要注重讓少數民族干部在基層一線摔打歷練,增長才干;二是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干部的能力素質。探索建立多元化培訓項目機制,使少數民族干部獲得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干部隊伍思想政治和業務素質;三是進一步加大民族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著力解決民族地區科教文衛等方面人才奇缺、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聘任限額缺口大等突出問題,促進民族地區各項社會事業和諧發展。制定出臺吸引和鼓勵高層次人才到民族地區建功立業的優惠政策,通過重點培養、定期培訓、交流任職、掛職鍛煉等多項措施,使更多的本籍人才服務于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民族工作是全局性工作,民族工作也是基層統戰工作的重點。十九大報告對于基層統戰工作的號角已吹響,只有加強新時代基層統戰工作研究,創新黨的民族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抓住機遇、不斷開創民族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