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古籍圖像在確保實際應用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藝術性,插圖版面重視美感,人物畫面神形兼備,具有較高欣賞性和藝術性。除少數抄本由作者本人完成外,多數古籍圖像多為當時繪畫高手繪制,部分官修彩繪本中的配圖由當時宮廷畫師所作。中醫古籍插圖是反映中醫思想的承載體,對于圖譜思維的理解能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思想與文化內涵。
【關鍵詞】中醫古籍插圖;傳統繪畫;畫院畫師;藝術思想;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圖像作為間接傳達文字語言的工具,早在中古時期,圖像具有其實用性價值,在人類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輔助功能,傳達意圖及相關巫術、祭祀等活動。這種傳統的表達方式一直關乎中國藝術形式,傳統的中國繪畫一直離不開圖文并茂、文以載道的藝術觀旨。
一、圖像插圖的淵源
宣物興存形、文以譜圖的形式在《歷代名畫記》中曰:“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講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也。”又有宋代鄭樵《圖譜略》曰:“圖成經,書成緯,一經一緯錯綜而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舍易從難,成功者少。”都傳達了圖像與文字各自關系。唐宋兩代就開始有官修的本草圖籍,明代弘治時期也有效仿。左圖右書的圖本形式在中醫藥古籍的插圖逐漸增多,也證實了中國繪畫史圖畫表意功能,繪畫名家繪制的圖像本也是極具藝術價值。
二、醫書古籍藝術性研究
(一)醫理與畫理的相關論證
《筆法記》論述:“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清代宋曹《書法約言》有關骨與肉關系論述:“用骨為體,以主其內,而法取乎嚴肅;……筋骨不立,脂肉何附。”固然理想的筆法需要骨肉停勻,但是筋骨是潤飾的依附,作品的神采取決于骨法。中國書法繪畫骨法用筆源于原始時期的骨骼再現生命的信仰。
韓莊《人體在書法中作為大宇宙觀的小宇宙來源》中在生理術語(骨、脈、筋、諸如此類),指出:“藝術典籍中的種種比喻,已遠遠超出形象化的文字修飾,它們成為最有效的理解模式……在中醫理論中,器官很少作為孤立的對象存在。 相反,這要由解剖學確定其各種功能。”宋代由于刑法興起對于人體解剖的深入,古籍骨骼繪制書籍開始發展,影響到了醫學與藝術對人體的自然認識。后期受西方解剖影響,醫書《西洋全身骨圖》《西洋肌理全圖》更為細致準確,但最早出現醫醫學解剖的并非受西方影響。 在繪畫史上骨骼與神魂的關系一直是傳統繪畫的一類表達題材,在更原初的文明形態當中已經有所體現。清代兩部人體解剖抄本《人生圖書》和《欽定格體全錄》,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生維薩留斯和和解剖學家的帕雷都是當時在解剖學上很有貢獻的人物,清代羅聘水墨畫《鬼趣圖》中對鬼怪的描繪也是更具真實性的,尤其第八幅骷髏的繪制可見當時畫家對解剖的深入理解運用于繪畫當中。醫書插圖為針灸、本草類,“物”與“人”形神兼備的要求也是中國畫的精髓。漢代墓葬藝術有強梁祛除疾病、宗炳視繪畫為延年益壽手段,可見醫與道在傳統藝術哲學中的關系。
(二)圖譜與花鳥畫
早在唐代彩繪本草廣為流傳,孔志約《新修本草》序言中記:“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直至宋代印刷術興起繪本才被取代,宋代重理強調精微嚴謹,蘇頌主編《本草圖經》記:“圖以載其形色,經以釋其同異。”醫書作為中草藥材的重要記錄手段,其要求寫實工質,鐵線銀鉤,石色刻畫。鄧椿《畫繼》將蔬果藥草單獨分為一類,可推斷當時草本繪圖大量存在。
《履巉巖本草》是我國最早的彩繪本草繪本。作者王介擅畫,師法馬遠、夏圭。曾為米友仁《云山圖》題跋“履巉巖”,題目三字意為等上險峻山脈,正體現了畫家強調現實寫生。其所繪繪本取局部細節真實寫照的方式,契合了當時宋代花鳥畫的手法,這種類似于“折枝花”手法運用于醫書本草樣本的繪制中,所繪本草圖不僅繪畫技法高超,其構圖方式也堪稱典范。“截取式”是歷代本草圖譜中最為特殊的圖式,如書中“接骨草”一圖直接描繪了植株的主莖和枝葉兩個局部,并在畫中加以重疊,形成了拼貼的效果,完全打破了保持物象“完整性”與“連續性”的慣有繪畫觀念。故通過古籍醫書中插圖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醫書所處時期的技法風格和運用。
《本草品匯精要》官修本草以工筆重彩設色的方法彩繪底稿本,王世昌等8名畫院畫師參與繪圖,寫生植物畫展現了畫師重彩寫實功力。《金石昆蟲草木狀》是文俶據《本草品匯精要》摹繪,文俶僅繪圖而不錄文字,在繪畫功底上高于《精要》,所繪插本工筆精致設色華麗。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中繪畫為院體繪畫,繪制精細,色彩絢麗,形態逼真,這些圖畫與其他刻版流傳的本草圖相比,在構圖和表現風格上更具藝術創作的成分。
古籍醫書中本草圖經的著錄與當時花鳥畫認知分析、表現形式是息息相關的。“折枝花”式的高度概括對草本植物繪制圖譜在技法上有重要的輔助意義,黃筌畫稿與民國溥心畬記錄性“雙葉木”等畫稿與此如出一轍。反之,醫書分析手段對繪畫觀念也具有影響意義,這種取局部觀整體的方法一直影響到后世。
(三)傳真寫照映射文化內置
古有七分面、八分面等肖像畫論述,對于人體的描繪多處于針灸類及養生類醫書當中,至今發現最早的灸療圖譜是在敦煌莫高窟經洞發現的唐代寫本《灸法圖》,繪制正背面的十八幅裸體全身圖。又有《新集備灸經》繪于唐咸通二年(861),匯集了唐代以前諸醫家灸法的書籍, 繪有人體正面插圖“明堂圖”,用墨色標明穴點、人體部位、灸療狀數等,朱砂引線與學點連接。長沙馬王堆三號出土了經脈灸法3篇帛畫。《漢書藝文志》將馬王堆漢墓帛書中《導引圖》歸于方術類,將醫藥相關內容通過圖文加以詳細表達出來。如說楚帛書是進行詳細文字記錄的話,那么導引圖則是相對簡略的,這種簡略的記圖方式在醫書導引術中多被沿襲,手法簡練概括。醫書中有關人物的插圖大致可分為歷代名醫肖像圖、歷史人物故事圖和人物風景版畫圖、佛釋道興養生圖。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新本草綱目類篡必讀》等繪有歷代名醫圖辯及醫道、人物畫像。《草木春秋》則是將本草藥物擬人化,用演義的方式繪制這些人物,增加了是醫書的可讀性,也體現了繪者極高的想象力。這些人物圖譜表現生動、概括簡練又不失特色。相關人物場景版畫養生避忌、妊娠食忌、諸般湯煎、禽獸變異等圖不難看出當時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背景。受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醫書中人物多為男性人體,或是無性別圖。這種文言互證的東方圖像藝術形式與西方對婦女的描述表達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中國傳統人物繪畫的特質。
三、古籍醫書與繪畫藝術
(一)運用價值
中醫古籍依附于傳統的繪畫表現形式,由于版畫的興起其圖像多為墨線。手抄繪本以墨色、朱墨雙鉤、礦物填色、精微截取式構圖手法;刻本則是木板雕刻、彩色套印及少部分墨線加朱砂點線。
在繪畫材料的研制中醫書中記有制礬和研制丹砂的圖譜方法及相關中草藥如梔子具有防腐的作用,這對于后世了解更多絹本保護的方法。藥材蘆甘石、蘇木(檀子)、華石粉打底色及染料的記載等對于傳統繪畫技法具有實用性記載。本草類插圖通過描繪客觀物象傳達主觀認知的圖像表現手法,在確保實用性、文獻資料價值的同時也具有其較高的藝術價值。
(二)時代特征
由于題材特殊的原因,古籍醫書相對于普通書畫的傳播更加具有專業性,大多都由中醫傳承而歷代藏家對其極少問津。對于醫書類插圖來說,圖像不再是附屬于文字的地位,這類實用圖書需要插圖來傳形,這遠勝于文字所傳達的信息。也正是這一原因,歷朝歷代的人物服飾、器物造型、建筑特點在醫書插圖中得以保存。對醫書中插圖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繪畫在不同朝代的時代特征,插圖藝術的魅力承載了中國傳統美學樣式。《飲膳正要》其中配置了21幅精美的人物風景圖畫,食物中毒場景形象地反映了末元初時期民間房屋、庭院及室內擺設,也反映了人物造型和所著服飾的時代特點,這些特點利于加深對于醫書所編時期的中國傳統繪畫風格的理解。而歷代醫書中,對于同一事物的繪畫也略顯不同,如宋代以前的人物繪畫與宋代以后的人物繪畫的肢體比例精準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這與宋代中醫人體解剖學的發展不無關系。這一點不僅在醫書中有明顯體現,在其他不同時期的人物題材畫作中也十分常見。
自古以來,中國藝術與中醫學就存在內在聯系, 在作為中華文化兩大思想源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下,中醫和中國傳統藝術有著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儒道互補,方為主體和諧心靈的完整體現。中醫與傳統繪畫遵循著同樣的思維方式。抽象的邏輯思維作為學術的主要思維方法,使得它與同樣以注重直覺、 靈感、頓悟等非邏輯方式的形象思維為思維方法的中國傳統繪畫有本質的相似。中醫古籍中的插圖是反映中醫思想的中藥承載體,對于中醫思維的理解能夠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思想。
參考文獻:
[1]曹暉,劉玉萍.《本草品匯精要》版本考察補遺[J].中華醫史雜志,2006,36(4):211-214.
[2]許瑋.《履巉巖本草》與南宋本草圖[J].新美術,2015(12):16-22.
[3]陳領.明代彩繪本草圖像藝術特征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7,8(10):164-165.
作者簡介:宋田田(1993-),女,河北唐山,本科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畢業于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軍旅題材國畫創作專業,現在中民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少數民族藝術研究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