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軍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當代文化事業單位的歷史使命。劇院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它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平臺,更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名片。近幾年,在演出市場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大環境下,如何貼近市場進一步尋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努力保障劇院經營的可持續性,是各大劇院所面臨的共同話題。在保證藝術質量的同時,做好演出項目成本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演出成本,是實現劇院經濟效益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在成本管理過程中,如何構建一套科學、完整的成本收益分析體系,并使其有效應用于成本管理的全流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以國家大劇院為例,淺析劇院演出項目成本收益分析體系的搭建,及其在藝術生產及演出經營中的應用,通過對該體系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探索更為有效的方式,增強財務分析數據在項目成本管理和決策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演出項目 成本管理 成本收益分析體系 國家大劇院
一、引言
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它的誕生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成長是新時代文化繁榮的一個縮影。
國家大劇院自2007年開業以來,始終秉承“藝術改變生活”的核心價值觀,堅持“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的辦院宗旨,在行業內更以“大體量和高品質”而著稱。國家大劇院年均商業演出800余場,各類藝術普及教育活動1000余場,接待觀眾百余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近幾年來,大劇院的財務管理工作也逐步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隨著成本管理意識的不斷增強,財務分析數據在項目決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3年來,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演出項目歷史成本數據,通過對各項數據的歸集、整理,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合理的演出項目成本收益分析體系,為演出項目立項決策、預算管理、成本控制、績效考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財務依據。但其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信息化水平較低、數據缺乏權威性、指標設置不科學等問題。筆者希望通過對國家大劇院演出項目成本收益分析體系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探索更為有效的方式,以增強財務分析數據在項目成本管理和決策中的重要作用。
二、演出業務概況
國家大劇院商業演出項目主要分為兩大類:自制劇目和引進類項目。自制劇目、引進類項目與藝術普及教育等業務共同構成了國家大劇院的核心競爭力。
(一)演出業務的劃分
自制劇目顧名思義是指由大劇院自行制作的演出劇目。國家大劇院自開業以來先后推出了《圖蘭朵》《簡·愛》《赤壁》《天路》等百余部經典劇目,涉及歌劇、話劇、京劇、舞劇多種演出門類,為觀眾呈現了諸多藝術精品的同時,更充分展現了國家大劇院強大的生產力。自制劇目年均演出約170場,占全年總場次的21%。
引進類項目是指劇院以滿足大眾文化需求、弘揚中華文化特點、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等為目標,邀請世界范圍內不同級別的演出團體及藝術家前來劇院開展的演出。其主要引進形式有自營、合作、保底合作、租場等。引進類項目年均演出約630場,占全年總場次的79%。
(二)演出項目的收支構成
1.收入構成要素
演出劇目的收入主要包括票房收入、補貼收入、贊助收入、場租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票房收入是演出項目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主要考核指標有總票房、票房銷售率、票房回收率等。
2.成本構成要素
演出項目的成本主要包括創作及演出費、舞臺費用、宣傳費、旅運住宿費、票房分成款、稅費等。
三、演出項目成本收益分析體系
大劇院的演出項目成本收益分析體系主要包括藝術生產成本收益分析體系以及引進類項目盈虧分析體系。筆者下面主要對演出項目編碼管理、演出項目收支數據歸集、演出項目成本收益分析、演出項目成本收益分析在決策中的應用等幾個方面進行簡單介紹,以展現該體系的基本構架及其在決策中的應用現狀。
(一)演出項目編碼管理
1.演出項目編碼的編制及應用范圍
演出項目編碼由財務人員根據排期表定期進行編制,并統一下發全院相關部門,一般在演出開始前3~6個月進行編制。
項目編碼作為項目的身份證明,應用于票務銷售系統、合同管理、財務收支手續填報,“用友”系統亦根據項目編碼進行項目輔助核算。
2.演出項目編碼規則
(1)引進類項目的編碼體現項目的演出類別、演出劇場、演出年度。引進類項目編碼由11位數字組成,其中,1~4位0102表示其演出類別是引進類項目,5~6位表示劇場類別01代表歌劇院,02代表音樂廳等,7~8位表示演出所屬年度,9~11位表示演出項目的順序號。例如,2020年1月1日在音樂廳演出《新年音樂會》,項目編碼為01020220001。
(2)自制劇目的編碼則體現項目的演出類別、演出輪次。自制劇目項目編碼由10位數字組成,其中,1~4位0103表示其演出類別是自制劇目,5~7位表示該劇目的順序編號,8~10位表示該劇目的演出輪次。例如,2018年在歌劇院上演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首演,項目編碼為0103096001。
(二)演出項目收支數據歸集
1.主要數據來源
演出項目收支數據主要來源包括:演出項目基本信息表、演出類合同臺賬、U8系統項目明細賬、票務銷售系統報表等。目前主要通過將各系統的數據導出后,利用Excel的各項公式關聯生成《演出項目收入支出總表》,在收支總表的基礎上再生成各項分析報表。
2.基礎數據主要內容
(1)演出基本信息表。演出項目基本信息表主要來源于排期管理部門(演出部),主要包含以下關鍵信息:演出項目編碼、演出開始日期、演出結束日期、演出名稱、演出地點、演出季類別、演出性質(自制首演、自制復排、自營、合作、合作—保底、租場)、演出類型(歌舞劇、音樂類、話劇、京劇、戲劇戲曲、其他)、部門、項目人、特殊項目標記(引進類項目、自制劇目、管弦樂團項目、特殊項目、巡演項目等)。
(2)演出類合同臺賬。演出類合同臺賬主要來源于財務部合同管理組,在報表中體現為各項目應付合同款及其執行情況。演出合同臺賬的引入主要是為了緩解因付款進度緩慢而導致的項目結算分析滯后的問題,同時對項目合同執行進度起到一定監控作用。演出合同臺賬主要包含以下關鍵信息:演出項目編碼、演出日期、演出地點、對方單位、合同總金額、已付合同款金額、應付合同款金額以及合同主要條款等,其中,已付合同款數據來源于U8系統項目明細賬。
(3)U8系統項目明細賬。U8財務系統項目明細賬的主要用途在于在報表中體現各項目的合同款執行進度,非合同款如宣傳費用、旅運住宿費、票房分成款、其他款項的支出情況,體現除票房收入以外的各項收入如贊助收入、場租收入、其他收入的執行情況。U8系統項目明細賬主要包括以下關鍵信息:憑證號、憑證摘要、收支分類、金額等,其中,收支分類是指根據科目編碼對照出的項目收支分類中的1~3級分類名稱。
(4)票務銷售系統報表。將票務銷售系統財務報表引入分析報表中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充分體現財務收款口徑的票房銷售情況,如票房銷售總數量及總金額、應收未收票房銷售數量及金額、票房銷售率、票房回收率。二是將財務收款口徑統計出的票房銷售數據與業務口徑下生成的票房銷售數據(按照出票座位統計的)進行核對,以對數據的真實、準確性進行檢驗。
(三)演出項目成本收益分析
1.合理規劃收支分類,全面統一預、結算口徑
大劇院為進一步規范和統一演出及藝術生產預、結算口徑,對收支項目進行了嚴格的分類,設置一級分類6個、二級分類17個、三級分類57個、四級分類120個。其中,一級分類包括創作制作成本、演出運營成本;二級分類包括聯合制作費用、創作團隊、行政雜項、舞臺制作、排練演出、排演團隊、排演雜項、舞臺技術、宣傳、其他。
2.充分利用賬載數據,將結算分析工作與日常賬務處理相結合
為了將演出及藝術生產收支分類與財務會計記賬科目充分結合,在科目設置上融入收支三級分類中的部分內容,在演出及藝術創作費用科目下設置以下三級科目:創作費用、演出排練費用、版權費、旅運住宿費、舞臺制作、舞美租賃費、場地租賃費、臨時人員勞務費、演出及藝術創作雜費、票房分成費用、宣傳費用等,有些科目還下設了四級科目。
在此基礎上,業務部門要在支出憑證上標明第三級分類(與項目預算一致),同時理清收支三級分類與各末級會計科目的對照關系,形成記賬規則指引文件,為賬載數據在演出項目財務分析中得以充分的利用打好基礎。
3.結合歷史成本數據,構建藝術生產成本收益分析報表體系
大劇院近年來集中整理了2007—2019年2萬余條自制劇目歷史成本數據,囊括了演出基本信息、合同明細、項目明細賬、票房銷售情況等信息,通過Excel數據報表的搭建,實現各輪成本回收率對比分析,各輪票房銷售情況分析,自制劇目預、結算自動對比等功能,為預算審核、項目決策、績效考核等工作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持。
4.探索項目分析新角度,構建引進類項目盈利模式分析體系
注重重點演出板塊的全面財務分析,以五月音樂節為例,分別從銷售、成本、收益、合作模式等方面入手,通過對演出票房銷售率、票房回收率、演出項目毛利率等關鍵指標進行分析,將板塊中演出項目分為明星項目、潛力項目、風險項目、問題項目4類,并就各類項目分別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財務意見。項目人應依據以上意見,在充分考慮市場部門出具的演出項目市場銷售預判后,決定項目引進方式以及合作項目的分成比例等要素。
(四)演出項目成本收益分析在決策中的應用
1.在年度預算編制、項目立項審核中的應用
引進類項目年度預算的編制,主要與上一年度引進類項目總體支出情況進行對比,采取總額控制法對其預算總額進行控制。自制劇目的立項審核,對項目各輪收支三級分類數據與本輪預算成本進行對比分析,對各項預算增減原因加以分析,為檢驗預算申報數據的真實性和科學性提供幫助。
2.在績效考核中的應用
國家大劇院演出項目績效考核指標主要涉及引進類項目毛利率、商業性巡演項目毛利率、自制劇目成本回收率、演出項目票房銷售率、票房回收率、項目人演出項目盈虧率等。財務部以月度、季度、年度為單位,將各項指標報送人力資源部、院辦公室等相關部門,各項指標完成情況最終以財務部出具內容為準。
四、演出項目成本分析數據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存在的問題
1.信息化程度不高,數據分析及時性難以保障
目前的分析體系主要依靠人工將排期數據、合同臺賬、財務賬、票務銷售數據等進行整合,利用Excel工具以月度為單位對數據進行再加工和再分析。人工作業量大,數據精度無法得到保障,數據更新不夠及時,不能做到預算執行進度的實時監控,成本控制流于形式,仍處于重預算審批而輕執行監控的狀態。
2.歷史成本數據在決策中缺乏權威性
基于藝術生產的特殊性,其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難以平衡估量。由于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成本數據標準,因此在決策中,藝術水準與生產成本的博弈時常出現,財務歷史成本分析數據在項目決策中權威性有待增強。
3.決策層對成本控制重視程度不夠
決策層及項目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事業單位的發展主要依靠財政資金的支持,單位幾乎不用承擔財務風險。因此,對成本的把控缺乏主動性,尤其在藝術生產方面,過于追求藝術效果,習慣性地忽視了投入產出比,導致藝術生產以及項目引進成本過高。管理層對成本控制的重視程度不夠,劇院成本管理與控制工作深入開展難度大。
4.項目績效考核指標科學性有待增強
項目績效考核指標統計口徑變動性較大,這導致指標完成情況部分失實。院辦公室是年度績效考核指標的發布部門,人力資源部是績效考核部門,財務部是績效考核指標完成情況的數據歸集部門。在部門聯動中存在以下問題:績效考評指標設定及數據歸集工作沒有設置工作小組,沒有明確牽頭部門,各部門間缺乏事前溝通;沒有明確文件規定納入考核的項目范圍;沒有明確文件規定績效考核指標的統計口徑。例如,各劇場場地費用的分攤標準、各項目宣傳成本的分攤標準、贊助費用的分攤標準等沒有明確規定,容易產生人為調整分攤數據以影響業績指標完成率的情況。
(二)解決方法
1.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成本管理過程控制
通過信息化建設逐步形成排期管理系統、合同管理系統、預算及會計管理系統、票務銷售系統等。遠期目標力求實現各系統實時聯動,在解決人工量多、數據準確度不高的問題的同時,實現自動對項目合同執行進度進行監控,對預算完成情況進行統計,實現預算及成本管理全流程控制,并隨時隨地為決策層提供決策依據。
2.充分體現財務數據在決策中的權威性
通過對以往年度積累的大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以建模分析、專家討論等形式逐步建立一套藝術生產標準成本體系,從藝術生產立項環節開始,嚴格按照標準成本控制其預算申報。充分分析在一定的市場預判條件下,引進形式對引進類項目毛利率等指標數據的影響情況,總結出一套科學合理的引進形式判斷標準。將成本管理觀念由注重事后分析向關注事前控制轉變,充分體現財務數據在決策中的權威性,對項目決策、預算管理、成本控制、績效考核起到更為充分的指導作用。
3.提高管理層及業務部門對成本控制的重視程度
充分實施績效考核,建立完善的目標管理和績效評價體系,將成本控制工作貫穿預算編報、預算執行、預算考核全過程。并配合制度培訓、宣傳貫徹等手段,進一步增強單位決策層及業務部門的成本控制意識。
4.完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績效管理相關部門要加強部門間的聯動,明確責任分工,合理設置關鍵績效指標。通過規范的制度文件明確考核范圍、考核指標統計口徑,通過科學和嚴謹的分析總結,明確各項公共費用的分攤標準,減少人為控制因素,切實增強績效考核指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作者單位為國家大劇院)
參考文獻
[1] 張帥.淺談劇院演出業務會計核算方法[J].現代商業,2014(33):231-232.
[2] 張妍.新形勢下事業單位的成本管理與控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8):115+171.
[3] 李玥睿.國家大劇院發展現狀及策略分析[J].市場周刊,2019(0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