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少玉
摘 要:當下“互聯網+”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促使教師思考如何利用現代互聯網科技手段,不斷實踐,嘗試,改革中職英語教學模式,以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 人工智能 中職英語 教學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在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各行各業不斷改革創新,教育行業也受到時代浪潮的洗禮,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近段時間,筆者及同事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就遭遇到如下的情景。
情景1:課堂上,教師布置學生看音標試讀新單詞,驚喜發現幾乎每位同學都能拼讀出來。學生笑了,舉起手機,“老師,我們有幫手!”有了智能手機,學生可以下載各種電子詞典APP,如有道、金山詞霸、歐路詞典等等,可以快速查詢單詞的詞義,可以反復跟讀、糾正發音。
情景2:課堂上,教師布置學生翻譯句子,同學們迅速完成,準確率頗高。學生們得意地說:“百度可以翻譯,Google可以翻譯,甚至微信也能翻譯哦。”學生們只要把句子打上去,甚至只需拍下來或掃一下放網上,翻譯軟件立刻彈出答案。有了人工智能,學生認為沒必要記憶單詞了。
情景3:課堂上,教師講解語法知識點。學生說,“老師,這個我懂,我看過視頻。”網上有海量的微課、慕課、公開課,只要打出關鍵詞搜索,網上呈現的資源比想象的豐富得多。足不出戶,學生可以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名師輔導了。
情景4:課堂上,教師講授《專業英語》。PPT剛播放某零件的圖片,學生馬上糾正:“老師,你搞錯了。”接著滔滔不絕解釋兩種零件的區別和功能。平時經常上網瀏覽,在其感興趣的方面,其專業知識往往比英語教師豐富。
如此情景時常在課堂上重復,讓教師不斷思考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其背景及成因,并設想不同的解決方案,秉承教育教學的宗旨,踐行新形勢下的教學活動。
二、教學反思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學生視野寬廣了,不畏權威,不再盲從、被動接受書本和教師的灌輸。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滲透、人工智能的應用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跳出了時空的限制,學生學習的輸入不再限于課堂和依賴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豐富的資源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
學生思維活躍,信息手段嫻熟,而且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教師很多功能,教師應該采取何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現代學生知識結構全面,而且語言知識學生可以自主習得,教師還需要傳授什么知識給學生?翻譯軟件的普及,弱化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教師如何通過教學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面對諸多此類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思考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如何得以實現,嘗試逐步調整教師在教學中的定位,融合現代互聯網與人工智能于教學課件,并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實踐與探索。
三、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探索實例
筆者從事中職英語教學一線多年,面對新情況,不斷地思考并在實踐中嘗試,尋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就前一學期開設的機電英語課程為例,分享新常態下,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
1.備課,因材施教
首先,利用云班課的調查問卷,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行為與習慣和學習方式的喜好進行摸底。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16級”初中起點的機電班學生。他們善于手機上網,好奇心強,敢于表現,有一定的機電專業知識;不足之處是英語水平普遍不高,詞匯量少,不懂音標,語法知識薄弱。
教材采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的《機電英語》。該教材具有專業特色,內容與專業基礎知識相關度高,比較容易吸引學生興趣;缺點是對該層次學生來說生詞太多,大量的專業詞匯、長句復合句難以理解,缺少形式活潑多樣的練習模塊。
教學環境方面,課室配有多媒體硬件,學生擁有智能手機,可以利用互聯網;欠缺的是配套的音頻、視頻和圖片素材庫等教學資源,而且教師缺乏機電專業知識,對教學內容領悟和開發課件可能出現偏差。
2.課前,上傳資源
課前,教師制作音頻和課件,搜索相關的視頻,在云班課上傳和發布,讓學生自主學習,利用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布置前置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看視頻,上網查詢What is mechatronics? What devices can we know in our daily life?以小組為單位,制作PPT,準備在課堂上展示。
3.課中,關注互動
在課堂中,學生分工搜尋資料,運用相關的詞、音、義、語法等知識去完成相關的主題任務。教師的工作是做好課堂管理、組織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合作完成任務,主要做好三個轉變。
(1)轉“教”為“幫”。在學習Getting a Hold on Mechatronics中,引導學生找出-cs,-er,-or,-tion,-cal,re-等前綴后綴結尾或開頭的單詞,以及出現的合成詞,然后總結規律,從而擴大詞匯量。
在短文以the standard clothes dryers為例,講解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工作原理時,下載網上的視頻“干衣機運行原理動畫”,并列出關鍵詞,輔助學生看圖配音,理解文中的長句和復合句,練習運用專業詞匯。
(2)轉學科教學為學科教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怎么學更好”,把知識本位轉變為能力本位。教學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讓教學活動更加寬泛、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富有生活體驗和生命體驗的活動,把“死的知識”變成“活的記憶”,再到融會貫通。比如學習Sensors時,觀看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視頻,想象霍金的輪椅會有什么神奇的傳感器,并用頭腦風暴列舉傳感器的類型。同時,利用學生都熟悉的手機,演示拍照、橫屏豎屏、定位、GPS、走路記步數、指紋解鎖等,感受原來手機里面含有光線傳感器、距離傳感器、重力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磁場傳感器等等,通過演示、觸摸、感受,親身體驗去熟知這些專業知識,并思考擴散到工作、生活中應用的場景,從書本理論轉化到實際應用,深刻體會到本專業有趣及有用。
(3)轉知識獲得為職業素養培養。為了中職生畢業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并為終身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同樣要注重核心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課堂活動最后環節,學生們根據評價表和評價標準進行自評和互評,以此督促他們積極參加小組活動,培養他們協作意識,提高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樹立團隊精神等,并以此提醒和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與習慣,以職場標準注重儀容、儀表、儀態和禮儀。
4.課后,延伸課堂
課后,利用云班課APP或手機的QQ空間和朋友圈提供的群體性學習的平臺,上傳下載教學資源,如:單詞、課文音頻和相關視頻、課堂活動的照片、學生展示的成果等。學生互相分享和交流,可以在上面提問或點評,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線上線下進行答疑,及時追蹤教學效果,并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教學反思和教學微調。
四、新形勢下中職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思考
實踐證明,英語教學作為知識教育的時代已經結束,英語教學只是作為工具教學的時代正在轉軌并線。
英國語言學家Marion William與Robert L. Burden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也認為,單純的語言教學并不是教育,應該教會學生學習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和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教育環境的改變要求教師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定位。學習環境改變了,互聯網資源唾手可得,人工智能讓人脫離熬盡腦汁記憶的苦海,但是如果在求學階段過度依賴,容易讓人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漸漸也就失去那種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的精神。因此教師應該發揮在文化、思維等領域的顯著優勢,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使用現代科技手段。不管教學環境怎么改變,教育教學的本質是永恒不變的。筆者認為中職英語教師的角色傾向以下四個轉變。
1.教師是課堂活動的導演和配角
以往課堂填鴨式的輸入已成歷史,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不等同于課堂完全由學生做主,教師放任自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導演角色,把握學習途徑、學習資源,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高效的組織、策劃和協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配角,啟發和鼓勵作為主角的學生們勤學好問、積極思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有效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Classification of Automobiles中,教師只需布置學生使用思維導向圖顯示汽車的種類,學生就可以天馬行空,從不同角度展示分類汽車,如按功能、動力裝置、驅動方式、駕駛方式、國家、品牌、排放、價位等等,引導學生擴展每項包含的許多子項。
2.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師
在新的學習環境下,學生需要利用多媒體和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因此,教師不僅要掌握多媒體技術及基本的網絡知識和技能,做好信息化學習環境的管理工作,還要根據學生興趣和認知水平,設計開發適合的教學課件和微課,并將它們融于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營造一個集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學習環境。可以借鑒當下流行的《薄荷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或延伸擴展,把學習內容整合,為班級建立微信群,每天推送幾分鐘的資料,并在群內提醒閱讀、分享講義、講解知識點。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輕松無壓力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習群可以起到督促鼓舞的作用,個體容易受到同伴的投入氛圍影響,從而被激勵堅持下去,這樣逐漸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
再者,教師借力人工智能教學軟件,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研究學生學習障礙以及應對策略。比如云班課教學平臺,有作業批改功能等,能通過大數據分析解讀學生的理解,準確評估學生的掌握程度和存在問題,全面提高反饋的及時性和針對性,從而極大提高教學效果。
3.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解惑者
盡管各種翻譯軟件準確性越來越高,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中西方人們思維方式存在差異,雙方語述表達存在著差異,或者涉及專業性強的表述,都會導致機器翻譯錯漏百出,貽笑大方。并且,不同場合如何得體運用語言,對于第二外語習得者來說尤其困難。比如,翻譯“你好”,教師需要創設語境去解釋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何時用Hi,何種情況下用How are you和How do you do等。即使機器翻譯符合語言使用的“正確性”,也不意味著符合言語交際的“適合性”。
4.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在云班課小組活動的評價平臺顯示,眾多學生為了本組的利益,枉顧規則和要求,不惜抬高自己,打壓其他表現較好的小組。在自評和互評方面,學生往往采用雙重標準,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正確評價自己和客觀評價他人,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教師需要循循誘導,引導他們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對待和處理不同的觀點等。只有當學生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缺點,才能掃清障礙,進步成長;能夠看到別人的長處和優點,才能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同時,拋棄傳統的以分數為單一標準的評價方式,課堂上,教師以開放性問題和任務為導向,整理學生的各種信息,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從他們的表現和信息中進行評價,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的樹立對技校生職業生涯的規劃至關重要。
五、小結
以往,英語教師帶著課本、錄音機走進課堂教學是常態;現今,利用“互聯網+”的課堂教學是常態。新的教育環境對中職英語教師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是大勢所趨。教師需恪守師者本心,更加明確自己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以學生知識建構的指導者、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者為己任,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積極嘗試現代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環境下中職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兆文,魯子問,孫毅等.互聯網+對教育的挑戰[J].英語教師,2017(3).
[2]李維林,許丹.“互聯網+”視域下高中英語教師角色定位探討[J].中學生英語,2017(30).
[3]Marion Williams.語言教師心理學初探[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廣州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