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教學班級內學困生的教育和轉化是一個非常復雜和漫長的過程,它是我們一線班主任工作中永不消失的課題。但依照“精準扶貧”的思想,“扶貧立志”“濟困圖治”“脫困啟智”在筆者的教育實踐中是很有效的幫扶策略。
關鍵詞:學困生;轉化;有效策略
2018年四月,我參與了一項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研究工作。該課題題為《苗苗長在陽光下——走在小學學困生“精準扶貧”的路上》。此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運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的國家貧困治理新戰略和新思想”,結合課題組成員所帶小學班級內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和探索有關學困生和問題學生轉化的有效策略。一年多來,我在課題組組長的帶領下積極參與了課題研究,并從中摸索出了一些小學班級內學困生轉化的有效策略。我要將這些收獲整理成文,作為自己專業成長的印記,也作為與同仁們共享的教育心得交流資料。
眾所周知,一個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在共同的社會教育大環境中,家庭和學校教育是關系孩子成長的兩大主陣地。因此,學困生轉化工作也就得主要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著手了;小學班級內學困生轉化的有效策略的實施也就只能依靠牽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主要成員——學生、家長和教師這三方了。那么,怎樣開展“精準扶貧”,幫扶和轉化班級內的這些學困生呢?我覺得以下幾點做法很有效。
一、 “扶貧”貴在“立志”
近期,一條云南扶貧女干部“罵”貧困戶的視頻走紅網絡,在抖音、快手等眾多媒體頻頻播放,點擊率居高不下。視頻中該女干部情緒激動,語句鏗鏘:“幸福不是張嘴要來的,不是在家中蹺著腳等來的。你看看那些開車、住洋房的人家,哪個是靠低保富起來的,不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她之所以會說那一番話,就是因為“沒有一家想脫貧的樣子,每家進去就是房子不修理、路不修理、房子漏雨嘴巴張開就叫……”說白了就是到現在為止,一些貧困戶依然沒有主動脫貧的意識,還是在曬著太陽“等靠要”。
這使我想到,班級內的學困生與國家層面的一些貧困人口太過相像,班里有些學困生之所以一直以來困頓不前,又何嘗不是因為不思進取呢?所以,學困生“精準扶貧”也得先“扶志”,“扶貧”貴在“立志”:
(一)通過有效的家訪,給家長“立志”——扛起家庭教育的職責
小學班級內學困生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孩子所處的家庭影響的。我們課題組一年來的研究實踐證明,在我們搜集到的28名學困生研究個案中,有20名以上的學困生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失職的。他們要么“放養”孩子,對孩子不管不問;要么“遙控”孩子,使孩子表面應付;要么“推卸”孩子,實行隔代教育……總之,在大部分學困生身上,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職責沒有盡到,家庭教育是有缺失的。
所以,要想使學困生能有效轉化,家長的責任意識要跟得上。“養不教,父之過”,家長的職責擔當是“扶志”關鍵!
(二)班主任疏通協調,給科任教師“立志”——豎起不離不棄的信念
學困生的轉化問題,是一場“教育扶貧攻堅戰”,各科任教師的堅持和付出,配合和引導是學困生們走出“學困”沼澤的后援保障。只有班主任協調好各科任老師,做到對學生們“不離不棄”,才能引導他們不“自暴自棄”,學困生的轉化才能有一線生機!
(三)家校共育、積極引導,給學困生“立志”——揚起自信自強的風帆
“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里面打破是生命!”任何事物的本質改變最終要依靠內因,學困生的轉化也一樣。所以,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合作、共同努力,真正喚醒學困生的自信,喚起他們的自強意識,他們才能揚起遠航的風帆,踏上未來的征程!
二、 “濟困”貴在“圖治”
“治”是什么?它的釋義有管理、懲辦、醫療、從事研究等。也有說法:從水的出處、基礎、細小處開始,以水的特征為法,進行修整、疏通,是為治!我覺得學困生的“精準扶貧”轉化之最有效策略在于“圖治”,這個“圖治”不是想辦法治理好國家,而是想辦法幫扶好班級里的學困生。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面對每一位個性迥異的學困生,要想成功轉化他們,離不開對學困生的跟蹤研究、診療治理。下面以我課題組的研究實例為證,呈現我們的“精準扶貧”濟困的具體治理過程:
(一)“精準扶貧”前期的“診察診治”
我們課題研究個案中有一名叫蓉蓉的女孩。她總是亂蓬蓬的頭發,臟兮兮的臉龐,灰溜溜的眼睛,爛糟糟的衣服……任何一名有工作經驗的老師,看到這樣形象的孩子,都能馬上反應到她會是個“問題孩子”。
我課題組組長楊老師是這個孩子的班主任,為了更好地幫扶這個孩子,我們課題組對該學困生首先進行了“建檔立卡”——即對學困生的情況進行詳細的摸底和甄別,進行了“診察診治”。從楊老師的“學困生跟蹤記錄”中看,這孩子真的問題多多:
蓉蓉在學習方面的表現更加令人煩憂:橫豎撇捺她寫得歪歪扭扭;大小多少她學得迷迷瞪瞪;拼音字母她一概不分;讀文寫字她不感興趣……數學老師說:“唉!都一樣,我教了兩周了她的2還寫反著呢!”音樂老師說:“我一做律動,她就第一個跑到講臺上,也不做動作,就干巴巴地瞅著我!”
蓉蓉是農村孩子,家里共三代人,一家老小八口!但這個家窮困潦倒:爺奶年邁不能種地了。媽媽小時患過小兒麻痹癥,身殘智障。爸爸雖識文斷字,但他因家庭貧困,也只能靠在工地上賣苦力養活一家老小。前些年,鄉下老家的學校撤并,離家近的學校沒有了,她們便在親戚的幫助下插轉到了城區上學。一家老小七八口人,租住在不足二十平方米的一間出租屋里!家訪時我們一進蓉蓉家租住房的門,就仿佛鉆進了“貧民窟”,滿地狼藉、無處落腳。
蓉蓉長期受到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過慣了“被救濟”“被施舍”“被輕視”的生活。她不知道什么叫自尊,什么叫自愛。她甚至會明目張膽地撿拾別的孩子掉在地上的東西去吃!因為她長期不洗澡,不換洗衣服,不清理頭發,所以她身上異味特別重。課間拉圈做游戲,沒有孩子愿意和蓉蓉拉手手。班里根本沒有人愿意跟蓉蓉同桌。在孩子們眼里蓉蓉是個異類,都躲之不及!可蓉蓉自己毫不自知,別人瞪她她還陪著笑,別人歧視她她還不知道,就算受了欺負她也不會吭一聲!
(二)“精準扶貧”過程中“標本兼治”
為了幫蓉蓉找回自尊,樹立自信自強的意識,我們家訪了許多次,從她的家庭著手,開始“精準扶貧”——即從家庭、學校、學生自身等牽涉孩子教育的諸多方面進行具體復雜的幫扶工作:
我們提醒督促她爺爺奶奶給孩子勤換洗,注重從細枝末節中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我們給她講“嗟來之食”的故事,教導她帶有侮辱性的食物不能吃;我們指導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讓她學會自立;我們告訴她別的同學為什么嫌棄她,幫助她學會自重……
我們多次利用班會課教導班里的孩子懂得人人平等;通過言傳身教,告知孩子們踐踏別人尊嚴的行為是可恥的;我們引導他們要做善良的人,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克服困難……
就這樣,慢慢地我們發現蓉蓉變了。她不再用“乞求”的目光羨慕別人,有時受了委屈也能主動說了。我們很高興,覺得對于她來說這就是巨大的成長!
(三)“精準扶貧”成果鞏固“長安久治”
蓉蓉是一個情況特殊的留守兒童,我們一直在盡力守望著她!作為這樣一個孩子的老師,她的轉化是一個復雜漫長的教育過程,不但需要愛心、耐心和信心,更需要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堅持不懈地教導孩子、疏導孩子的科任教師、開導學生家長,竭盡所能地鞏固我們在學困生轉化方面取得的每一枚成果,盡最大力量求取“精準扶貧”效果的“長安久治”!
我覺得面對蓉蓉這樣的孩子,急功近利未必會有收獲,但精心呵護、用心澆灌,然后靜待花開,我們會覺得其實沿途都是風景!
三、 “脫貧”終于“啟智”。
什么是“啟智”?這個詞語的釋義眾多——啟迪智慧,開發智力;開啟智慧的法門;以道啟心、以心啟智;培養良好的品德,啟迪潛在的智慧……但針對班級內學困生的“精準扶貧”啟智教育其最終目標是要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引導和培養學困生們,使他們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最終能夠邁出困局,學習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怎樣針對學困生開展“啟智教育”呢?這得依具體學困狀況而定。比如:
1. 針對僅限于學習成績困難的學生,開展學習幫扶,使其最終能趕上學習進度并能夠最終自主學習。
2. 針對受學習習慣制約發展的學困生,展開習慣培養計劃,最終能夠改變其陋習,從而達到良性循環。
3. 針對心理問題影響和局限孩子發展的情況,配合學校心理咨詢師,對孩子展開心理疏導和積極引誘,促使孩子有所改變。
……
總之,班級內學困生“精準扶貧”的“啟智”,就是針對具體學困生,制訂與其相適應的“扶貧計劃”,經過實施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標,并最終很好地保持這種成果,使學困生依靠自己的成長和改變過程獲得成長體驗,最終“脫困”自給自足。
小學教學班級內學困生的教育和轉化是一個非常復雜和漫長的過程,它是我們一線班主任工作中永不消失的課題。盡管我們能力有限,成績也不卓著。但我覺得路不走不到,事不為不成,行動遠遠比空想更重要!班級內學困生的“精準扶貧”——我們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朱永通.教育的細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1).
[2]陳鶴琴.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25.
[3]遲毓凱.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19.
[5]熊畢生,李慧.班級管理智慧案例精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南曉麗,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韓家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