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對于我國教育事業來說,教育扶貧一直是需要攻克的難關。在信息化發展迅速的當下,利用教育信息化發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加強優質課程校際間融合共享,能夠有效改善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因此,相關部門、學校和教師,應當共同重視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扶貧中的發展,從技術、策略等多個角度,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改革,從而達到提升貧困地區整體教育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校際交流;教育精準扶貧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國初中教育改革和進步提供了更加優越的環境、資源,教育事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通過互聯網平臺,校際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連接,教育資源較弱的學校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優質課程資源,消減教育資源的差異,同時還能不斷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素質提升,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因此可以說,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精準扶貧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什么是教育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我國各級政府及相關工作人員,根據各地區致貧的原因以及貧困的特性,運用科學的方法準確確定扶貧對象,并根據扶貧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精準的幫扶和管理[1]。在教育扶貧中,精準扶貧通常是指,政府、學校和相關教育工作者,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教學設施支持等行為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達到縮小貧困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教育資源差距的目的,實現教育精準脫貧。
二、教育精準扶貧面臨的困境
(一)貧困地區缺乏教育信息化的條件
盡管教育信息化能夠有效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但從技術層面和經濟層面來看,由于貧困地區缺乏足夠的信息化設備,導致教育信息化發展受到阻礙,與此同時,還缺乏懂得信息化設備的專業人才,使得即使有貧困地區的學校受到社會捐助,獲得了信息化設備,也無法正常使用,導致教育精準扶貧遇到瓶頸。
(二)教師素質較差,無法支撐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脫貧
貧困地區的教師通常通過支教的形式被分派,他們中有許多人往往在教育扶貧的工作崗位上一待就是幾十年,環境的閉塞、條件的落后,都限制了貧困地區教師獲取外界信息。這就導致,許多貧困地區的教師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仍采用較為傳統的方式、途徑進行教學,無形之中導致了貧困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差距變大;同時,貧困地區的教師,許多都沒有接觸過先進的信息化設備,缺乏相關的綜合素質,無法支撐教育信息化改革,從而提升了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難度,阻礙了教育脫貧的道路。
(三)貧困地區缺失教育精準扶貧的觀念
由于資源的缺乏,加上貧困地區人口向發達地區遷移的主流趨勢影響,許多貧困地區缺乏教育改革意識,或是盲目以城市教育設施水平為標準,造成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失去重心和驅動力,“精準扶貧”變成一句空喊的口號,教師、學生、家長,甚至部分當地教育部門和政府部門工作者都沒有對教育精準扶貧進行重視,這大大地阻礙了教育精準扶貧的發展[2]。
三、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背景下運用校際交流促進精準扶貧
(一)轉變教育精準扶貧理念,以教育為發展的根本
要做到信息化發展背景下促進教育精準扶貧,就需要社會各界轉變教育扶貧的理念。首先,教育部門應當明確,對貧困地區實施教育精準扶貧,不能只從硬件設施上進行扶持,更需要制定有針對性地、漸進式的發展計劃,從而實現逐步地、深入地完成貧困地區的教育脫貧;其次,學校應當積極支持相關政策、規定的實施,參與到教育脫貧的攻堅戰中去,主動與社會各界、相關部門進行聯系,完善教育精準扶貧的細節內容,如信息化設備的支持與人才等資源配置問題等,從而落實教育精準扶貧的發展規劃;第三,教師應當轉變教育理念,以教育為發展的根本,重視學習先進教育觀和教育方法,從而從實際教學上落實教育精準扶貧,達到提升教學效率、增強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通過校對校、點對點的方式,加大精準扶貧的力度
教育精準扶貧,不僅是當地教育部門、學校、教師需要采取行動落實的工作,更需要社會各界和上級部門的支持,通過網絡信息化設備牽線搭橋,進行強校對弱校、發達地區對貧困地區的一對一扶持,通過校對校、點對點的方式,加大精準扶貧的力度。一來可以降低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壓力,二來也能實現有針對性、有目的的教育精準扶貧,使教育精準扶貧的精確性提升[3]。
例如,對一些特困生,可以組織學校進行統計入檔,班主任可以根據貧困生的實際情況,組織一對一的幫扶,如某校特困生因家庭貧困,且自己是唯一的勞動力,導致經常性地缺課,大幅度落后實際教學進度,學校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師家訪,以及通過對同班同學的組織,定期為該學生進行補課;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從幫扶學校獲取經濟、教育資源的支持,整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案,通過對該貧困生實行綜合素質培養,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減小該貧困生與其他同學學習進度差距的目的。
(三)增強貧困地區教育部門及學校、教師的脫貧意識,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從以上可知,要實現教育精準扶貧,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點對點的方式,獲得更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并組織社會捐款實現經濟、設備上的教育脫貧。這就要求,不僅教師需要在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上作出研究和改進,還需要增強教育脫貧意識,積極與友校互動,學習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教育方法,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通過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手段,達到提升教育質量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互聯網形式加強校際交流,以網絡公開課、網絡優質課程、在線講座等方式,對初中教育進修扶貧,能夠提高扶貧的精準和高效性,讓教育信息化在貧困地區發揮極大的幫扶作用。因此,社會各界應當重點幫扶貧困地區的網絡信息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先進學校的資源,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加大優質課程建設力度,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邱小花.教育精準扶貧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學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34):41.
[2]張科.初中教育中精準扶貧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11):111-112.
[3]肖竹.鄉村教育扶貧中價值教育的運用與實現機制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20,(3):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