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更加趨向于為專業課程服務,傳統的英語評價體系已經不符合發展的需要,應該進行優化。學校應以語言評價體系為基礎,對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分析。本文探究現階段服務于專業的高職英語評價體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探究高職英語評價體對學生發展的現實意義。總結高職英語評價體系的構建模式,應該以形成性評價、英語語言應用、學生考核為主。
關鍵詞:專業;高職英語;評價體
教學評價體系是高職院校改革的重要一環,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主要起到輔助專業課的作用,英語課程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這種新的模式下,老師應該提升評價體系的先進性,及時優化現存的問題,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一、現階段服務于專業的高職英語評價體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
現階段,許多學校都采用單一化的英語評價體系,即通過每學期的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們的學習質量和效果。但是這項評價機制只是具有目標評價,缺少對整個過程的考量,只具備選拔的功能,與服務于專業的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不相符合。依據一到兩次的成績來評定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和質量,這種評價方式過于片面,忽視他們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以及日常的表現情況。此外,這種評價模式缺乏與專業課程和英語職業性的聯系。高職院校開設英語課程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學生的就業服務。學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應該樹立明確的就業目標和崗位規劃,明確英語在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外語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該為專業進行服務,具備職業性的特征。
(二)缺少對學生實際應用效果的探究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過于重視卷面的成績,缺少對運用機制的考量,沒有關注課程之外的情況想,學習的英語知識能否為專業技能的助力,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是否能夠有效地應用。在服務于專業的高職院校中應該加強對英語實踐性的重視,應該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英語作為一種交流溝通的工具,是外國文化的重要載體,老師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應該把實用性和工具性進行有效結合,并且適當提升實用性的比重,這樣才能充分突出高職英語課程的價值,為之后的就業活動進行助力。
(三)教師評價占據較大比重,學生評價份額較少
服務于專業的高職院校要想提升英語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就應該科學地處理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之間的關系。單純依靠一種模式進行評價會存在片面性的問題。從實際英語學習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自己更加明確英語知識吸收和掌握的情況,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較為頻繁,他們能夠獲取到更加豐富多樣的信息。所以老師應該為學生提供科學地引導,使其進行全面的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這樣能提升整個評價體系的完整性,優化評價結果的應用價值。
二、高職英語評價體系的現實意義
第一,形成性評價。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把控,明確個體之間的差異和獲取的進步。老師在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能夠及時獲取各項反饋信息,從而優化英語課程的展現形式和組成部分,提升對專業知識的服務效果。它能對學生日常的表現、取得的成績和付諸的情感和態度進行系統評價。形成性評價和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它能促進老師更加全面、系統、深入地進行授課和使用教材,從而明確優化英語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的途徑。在形成評價中,老師與學生進行細致探討,協同完成評價工作。在形成評價的助力下,學生們由被動的參與者轉變為評價的參與者。第二,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評級,能夠為選拔工作提供數據參考。
三、優化服務于專業的高職英語評價體系的模式
(一)豐富評價體系模式,增加形成性評價的比重
在英語教學階段,老師應該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的應用價值。現階段,高職院校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英語學習體系,教學內容更加的精細和完善。所以老師應該打破原有模式的束縛,結合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和專業方向,對學生們進行系統化的評價。第一,老師要進行仔細觀察。這是一種比較具有說服力的評級模式,老師為學生提供的反饋具有一定的精準性。老師通過直接觀察的模式,探究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課堂表現情況。第二,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把英語學習分為聽說讀寫譯這五個部分,在計算機中設定具體的學習板塊。老師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構建仿真的學習環境。學生們利用計算機進行英語學習,系統會自動采集他們的學習數據和資料,然后每個月匯總成檔案。其中的數據為學生五個版塊的學習進度、課堂的出席率、上課回答問題的次數等。老師可以結合數據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提升評價的全面性。第三,可以對學生的課堂筆記進行評價。學生結合老師所講的內容記錄筆記,對每章節的重難點進行標注,明確英語學習的脈絡和方向。完善的筆記能夠為之后的復習工作奠定基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寬學生的視野。第四,學生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定期舉行一次英語項目展示活動,以專業任務為導向進行英語學習成果展示。老師在組織活動時應該充分突出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自主意識,使其充分展示自身對專業英語的理解和吸收效果。第五,學生在英語小組中的表現。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和英語學習需求把學生們分為多個組別。在每節課后,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進行互相評價,分析在小組內的表現情況。此外,可以舉行英語角、知識辯論和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豐富英語評價的模式[1]。
(二)優化評價體系內容,以英語語言應用為主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重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應該占據主導地位。英語教學的內容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學生們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相關的英語知識和職業素養,在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把實際的英語知識和職業知識轉化為專業的技能,從而構成以英語交際為核心的英語專業素養。畢業生要想在社會中獲取更好的發展機會,提升自身和崗位的匹配度,就應該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交往能力和職業素養。
所以為了突出英語學習“工具性”的特征,老師應該轉變考核的模式,改變評價體系的側重點。在高職英語課堂中,應該增加學生口語考核的比重,其次探究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書面寫作能力和語段的翻譯能力等。在以英語為主的專業英語課堂中,應該探究學生把英語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能力。例如,高職院校機電專業的學生,他們英語考核的內容為機電類的專業名詞和相關資料的閱讀理解,這些資料主要來自于科技類的雜志和報刊。但是這些題目的難度較大,學生們無法進行應對。這時老師可以先從簡單的機電設備說明書入手,學生們利用專業書籍把這些資料翻譯成中文。這個測試不僅考驗學生們的英語學習能力,又檢驗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英語測試的知識與專業課程有直接的關系,這樣能提高學生的熟悉感,增加他們的重視度[2]。
(三)明確評價體系主體,增加學生考核的分量
高職英語在進行評價時,應該明確評價體系的主體,增加學生考核的比重。英語評價體系應該是多元的,其中包括老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第一,老師評價主要考察的就是學生們學習的態度、探究他們作業和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時發現他們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疏漏,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為其提供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但是部分時候老師的評價過于片面,無法探知到學生最真實的英語學習情況。而學生評價正好可以彌補這個不足,提升評價體系的全面性、真實性和客觀性[3]。學生評價主要有自我和互相評價這兩種模式。第二,學生自我評價。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存在疑惑的位置、沒有完成的環節等情況較為熟悉。所以,學生們進行自我評價更能找到英語學習的癥結,提升評價的真實性和價值。學生自評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定期對自身的不足進行審視和探究,能夠掌握英語學習的方向和目標,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學習的進度和模式。在自我評估和優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提升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為本專業進行有效地補充。第三,同學之間互評。學生在構建評價體系時,自身的主體地位逐漸凸顯,學生的個人素養、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有限地提升。學生在對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時,會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探究,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改進的方向。此外,老師可以采用訪談的模式為評價體系提供素材,加強對教學難易程度和教學進度的把控效果。
四、高職英語評價體系的發展趨勢
第一,項目化評價模式。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設計對應的職業情境來考核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每一個情境就是一個項目,學生們各個項目的總分就是英語評價體系的結果。在這個測試中不僅探究學生的職業技能,還考查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個人素養,比如在情境中體現的愛崗敬業精神、職業素養、合作精神、團隊意識、談判技巧和溝通能力等,同時要探究學生情境的完成度以及詞語、句子應用的效果等[4]。一名學生在測試時,其他學生可以從旁進行觀看,并發表自身的看法和評價,結合他們表現對自身的英語運用情況進行反思和優化。這種模式能夠加強英語知識的應用和掌握效果,符合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第二,以證促學的模式。高職院校是以就業為導向,并沒有要求學生全面掌握所有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只需要滿足專業的運用要求即可。所以應用的英語評價體系也要為專業課程服務。現階段,大部分的高職院校采用A/B級的考試模式,這項考試是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們的成績進行科學分班,然后引導他們為接下來的考證工作進行準備。在進行職業化英語學習時,那些專業性較強、要求較高的專業,可以再設計其他的考證工作。此外,那些對寫作和口語要求較高的專業,比如國際貿易專業就應該增加商務英語考證工作。那些對口語有較高要求的涉外專業,比如涉外貿易、旅游、文秘等,可以考取劍橋通用英語證書。通過這種模式就能達到以證促學的目的,提升英語評價的嚴謹性和全面性。同時在這種英語評價體系下,學生們的就業率得到明顯的提升,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不斷擴大,英語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清晰。
第三,多樣化評價機制。高職英語教學應該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模式,這樣能夠提升評價工作的全面性,切實反映學生們的真實情況。主要應該從內容、主體、標準、手段這四個方面入手,這樣才能對學生們的英語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地辨析,降低老師主觀因素和其它因素的干擾,學生們能夠獲取真實的評價信息,明確努力的方向,保障英語學習工作有的放矢。第四,動態發展評價模式。高職英語學習的目標是以專業活動為主,提升為社會服務的水平,增強職業能力,提升實踐水平。在進行英語評價時,要分析學生們的學習意識和對英語的態度。老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僅應該教授他們專業知識,更應該培養他們自主地探究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模式;在教授學生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更應該關注他們一路走來的努力和付出。老師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進行客觀地評價,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為之后的就業提供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教學應該為專業進行有效服務,應該充分凸顯英語課程的就業導向作用,加強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為之后的就業工作提供堅實保障。老師應該優化英語評價體系的模式,加強它與教學模式的契合度,充分體現英語的應用價值,彰顯高職英語的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甘素云.創新背景下高職《民航服務英語》課程混合式教學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12):85-87.
[2]梁婷婷.試論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賽教融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12):98-99+102.
[3]黃新民.基于學習平臺的高職公共英語評價指標及模型的創建研究[J].時代農機,2019,46(09):143-144.
[4]孫遠.高職公共英語評價體系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0(01):69-71.
作者簡介:柴睿(1983-),女,漢族,天津市,天津職業大學副教授,文學學士,軟件工程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