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芳
摘要: 歷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我國古今現代以及世界的各大歷史重點事件,通過讓學生掌握歷史發展規律,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與此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最終建立家國情懷,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家國情懷理念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對其今后學習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家國情懷理念的初中歷史教學進行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實踐對策,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 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教學
受到課程教育改革深入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教學目標由傳統的三維目標(價值觀與情感態度、方法與過程、技能與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在對歷史進行探究與學習時應該具備的人文情況和社會責任,包括了聯系現實、民族精神、科學精神、優秀傳統文化、民主法治等內容,其是一條貫穿歷史教學的主線,整個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家國情懷理念,因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期間,由于應試教育與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部分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內容側重于講解知識,但卻忽略了家國情懷理念教育,使得歷史學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無法發揮。基于該情況,筆者對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家國情懷理念的應用進行探討,望有所幫助。
一、 應用問題教學法
所謂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將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從書本中找出答案,該過程可培養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這種教學方法的最終階段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通過討論等方式將其解決,通過創設問題從而對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能夠針對問題進行探究進行分析,最終得出問題的答案,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部分就是對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教育,因此在問題創設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通過分析獲得答案。初中歷史教師也可以運用問題教學,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搶答的過程中獲得啟迪,這對初中歷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應當是探索前進的,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讓學生養成學習歷史的習慣,讓學生愛上歷史。
二、 利用多媒體教學
傳統的黑板書寫是不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以及分析課本上的史料的。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課本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閱讀分析總結得出相關的結論。與此同時,也可以運用多媒體穿插適當的題型進行練習。多媒體教學是指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有機結合,使教學過程結構更加合理,教學效果更加理想。這種教學方法十分適合初中歷史教學一些課文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而通過多媒體教學則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情況,將其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舉例說明,在講述青銅工藝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在互聯網上尋找有關青銅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圖片,運用特寫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在講述鑄造司母戊鼎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自定義動畫逐一呈現鑄造過程,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青銅文化,最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激發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敬畏感,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 開展課后分析
在課堂知識教授完畢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討,通過對歷史人物在某一歷史事件中體現的作用以及價值進行探討,了解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讓學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對某一人物的看法或是歷史事件的評判,這不僅僅能夠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最終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念,在歷史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思維能力,通過還原歷史,討論分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理念。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合作探究,加強對于歷史所學知識的了解。
四、 以多樣化的形式導入課程
課堂導入環節可以更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休息重新集中到課堂中,使其更加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其后課文內容的興趣,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可以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而當前大部分教師多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揭示新課程,這種方式言簡意賅,節省時間,可直接進入主題,讓學生迅速接觸新課,但學生已經熟悉了這種千篇一律的課程導入方式,往往缺乏興趣,其效果也大不如前。為了使歷史課程的教學效果更加理想,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理念,筆者認為可采用多樣化課堂導入形式。舉例說明,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朗誦《長恨歌》,并將詩詞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猜測詩名,這種方式不僅能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接下來的課程更加感興趣,同時在聽詩歌朗誦的過程中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對接下來的課程有所了解,使其更容易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從而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理念。
五、 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往往為灌輸知識,讓學生強行記憶,這導致了很多學生雖然對相關的知識點十分熟悉,甚至倒背如流,但卻無法更加深入地理解,更別說對其有自己的看法或反思。而這種情況也制約了家國情懷理念的培養,因此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知識,并對其進行總結與反思,筆者認為可將歷史課程與實際生活結合到一起。舉例說明,在學習儒家文化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交流及“孝親尊師”主題班會等形式,進行感想和體會分享,讓含蓄內斂的學生敢于表達,勇于表達內心的那份愛。
六、 組織多樣化教學活動
目前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為教師講述,學生聽,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為教師,而學生僅處于被動地位,為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進而提高家國情懷理念的培養效果。舉例說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講解“商鞅變法”這一段歷史中,教師可以讓一個學生扮演商鞅,其他學生扮演想搬木頭的、不想搬木頭的以及不敢搬木頭的,通過演繹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還原當時的情境,讓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商鞅要在城門立木頭,他究竟有什么目的,通過這種思考能夠讓學生了解商鞅變法的前因后果,并且了解商鞅變法對秦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形成獨特的歷史價值觀。通過對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進行完整化的學習和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探究欲望。
由教師對學生的表演進行評價,選出最佳小組。這種方法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好勝心,學生要想展示出更好的效果,就必須要提前做好相關準備,更加深入地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揣摩所扮演角色的思想、內心活動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這些歷史事件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可更好地培養其家國情懷理念。為了使教學活動可以順利開展,一方面教師要對課堂秩序進行引導,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并不意味著放縱,教師要約束課堂紀律,使之活潑且有序;另一方面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長環境、興趣愛好等,據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進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 開展多樣化課外活動
家國情懷理念的重要性無須贅述,但課堂中的時間有限,難以保證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理念,筆者認為可進行課外延伸,開展一些相關的課外活動,一方面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與課外生活,另一方面加深家國情懷理念培養。例如,可開展演唱大賽、詩歌朗誦等,甚至可以組織學生表演一些相聲或小品。例如在學習“儒家文化”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聯合學校開展有關儒家文化的課外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全面提高師生思想道德素質,宣傳家國情懷。通過開展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等,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通過開展學禮、知禮、懂禮的教育,充分挖掘傳統中國文化的精神對校園、家庭、社會產生潛移默化、凈化心靈、熏陶品質的作用,使廣大師生感悟中華文化的真諦。各班級組織“讀圣賢書,做儒雅人”征文活動,及時報道本班級開展“孝親尊師”所涌現出來的好人好事,并裝訂成冊。同時也可以開展關于“最美儒家文化”的詩朗誦活動,培養學生心中的家國情懷。
八、 結束語
家國情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同與發揚,貫穿了整個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以家國情懷理念為基礎的初中歷史教學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且可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對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筆者基于家國情懷理念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進行了探討,要想將家國情懷理念更好地灌輸給學生,初中歷史教師就必須要加以重視,通過自我學習與培訓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并在時間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該過程任重道遠,望勉勵。
參考文獻:
[1]付華敏.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落實[J].中學歷史教學,2018(7).
[2]彭孟凡,茍應瀅.基于情感體驗的家國情懷素養培養途徑探討[J].中學歷史教學,2019,396(2):59-61.
[3]謝芳青.初中歷史教學如何滲透家國情懷素養:由統編版教科書的變化所想到的[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449(23):66-67.
[4]李小紅.初中歷史課堂“一課一中心”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446(20):30-31.
[5]陳梅霞.歷史課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以初中歷史(部編版)教學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9):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