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實現學生作文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扶——收——放”作文教學序列。經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寫作知識散亂,不成體系,許多知識只是單純知識,根本不知道如何運用。根據學前生的實際情況,筆者設計了扶——收——放的教學序列。
關鍵詞:作文教學 “扶——收——放”序列
一、 序列化的基礎階段——“扶”
葉圣陶說“學步導幼兒,人人有經驗,或則扶其肩,或則攜其腕,惟令自舉足,不虞顛仆患。”這是說導兒學步首先要“扶攜”。學前生作文教學第一步也要“扶”,通過“扶攜”給其以支撐,來培養學生寫作興趣信心,避免寫作時“不虞顛仆患”。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寫作興趣呢?一般可分為三步進行:喚醒寫作欲望;注重基礎訓練;按照目標前行。
1. 喚醒寫作欲望
喚醒寫作欲望包括引導學生注意、提醒學生忽略的步驟以及線索或暗示、寫作新方法和附加的任務或問題情境。喚醒學生寫作欲望是寫作教學順利開展的第一步,教師對學生指導點撥,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美妙,產生寫作沖動。
2. 注重基礎訓練
寫作技能必須從最基本的寫作訓練入手,降低難度,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作文水平。單純依靠幾個課時提高寫作技能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把作文教學融入文本閱讀教學中,利用文本閱讀教學強化文體知識,訓練寫作技巧,才能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按照目標前行
“美國‘國家寫作工程’的《提高學生寫作教學策略》報告提供了11種最有效的寫作策略,提出“寫作策略教學”、“摘要寫作”、“合作寫作”、“明確目標和要求”等,對提高寫作能力效果明顯。”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出具體的訓練目標和要求。引導學生的筆動起來,長期堅持,才能解決學生“敢于寫、有的寫、能寫好”的問題,這樣的訓練不僅使學生作文具有濃郁生活氣息,而且也為下一個階段“收”打下基礎。
二、序列化的提高階段——“收”
循序漸進是教學的重要原則,作文教學也不例外。在“扶”的階段做好后就需要“收”。“收”就是引導學生遵循一定的格式,就是要寫得“像樣”。“像樣”就是按一定的“格”寫得規規矩矩。引導學生“入格”有三個階段:
1. 感知
閱讀是感知的主要手段。通過閱讀文章(或文字)所能感知到的知識、技巧(或技能)、規則等,會對學生寫作產生直接影響。教師要充分利用優秀典范的文章,引導學生感知其行文的規律,獲得對“格”的感性認識。
(1)感知語段
語段是人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文章的構件,它也關系著全局。訓練感知“格”的能力,可以從語段練習作為突破口。比如學習《我的空中樓閣》,可以引導學生感知多側面多角度勾勒小屋的景觀和氛圍的技巧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揣摩感悟,讓學生有目的模仿這些文章謀篇布局、抒情表意的寫作技巧。
從語段入手引導學生感知“格”,應提醒學生注意動詞的使用、修辭方式的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使用等,充分肯定學生的感受、理解,讓每個學生都能不同程度的得到啟示。這種訓練如果長期進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一定會逐步得以提高。
(2)定格模仿
眾所周知,大家的文章有較為明顯的“格”。譬如以論文一題一議式議論文入格訓練為例,周先慎的《簡筆于繁筆》是一篇具有特色的一題一議式議論文,這篇文章篇幅不長,結構嚴謹,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逐步引導分析,理清每個部分寫什么,怎么寫等。根據這一實例,引導充分感知“一題一議”式議論文寫法格式,使學生對文本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產生認識第一次飛躍。這樣“格”的設計能使學生感到有模可依,有樣可畫,有效的破解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態。感知過程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要積極引導學生加強量的閱讀。等“量”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學生才可能把握文體寫作的基本規律。
2、析格
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所欠缺的寫作技巧、行文知識、寫作方法等問題,引導學生像庖丁解牛那樣“以無厚入有間”,對美文進行剖析,把握特點,掌握技巧,以期讓學生開拓思路,而知道怎么寫。
議論文一般“格”式是:提出論題、分析論題、解決問題的模式展開。那么如何寫才算是基本入格呢?材料作文要有以下基本“格”式:(1)巧妙引述材料;(2)深刻簡析材料;(3)準確提煉論點;(4)多角度聯想論證;(5)適當聯系實際;(6)升華主題,收束全文。學生可以照此思路行文,文章思路清晰,行文切題。
總之,析格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質疑,感悟分析,找出大家行文的妙處。重視文章“格”的剖析應貫穿于作文教學始終,使學生頭腦清楚,合乎格式要求。
3. 遷移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遷移是指把學生在感知、析格中所感悟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去。寫作遷移過程中首先要進行模仿,教師要對教材中的范文和精華的篇章進行細化分解處理,分項訓練,逐個模仿,逐個掌握,在模仿中結合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教材中精華部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遷移訓練要注意 “形似”
首先,“形似”訓練的簡單流程是給學生范文——熟讀范文——著手模仿。讓學生有文可仿,有法可遵,找到觀察、說明、議論、感悟等方法的立足點,通過仿寫打開讀與寫對話的通道。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經常性的仿寫訓練。在仿寫訓練中要引導學生發現模仿對象的關鍵點,掌握其關鍵技巧。比如,《項脊軒志》利用生活中一些小事瑣事引起讀者感情共鳴的寫作技巧,在遷移訓練中就要給學生點出來,使學生在仿寫中掌握。讓學生學著歸有光的方法去寫一寫,有現成的模式,而且話題本身也不難,學生當然有話可說,但是要把這些寫的感人、生動,就要在典型的場面描寫和典型的細節上多多強調,才能達成“形似”的目標。
(2)要注意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和作者,從而確定自己模仿的對象,在仿寫中提高學習效果,從而提高寫作興趣。
(3)有針對性的分項評價
評價時,教師要掌控主動權,評價要緊緊圍繞要訓練的能力目標進行。譬如語言方面的成功之處,結構上的成功之處等,要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當然,教師也要把不足之處通過搭建問題支架,啟發引導學生開拓思路,活躍思維,沖破思想上的束縛,而通過修改使文章達到盡善盡美。在“格”化的訓練中,要靠學生在不斷的閱讀和寫作中自我感悟,這需要時間和實踐,需要反復進行,寫作技法才能得以厚實,寫出符合規范的文章。入格訓練,一定要在反復訓練中讓學生掌握各種文體的基本模式,寫合格的文,達到作文教學目的,這是“放”的必要條件。
三、序列化的發展階段——“放”
放就是經過了系統的“格”化的訓練,在學生作文合格的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自寫、自改。“放”這個階段可從三方面著手:
1.命題必須“放”
命題“放”是指:教師在考慮作文命題時,要盡量立足于幼師生實際的學習、生活狀況之上,結合實際,多以幼師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時常接觸的、有感悟的內容為題,以實用為導向,讓學生有內容可寫、有感可發。
(1)命題范圍內容須放
幼師學校的學生比起普高學生,她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社會,她們三年在校時間結束大部分就要從業,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她們的認知和表達能力都不是太理想。在這種的狀況下,讓幼師生同普高學生一樣,也寫一些生硬的、有些牽強的命題作文,學生難免會產生倦怠的心理。因此,在幼師作文教學中,放開作文命題范圍、內容顯的尤為重要,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完全可以按照幼師生的特點或專業及作文教學規律來確定作文題目,使題目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中來,與此同時,也對其起到一定幫助的作用。
(2)命題準備階段的放
命題準備的放是指將作文范圍內容“提前”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根據寫作要求去圖書館、閱覽室查閱、搜集所需的素材,了解一些與其相關信息、資料,讓學生寫作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這個“提前”的時間,教師可以自己把握,給出提前量,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作文寫作充裕的準備時間,才有助于學生寫出優秀的文章。
2. 寫作過程必須“放”
教師嘗試放開學生的寫作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開放的寫作過程,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讓學生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社會,拓展寫作的視野,從自然、社會生活中截取素材進行寫作。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范圍,讓學生有針對性、方向性地進行一些專門的寫作練習,引領學生自己去閱覽室、圖書館動手查閱專業期刊文獻,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中,積累寫作素材,探索寫作技巧及規則,發現寫作的用途。在開放式的寫作過程中,學生感受的真切,極易喚醒學生進行寫作練習的內在動機,從而使寫作行為變被動為主動,這樣的寫作過程有助于幼師生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學會寫作,對提高幼師生的寫作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總之,開放式的寫作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拓展教學空間,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鋪路搭橋,發展她們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為她們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寫作氛圍,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的寫作環境,引導幼師生逐步學會獨立、有創造性的進行寫作。
課題來源:本文系邢臺學院2018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小學作文評價與教學策略研究》(XTXYYB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鳳岐(1965—),男,河北威縣人,所在院校:邢臺學院,職稱:教授,學歷: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