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許多傳統文化。伴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語文古詩詞教學部分,要加大力度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結合多年教學工作實踐,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到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不僅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還可以培養學生愛國情感。本文主要對現階段我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現狀以及其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措施。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實踐策略
作為初中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中涵蓋極多中華文化精神,對幫助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有著重要作用,而將傳統文化教育與之結合更能彰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近年來大多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古詩詞教學部分給予足夠重視,但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較多問題,如學生缺少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興趣等問題。因此,本文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價值及思路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現階段我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育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一)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度
1. 教學目標不明確
我國長久以來的教育背景制約了現代教育發展,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過多地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和技能單一層面上,主要目的是為了考試。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在備課期間,只考慮教學內容是否為考試重點,久而久之,傳統文化教育失去了教學意義,只是局限于少量中考試題中,語文教師將傳統文化知識按部就班地傳輸給學生,學生盲目記知識點、做筆記,無法真正意義上理解傳統文化深遠含義。
2. 教學方法過于落后
從多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來看,“先教后學”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缺少了自主提問意識和對文化知識質疑的能力,根本無法發揮學生主觀能能動性,尤其是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學生缺少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意識,多半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對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也只是一帶而過。只要學生會背誦,知道詩歌含義就算達到教學目標。學生被動角色使語文教學成效得不到提高,傳統文化也失去了教育價值。
3. 教師文化功底薄弱
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很多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有一定功底,但對傳統文化知識幾乎沒有掌握太多,更談談不上對其深層含義的理解。因此,將傳統文化知識與語文古詩詞結合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會出現很多誤區。由于平時教學壓力,要完成教學成績目標,教師幾乎不會單獨學習傳統文化。基于此現象,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涉及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就會借助教學參考書或者從網絡下載單一資料簡單講解給學生。有時學生提出奇特的問題,語文教師并不能全面進行解答,造成尷尬局面。由此可見,語文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傳統文化功底,才能更好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發揮語文古詩詞教學價值。
(二)學生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影響下,科技不但進步發展,大量信息涌入學生腦中。初中階段學生還處于發展中,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還不成熟,此時受到一些不良文化影響,給學生造成一定傷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加上獨生子女的寵愛,部分學生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很多學生都是最新科技產品,攀比心、虛榮心等貫穿這學生心理。學生對傳統文化不了解,對其蘊含的深遠意義也不以為然,這都源于缺乏傳統文化教育。
(三)課程資源獲取渠道單一
課程資源直接影響著教師教學情況,也降低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語文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只通過課堂進行傳統文化滲透顯得微不足道。從目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學情況看,教師也是通過背誦詩詞、書畫興趣小組以及對名曲、名人故事等進行賞析。很多教學過程過于形式化,學生并不感興趣,以至于無法長久地熱衷于學習傳統文化。
二、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的應用價值
在初中教學過程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綜合性,通過初中語文學科利用古詩詞滲透傳統文化,是當下社會教育實踐的需求,大多教學實踐表明,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一)承載文化價值
與記敘文、說明文、抒情文相比較,語文中古詩詞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更為豐富。我國古人將情懷、人生思想以及生活情境都融入了古詩詞中,運用不同手法和表達方式將思傳統美德與高尚品質抒發出來。語文教師運用科學、系統的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逐步滲透到學生生活與學習中,對弘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養文化內涵
語文本身注重的就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特別是在古詩詞中,將古人思想與情懷通過詩詞中一字一句進行表達。教師通過古詩詞教學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內涵。
三、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有效實踐方法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積累了寶貴精神財富。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古詩詞最能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在傳承文化中擔任著重要作用。語文教學課程是將民族文化精華部分做了進一步發展、創新,因此,如何滲透好傳統文化是當下語文教師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一)構建詩詞教學情景,激發學生想象力
在初中階段,很多學生已經具備語文基礎和學習能力,但對于古詩詞中意境分析,作者表達情懷上,還存在一定不足之處。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在學生能夠準確把握詩詞含義基礎上,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古詩詞,進而達到領會精髓的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科學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現象力,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古詩詞中情景之美,激發學生學習樂趣,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同時也為傳統文化滲透提供了有利機會。
例如,講到《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現象,將詩中畫面進行描繪,通過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運用視頻、圖片等其他教學素材,構建詩詞情景,用氛圍去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興趣,進一步豐富其想象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使得思想與思想相互碰撞。
在學生對詩詞意境有感受后,教師可以進行傳統文華的滲透,加深學生對其的深入理解。以《春望》為例,可以向學生提出“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情景?從詩中‘國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體會到怎樣的情感?詩人要抒發什么情懷?”等一系列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寫作、描繪等自己擅長方式將其表達出來。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還促使學生感受到詩中作者情感變化進而印象深刻。
(二)開展豐富教學活動,強化學生文化意識
在初中階段,通過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來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只是一種單一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專題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進一步優化教學形式,使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例如:“中秋節”,除春節外,一個重要節日。從我國古代到現代,“中秋、圓月”等形象是眾多文人學者喜愛的抒情載體,都喜歡中秋來表達自身情感。如詩人蘇軾詩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描寫,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寫道“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辛棄疾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的“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詩詞朗誦比賽、古詩詞賞析講座等豐富多樣專題活動,突出傳統文化、涵養、家國情懷等,將其設為專題活動的教學目標。
借助教學活動,不僅調動學生積極性,豐富學生學習生活使其心靈受到傳統文化沖擊得到滋養,也實現了多方面對傳統文化魅力進行詮釋。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把教學實際活動重視起來,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將有效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進一步促進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實效性。
(三)深入解讀詩詞語言,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知識
語文古詩詞本質也是通過語言進行描繪,進而表達作者情感,傳遞主題思想,體現教育價值。因此,在語文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從詩詞中畫龍點睛出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促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作品表達涵義。縱觀我國古詩詞,多數都是運用巧妙的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即使沒有過多的字符,深入探究其含義也能利用恰到好處組合方式展現出動人畫面。
以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為例,此句中非常簡短一句話,但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所見所感,呈現出一幅極為凄涼畫面,將詩人內心愁苦與悲涼進行了極致表達。與此同時,全詩中詩人前面利用景物為抒發思想情感進行手法鋪墊,后面運用比喻手法含蓄委婉地將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情感。通過這些手法的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其運用策略,并合理運用到自己寫作中。除此之外,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經典佳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解和背誦。
總之,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發展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初中語文教師要了解掌握傳統化文教育意義,通過多中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起主觀能動性,產生對傳統文化喜愛之情,實現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顧偉球.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教書育人,2018,651(29):71-72.
[2]毛君.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分析[J].學周刊,2017(7):39-40.
[3]歐陽蕓.淺析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策略[J].考試周刊,2017(21):119-120.
[4]楊翠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應用[J].神州,2017(9):233.
[5]周瑾.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新課程(中),2017(3):8.
[6]魏磊.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J].讀寫算:教師版,2017(20):51-52.
[7]杲立業.芻議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7(11):35-36.
[8]尹全妮.淺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好家長,2017(51):111.
作者簡介:
蔡媛媛,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高新區連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