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媛
摘 要:跨文化交際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手段針對課文章節進行相關文化介紹、利用知識分析、對比社會問題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等方面培養所教班級學生英語語感和強化學生英語思維意識等內容開展跨文化課程學習,并對實際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和反思,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任務型教學;文化差異
2007年教育部正式出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為主要內容。[1]
任務型教學法時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方法,提倡一種以人為本、以任務為動力、以任務為目的、以任務為核心的教學途徑。任務教學法是指讓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2]與此同時,跨文化交際不僅包含語言的溝通,更包含文化的交流,而后者是交際成功的關鍵。[3]因此,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始終以任務型教學為主線,突出其鮮明教學特點,讓學習者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知識學習和實踐運用,最終實現將自身交際潛能極大程度的開發與利用。
一、具體實施策略
1.針對課文章節進行相關文化介紹
對所學章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背景文化知識介紹,可以幫助學生從一個較為直觀的角度對所學語言進行深度了解,對其它常規語言教學模式起到較好的補充與知識細化的作用。
(1)教師進行背景文化知識介紹,導入學習內容。語言教學常以單元模塊形式進行教學,每一個單元都有其特定的主題與相關背景知識介紹。教師應在所提供原有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增補相關知識點并予以串聯,讓學生做到“知其所以然”。
(2)補充訓練。推薦有關英美文化閱讀材料,供學生課外閱讀,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在完成階段性學習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需求等狀況,為學生精選課外閱讀資料,并且設計出適合、有針對性的作業,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完成。作業內容應盡量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操作性,便于學生素材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真正實現知識的轉化和應用。
(3)開展以課堂討論、交流等方式答疑解惑、教師最后總結的教學順序。改變傳統單一講授式教學模式,以明確的目標為教學主旨思想,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達到學生每完成一既定任務的實現,能得到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提升。
2.利用知識分析、對比社會問題及中西方文化差異
(1)從區位、語言文化入手。由于地域性、歷史進程、發展軌跡等多發面的差異,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存在思維模式轉換障礙。教師可以選用《英美國家概況》為教師參考用書,以專題的形式系統地為學生呈現英美國家基本概況以及風土人情。并根據專題內容,為學生設計一至二個任務,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與探索欲,使其對英語國家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學會用英語思維方式來學習英語,進行交流。
(2)從社交禮儀入手。社交禮儀的學習,歷來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重頭戲。教師可以采用中西方社交禮儀對比教學法,以視頻、圖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社交禮儀常識,建立清晰明了的社交禮儀原則,并指導學生運用于實踐中。
(3)從時事新聞、當今社會熱點問題入手。如今的世界是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迅速獲取國內外時事、熱點消息。教師應對信息進行有目的性的篩選,合理設計任務環節,幫助學生對素材進行深度挖掘和思考,從而形成較為成熟的見解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正確應對跨文化交際中所遇到的問題與難點。
3.深入課堂,培養學生英語語感,強化學生英語思維意識
傳統英語教學過多強調語法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生英語語感培養在語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具備較強語感的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更能熟練運用英語思維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重視英語語感養成訓練,逐步提高學生語言使用精準度,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和口語表達能力。
(1)采用小組討論。以4-6人為一組,給出相關任務作業,以團隊合作模式共同完成,并分任務用英語完成作業匯報。同時,其他觀摩組成員,以提問方式與之進行交流和討論。教師從旁關注記錄學生的表現,給出相應的作業成績。
(2)角色扮演。對話表演是英語教學中常見的角色扮演練習形式。另外,教師還可以從眾多單元中,挑選一至二個有鮮明特色,能夠吸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主題文章,進行改編,分角色以短劇方式表演。
(3)美文誦讀。建議學生節選名人英語演講稿中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反復模仿原聲練習,并在指定的時間在班級內誦讀,計入平時作業成績。
(4)課堂英語角。每個單元教學結束后,結合單元內容,給出幾個話題,將學生分組,開展20分鐘的課堂英語角,讓學生自由交談。
二、實踐反思
1.所取得初步成效
(1)眼界得以開闊,知識面得以豐富。為了完成布置的教學任務,學生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并最終展示成果的全過程,讓其對英美國家及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中西方文化異同的探索中,又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跨文化交際中應注意的事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深度和廣度。
(2)團隊合作意識加強,主觀能動性提高。任務型教學以團隊為主要實施對象,學生在相互協作,共同討論中互幫互助、查缺補漏,絕大多數同學積極參與到任務中,努力完成本團隊的既定目標和任務。
(3)實現自我突破,增強英語學習自信。學生英語學習態度發生了較大轉變,從我不會——我試試——我可以——我最棒的蛻變。隨著每一次任務的完成,學生快樂、自信的表情,都見證了他們的成長,也使他們逐漸擺脫了英語學習中“畏難”的學習心理。
(4)跨文化交際能力明顯提升,逐步建立英語思維模式。大量有針對性強化任務的完成和日常英語學習中不斷的積累,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逐漸領悟和適應英語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二語學習能力。
2.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及解決對策
(1)少部分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由于學生英語基礎和學習興趣存在一定差異,英語水平較薄弱的學生,在對材料的整理、分析、總結上相對困難,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很難流暢的完成所分配的任務,學習積極主動性難以調動。教師應針對此類同學適當調整任務難度,并從旁協助學生完成。
(2)學生普遍缺乏高效的分類整理能力。雖然現在獲取信息的途徑較廣泛快捷,但是信息量過大、知識碎片化等實際問題,也造成了學生篩選困難的情況。教師可以事先針對任務主題,幫助學生梳理主要脈絡,為學生下一步的作業完成提供導向性和建設性綱領。
(3)部分學生學習觀念有待轉變。很多學生仍將英語學習目標定位于應試需求,對跨文化交際知識學習不重視,學習重心較難轉變。教師可以將學生所學專業最新英語使用情況和就業需求,以圖片、數據等直觀方式,與學生一起分享、討論,從而激起學生的共鳴與認同。
三、結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開發是大學英語教學區別于基礎英語教學的主要方面,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教學思路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將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順利、快速推進,而且對于學生未來職業需求和個人長遠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高校英語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力求幫助學生提升較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英語教學真正實現適應社會需求和學生個人能力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百度文庫
[3]華克清、李銘.基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潛能開發[J].大學教育,2018.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