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薇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教育方式改革也在不斷深化。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推進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是新課標發展下的數學教學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推進小學數學發展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正確認知實踐活動的意義,推進教學工作的發展,為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學生數學意識的養成奠定扎實的基礎。本文就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教學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活動;體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育體制逐漸無法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需求。在深化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小學的數學內容不斷豐富,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綜合內容,成為數學新課程標準增添的亮點。綜合實踐課程的目的是提高小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小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現學習效率的提高。
一、數學實踐活動的形式與類型
數學實踐活動不同于數學課堂教學。它以學生現實生活為背景,以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載體,突出自主性、實踐性、過程性、開放性和創新性。因此,教師在組織數學實踐活動時,可以是個人活動、小組活動、班級活動或年級活動。這樣,既可以在課內進行,也可以向課外延伸,形式也多種多樣。小學數學實踐活動,可以分為短期活動和長期活動,單一的和綜合性的活動,其目標有測量知識方面的,有學科整合方面的。數學實踐活動根據問題的難易不同,可以分為體驗型和研究型,即是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的:小學第一學段,是數學實踐體驗活動;第二學段,是綜合應用活動。教師要讓學生體驗現實生活中數學的存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數學實踐活動比較簡單,容易發現、提出問題和實現目標,也容易操作。綜合應用同樣重視體驗,但問題的復雜程度高于數學體驗活動,需要用到數學基礎知識、操作技能和完成策略,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的認識,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與人合作交流的技能,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小組合作是實踐活動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它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在合作學習中也有利于實現“角色扮演”。通常一個活動小組安排5~8人,學生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依靠集體的智慧,完成某一個富有數學意義的研究問題。
二、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策略
1.豐富實踐活動的教學資源
數學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教學作出準確定位,優化數學實踐活動中教學資源的開發和評價,拋棄以成績作為評估教師標準的唯一途徑,促進數學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貫徹“數學課程標準”,探索當地資源,豐富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學資源,將小學數學教材與當地情境資源相結合,加強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結合小學數學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地方資源的綜合開發,科學設計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計劃,創新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路徑,增加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學習機會,確保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
2.豐富實踐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
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和掌握數學問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為學生布置實踐活動任務,請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并將所買到的物品單價、重量、個數進行記錄,并自己算出所購買物品的費用;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每月的用水量進行記錄,了解每噸水的單價,計算出家庭用水的支出。真實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將小數乘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樹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不是教師撒手不管,放任學生,而是在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做出不一樣的實踐操作,用不同的方法策略來解決同一問題,這樣的自由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也能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中,感知數學課堂的無限樂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引導學生自覺地進入到實踐中
引導學生自覺地進入到實踐中,在實踐中占據主動地位,也是當前教學工作發展的關鍵環節。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和家長會更多地支持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實踐中感知數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實踐的主動權,如此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在實踐環節設計中,除了主題的設定等,教師還可以做出以下的積極嘗試:其一,嘗試以問題啟發學生。學生的數學實踐,不應是盲目的,而是要以數學為核心,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應當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對于一些典型的數學研究問題,學生可能難以想到正確的思維方式,不知道根據什么流程進行探索。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的模式和方法,讓學生明確各個層次的探索問題,這樣能夠顯著降低探索難度。其二,嘗試對學生做出引導,教師承擔起自己作為學生學習引路人的責任,教師的引導是學生掌握數學思維方法的前提和基礎。
三、認真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評價
課程、教學、評價這三者密不可分。評價方法的選擇取決于評價的對象。實踐活動的目標要多元化,要做到形式的多樣、內容的開放,就必須做到評價主體、評價手段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時,要制訂活動的評價標準,使評價更加符合實際,更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更有利于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數學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包括:(1)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態度;(2)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感悟;(3)學生掌握數學實踐的方法和技能;(4)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評價目的應定位在學生的發展上,定位在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上。評價應以激勵為主,教師不能期望學生像數學家一樣出成果。但要用肯定、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用贊美的詞匯評價他們的閃光之處。
總之,作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種新型課堂,實踐活動課符合現代人才的培養模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信心和耐心,不斷總結科學有效的教學經驗,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實現實踐活動數學課堂上的高質量教學,促使學生能夠學有所獲,引導學生擁有豐富的數學知識儲備和較好的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