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林源
摘 要: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科技的進步,促進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高校檔案工作的功能,是高校檔案工作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檔案工作作為高校重要工作,應加快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步伐,不斷拓寬和優化服務內容和范圍,更好地提供優質服務滿足師生對檔案工作的需求,為高校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本文就“互聯網+”時代生態視角下高校檔案新業態展開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檔案;生態系統;新業態
高校檔案不僅包含了高校在辦學及開展教研等諸多活動中所獲得的豐富經驗,尚且囊括了高校各時期的工作與活動狀況。作為高校極具參考與保存價值的重要史料,高校的檔案管理成效,實則體現著高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對此,為切實維護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發展,基于如今信息化時代,檔案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將積極聯系當代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切實促進檔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發展,如此方是對傳統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創新,繼而可切實發揮高校檔案資料的積極作用,切實維護高校的有效發展。
1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檔案工作面臨的挑戰
1.1 解決檔案開發利用的問題
從利用狀態上分析,傳統檔案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對批量的檔案信息資料進行保管,管理是其重點,而對于檔案的利用,相對來講處于一種利用率較低的狀態。而當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的高校畢業生檔案管理工作融合后,意味著檔案信息資源的保管成本大幅降低,同時檔案信息的開放性程度在不斷加大。為了適應這種現象,學生檔案的管理人員應當轉變對檔案管理工作的認知,在檔案信息的開發利用方面著重進行研究和分析,以充分發揮出網絡信息平臺的功能,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多維度的服務,使檔案信息資源的價值得以提升。
1.2 互聯網+對檔案管理模式的挑戰
互聯網更新了傳統行業的發展格局,突破了傳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條件,互聯網技術使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2015年,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正式向全國兩會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指充分利用新興互聯網信息技術,結合現有的各類傳統行業,創建新領域的合作共贏。這一定義打破產業邊界,提出了融合共通的思想,讓“互聯網+”的融合主體從市場經濟領域拓展至公共服務領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網絡強國”戰略,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建設網絡強國。在“互聯網+”的共享結合理念中,公共服務領域應該抓住時代機會,通過互聯網技術不斷改善服務功能內容范圍,擴大服務影響力。檔案服務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領域和資源,應該抓住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機會和渠道,借力發揮檔案工作獨特的自身魅力,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檔案管理思維和模式,豐富檔案內容,改進檔案工作手段,提高檔案運用效果。為檔案工作插上網絡的翅膀,煥發新光彩,讓檔案活起來。
1.3 適應檔案管理平臺的更新
這里所指的檔案管理平臺,實際上就是網絡平臺。這一宏觀上的檔案管理平臺的更新,意味著檔案管理工作各個環節的落實和執行都需要依托網絡平臺完成。上文所提到的紙質檔案向電子檔案形式上的轉變,實際上就需要檔案管理工作者在檔案的起草、簽發和寄送等確認和傳輸環節上,都要基于網絡平臺進行調整和更新。
2 “互聯網+”時代生態視角下高校檔案新業態研究
2.1 “互聯網+”背景下特別注重開放生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明確規定“各級國家檔案館保管的檔案應當按照《檔案法》的有關規定,分期分批地向社會開放,并同時公布開放檔案的目錄。”“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可以隨時向社會開放。”開放檔案是利國利民利校之事,高校檔案只有逐步開放了,才會促使我們檔案人以更嚴謹的觀念收集檔案,以更為創新的管理模式保證檔案的齊全完整,以用戶至上的開放理念保證檔案的有效利用,從而反哺檔案資源的合理建設,促進檔案事業走向更為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使業務部門、學生、社會公眾擁有不同的開放信息權限和內容;除了通過傳統實體展覽、編研專題成果,還可以通過網上展廳網上公布檔案,甚至是開展高校檔案館微博和公眾微信號等多途徑進行傳播開發,實現互聯網下“用戶至上”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管理,使得高校檔案從個人記憶、高校記憶轉變為社會記憶,在保證檔案信息安全的情況下最終實現檔案信息的開放。
2.2 逐步完成檔案信息的數字化轉化與信息庫建設
從學校自身的信息化檔案庫轉化建立的角度來講,要求高校的檔案管理人員應當對總體的檔案信息錄入和規劃量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制定一個按階段劃分的工作計劃,以保證檔案信息由紙質化向數字化轉化過程中的質量。另外,為了降低誤差率,還需要做好復核工作。各個高校應當加強溝通合作,逐步完成各個區域范圍內的高校畢業生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最終,建立起一個全國范圍內的統一高校畢業生檔案管理系統,將“互聯網+”與高校學生檔案的管理工作實現最大化的融合應用。
2.3 創新生態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運用,數據成為戰略資源,檔案從單純數字化走向深度挖掘的數據化是檔案生態管理和“互聯網+”的必經之路,單純的數字化思維已經不能滿足檔案生態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檔案人在內外部檔案循環系統里多看多學多吸收多突破,改變傳統行政管理和單一的服務方式,培養和提高創新思維模式;高校要從專業化需求化等方面對現有隊伍進行合理構建,有條件的高校要引進原生復合型互聯網人才;國家更應從長遠發展和深層次要求對檔案人才的培養進行更新和改革,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檔案創新人才的需要,從而促進檔案思維創新生態的發展。
2.4 積極開發個性化的信息化檔案管理模式
不斷地創新和發展,才能適應更新和變化。在熟悉并全面掌握了網絡信息技術與高校檔案管理融合的方法和路徑后,管理人員應當結合本校的實際需求,以創新開發的理念和思想為基礎,嘗試挖掘出適合于本校檔案管理需求的檔案管理服務功能,以便拓展網絡信息技術在高校檔案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和空間,使得檔案管理工作的服務品質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2.5 保障網絡安全,創造更加清朗的網絡服務環境
高校檔案工作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檔案服務工作,應該時刻警惕網絡安全問題,將檔案的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嚴防檔案泄露、病毒等嚴重網絡安全問題。因此,為保證檔案大數據的安全,應建立完善的檔案機構安全制度、培養檔案人員的安全素養和行為規范,形成強有力的配套機制。同時,傳統檔案服務和網絡檔案服務應該樹立明確任務分工,不能通過互聯網實現的服務的檔案應堅持做好傳統服務工作,不能盲目濫用互聯網、忽視網絡安全。“互聯網+”背景下,檔案工作應該通過傳統服務方式與網絡服務方式相結合,做好檔案的保護者。
3 結語
面臨新的機遇與發展,高校檔案生態管理呈現融合、開放、創新和重塑等新業態。要從以面向業務、學校為主的以藏為主的結構轉變為面向用戶為中心的開放式多渠道服務中心,利用互聯網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打破時間、空間甚至行業壁壘,將檔案信息服務在聯合教育行業、政府、公眾等生態圈的基礎上,實現高校檔案信息價值最大化,服務最優化。
參考文獻
[1]楊靜.“互聯網+”時代檔案潛在用戶轉化的思考[J].檔案學研究,2018(1):75-81.
[2]馬晴,魏扣,郝琦.檔案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6(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