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
【摘要】目的:分析心肺復蘇術在基層衛生院的成功應用。方法:對2018年1月-2019年12月份20例心跳呼吸驟停患者進行徒手胸外心臟按壓并配合氣管插管無創通氣的搶救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20例患者搶救成功9例,成功率為45%,復蘇成功后轉上級醫院8人,在本院治愈出院1例,治愈成功率為5%。結論:在基層衛生院正確及時的心肺復蘇術可以明顯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心肺驟停;心肺復蘇;體會
心跳驟停是臨床中最危重急癥,特別是在鄉鎮這一級衛生院,技術缺乏,條件不足,心跳驟停的搶救成為基層危急重癥搶救的一個瓶頸。及時接診、準確判斷病情、有效的搶救手段是搶救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1]。我院自2014~2016年搶救心跳呼吸驟停患者20例,初步復蘇成功9例,8例轉上級醫院經進一步生命支持和針對原發疾病治療,1例在我院治療康復出院。
心肺復蘇術是搶救是否成功的關鍵,是醫護人員在臨床搶救中必須掌握的一項急救技術,也是評估其急救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2]。本文對2018年1月~2019年12月份9例心跳呼吸驟停患者心肺復蘇搶救成功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1.1一般資科病例9例中男5例,女4例,年齡16~67歲,平均40.7歲。心臟病3例,農藥中毒3例,外傷失血性休克1例,肺源性心臟病并發呼衰心衰1例,不明原因心跳驟停1例,其中有4例是在搶救原發病過程中出現心跳驟停,5例是就診時就已經發生心跳驟停。
1.2.1心跳呼吸驟停標準:病人意識突然喪失;大動脈無搏動;呼吸停止;面色蒼白或紫紺;瞳孔散大;心電圖:一直線、心室顫動和心電機械分離。
1.2.2心肺復蘇成功標準: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復:可聽到心音,觸及大動脈搏動,心電圖示竇性、房性(房顫、房撲)或交界性心律;瞳孔變化:散大的瞳孔回縮變小,對光反射恢復;按壓時可捫及大動脈搏動(頸動脈、股動脈);收縮壓達60mmHg左右;發紺的面色、口唇、指甲轉為紅潤;腦功能好轉:肌張力增高、自主呼吸、吞咽動作、昏迷變淺及開始掙扎。
1.3搶救方法以2010年版《國際心肺復蘇指南》為指導進行搶救,10秒內判斷三無 (無意識、無脈搏、無呼吸)后,立即呼叫,開始C(compression)胸外按壓 、A(airway)開放氣道 、B(breathing)人工呼吸程序,胸外心臟按壓頻率每分鐘至少100次,按壓幅度至少5cm,并保證每次按壓后胸部充分回彈,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同時配合氣管插管暢通氣道,呼吸氣囊或呼吸機機械通氣,除顫(首次電擊能量200J第二次200~300J,第3次360J),建立靜脈通道,應用復蘇藥物(如腎上腺素每3-5分鐘靜推1mg,阿托品,多巴胺及呼吸興奮劑可拉明,洛貝林等),復蘇后積極防治腦水腫,包括脫水(甘露醇、地塞米松)、控制抽搐和冰帽低溫療法。
結果9例患者其中1例約5分鐘后即意識恢復,在我院康復出院,其他8例患者心跳呼吸恢復后,轉上級醫院進一步搶救,見表1。

表 1 20 例患者心肺復蘇情況
影響心肺復蘇成功的因素較多,特別是在基層鄉鎮衛生院,設備簡陋、技術匱乏,人才缺乏,但是只要經過系統學習培訓,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術和規范,就可以大大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
3.1準確及時的判斷? ?對于沒有意識、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的成人,迅速觸摸大動脈是否有搏動,時間不能超過10秒,判斷無搏動后,立即行胸外心臟按壓術。復蘇越早存活率越高。心跳停搏后心肺復蘇開始時間對預后至關重要[3]。心臟驟停發作5min內是搶救的黃金時期。幾乎所有的相關研究都提示心跳停搏后心肺復蘇或除顫開始的時間越晚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就越低。本組9例患者復蘇成功同樣證實這一結論。對于心肺復蘇成功的患者心跳停搏——心肺復蘇開始間期同樣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和這一指標相關的因素包括心跳停搏時是否有目擊者,是否有旁觀者實施心肺復蘇術,呼救——救護車到達時間等。本組9例復蘇開始時間平均2.2min。
3.2正確及時的胸外按壓是復蘇成功的保證? ?心臟驟停時,心臟肌肉停止收縮,處于舒張狀態,各房室瓣處于開放狀態,在胸外按壓時一部分血液反流心房,一部分被擠入動脈,胸內的血液被擠向胸腔外的血管,按壓解除,胸內壓降低,血液回流心臟,按壓所形成的每搏輸出量較小,故只有提高胸按壓頻率才能提高心輸出量,保證心、腦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所以,按壓頻率應在100次/分以上[4]。按壓幅度成人至少5cm,并保證每次按壓后胸部充分回彈,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
3.3盡早盡快建立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這是保證重要器官供氧的最現實最有效的手段[5]。可以先置入口咽通氣管,實行面罩給氧或者人工氣囊呼吸,為有效復蘇贏得更多搶救時間,同時能夠避免氣管插管的損傷。
3.4 及時快速建立靜脈通道? ?合理應用復蘇藥物。腎上腺素是被公認為最有效且廣泛使用的首選藥物。大劑量腎上腺素靜注雖然能明顯提高心臟復蘇率,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和增加存活率[6]。一組2400余例心搏驟停患者使用不同劑量腎上腺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化研究顯示,大劑量腎上腺素能提高自主循環恢復率,但與標準劑量(1mg)相比,存活率出院率則無顯著提高。本組9例康復者均采用標準劑量1mg,如無效3~5min重復使用,說明復蘇時腎上腺素1mg是有效、合理的。
總之,心肺復蘇搶救成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只要及時開通氣道,保證供氧,在沒有恢復自主循環以前持續胸外心臟按壓,正確掌握除顫時機,合理應用各種復蘇藥物,注意糾正酸中毒,同時加強腦復蘇及復蘇后加強護理、營養支持、防治感染、是有望取得成功的。
[1]郭玉剛,汪洋.早期氣管插管對心肺復蘇搶救窒息病人的臨床意義[J].亞洲急診醫學病例研究,2017,5(01):1-4.
[2]滕清平,李錦升,蘇大為, 等.心肺復蘇不同預后患者血清細胞因子ET-1的變化與預后的關系[J].亞洲急診醫學病例研究,2017,5(01):10-13.
[3]鄭進.人體四肢血流阻斷式心肺復蘇輔助器:CN201820617798.8[P].2019-05-03.
[4]陳泳伊1,2,惠康麗2,徐苗苗2, 等.冷誘導RNA結合蛋白在心跳驟停心肺復蘇后腦損傷中的作用[J].徐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038(005):P.281-285.
[5]何安霞,陸美娟,陶煒偉, 等.急診床旁超聲心動圖在心臟驟停診治中的臨床價值[J].腫瘤影像學,2016,25(4):327-330.
[6]王紹云,10例心肺復蘇患者搶救心得.中國醫藥指南,2012,10(4):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