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與生活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關聯,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既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需求。在實踐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地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指引學生依據生活經驗來突破學習重難點,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質量提升,下面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實踐
一、 前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數學回歸生活,是新課改提出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聯系學生生活、貼切學生生活,讓生活可以走入學生數學學習視野中,指引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來掌握數學知識,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活力。
二、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主要表現在:
1. 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過于看重學生基礎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很少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對數學進行探索,導致學生即便是做了好幾遍應用題,最終只能做到“會解題”,而無法做到“會應用”,這就造成了學生只是單一地掌握了數學知識,無法靈活的應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種情況,讓學生能更好地立足于現實生活來探索抽象的數學知識,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深化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2.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數學教學要結合學生的數學學習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指引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將實際問題抽象成相應的數學模型,并對其進行解釋。生活化教學正是實現新課程標準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為其創建相對應的情景,并引導學生將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結合起來,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數學知識實踐應用能力,促進了學生良好發展。
三、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
(一)創設生活情境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認知水平相對比較有限,面對一些抽象、復雜的事物很難理解,而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些事物,則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可以感受到數學課堂并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灌輸,而是生活趣事的展現。教師要注重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適當地補充教材深度,或者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性重組,讓學生可以真正地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可能性”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將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買彩票、彩票中獎情景引入到課堂上,引起學生思考。教師讓學生想一下,自己隨意買了一注彩票,結果會如何?有的學生表示能中獎,有的學生表示可能中獎,也有的學生認為是一定能中獎,還有的學生認為不能中獎,教師指引學生對這幾種說法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在討論中就會逐漸了解到“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種情況的產生條件。通過生活化課堂活動設計,學生的學習過程會變得更加熱情,而課堂活動也會充滿趣味,促進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借助生活感悟數學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并不是進入到學校以后才接觸到數學的,很多時候學生在生活中就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并且學生對這些數學的認知會成為其系統的學習數學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明白,數學知識不應該是由教師單純的灌輸給學生,更應該是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實際中,接觸到數學,并嘗試對其相關問題進行解決。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認識立體圖形”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收集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如皮球、跳棋子、包裝盒、易拉罐等,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對立體圖形的概念有初步認識,促使學生可以意識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將收集到的物體按照形狀分開,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實際觀看、動手操作來感知各個物體的特點,在此過程中抽象出相應的立體圖形,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立體圖形知識。
在小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數學,在教學中,教師要考慮的是如何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來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并非是如何灌輸數學知識。教師要利用生活實例來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便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數學。如在學習“乘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各種蔬菜的價格,如黃瓜、西紅柿、土豆等,并計算一下購買2千克、2.5千克這些蔬菜需要多少錢。通過這樣的生活化引導,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乘法中的數量關系,并且有助于學生利用學到的乘法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了學生綜合發展。
(三)通過生活系統感悟數學知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到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欲望,促使學生可以更加積極參與到數學知識探索中。例如在“1-5的認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5根火柴,要求學生用1-5根火柴拼接出相應的圖形,如雨傘、樹木、小房子等,這樣學生既能加深對數字1-5的認識,還能促進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具有良好教學效果。
在數學學習中,數學運算具有很強的嚴謹性、抽象性,小學生在進行數學運算時,很容易出現計算錯誤的情況,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在生活中開展數學運算活動。如在學習加減法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實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情景展示出來:媽媽身上有169元,為小紅買了一雙鞋子,花去98元,問媽媽身上還有多少錢?該如何列式子?學生可以很輕松地列出式子169-98,但是有的學生在計算時就會出現錯誤,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實踐嘗試,在付錢的時候拿出100元,找零2元,與剩下的69元加起來,就是69+2=71元。綜合以上問題,就可以得出結論169-100+2=71元。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數學運算規則,有助于學生運算能力提升。
(四)借助生活體驗數學價值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教學結束后要盡量少布置作業,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在實際中,教師設置一些生活化數學活動,這樣不僅能全面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關聯,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熱情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加法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下組織學生開展小游戲,將每兩個學生為一個小組,一個同學說出一個數字,另一個學生再說出一個數,要求兩個數之和為20。在這樣的課下游戲中,學生的積極性會非常高。又如在學習“時、分、秒”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一下自己回家后的吃飯時間、看動畫片時間、睡覺時間、起床時間等,并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學生在學習完“認識角”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讓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活動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出學生充足的思索探究空間,讓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角度來獲取知識,并指引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五)通過實踐操作理解數學知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思考、比較等活動,來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這些活動的開展要求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操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需要強化實踐操作引導,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長方體”教學中,教材中只是對概念及計算公式進行了簡單介紹,內容相對比較淺顯,難以讓學生更好地應對生活現象,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這樣的實踐活動:小紅生日到了,小明為她準備了一份禮物,需要一個包裝盒,現在有一個長20cm、寬10cm的彩色紙板,如何剪出最大容積的長方體包裝盒。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材料,學生經過實際操作,就會更好的得出答案。
四、 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科學合理的設置生活情境,指引學生在生活中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探索,并在生活中踐行數學知識,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質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希軍.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其實施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7(8):118-119.
[2]朱夢清.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考試周刊,2018(91):152.
[3]史記.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創設[J].情感讀本,2017(5):73.
[4]吳亞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路徑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7):73.
[5]王榮梅.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處理方式摭談[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7(6):79-80.
[6]張玲.新課程環境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討[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7(1):92-93.
[7]李玉媛.小學數學生活化趣味教學實踐探析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A),2017(7):38-40.
作者簡介:李雪蕾,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合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