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清
【摘 要】時空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當學生具備良好時空觀以后,他們將從中建立起時序意識和時空概念,具備一定歷史思維和歷史分析能力,可準確識別地理空間,理解人文空間。本文,將針對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下歷史課堂教學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歷史課堂;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
人們常說:“修素養(yǎng)、塑形象、完善自我。”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必備品格,也是一種關鍵能力。目前,課堂上的教學任務十分繁重,未對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投入過多精力。日常學習中,學生們將大部分時間放在了繁雜歷史知識重復記憶上,很難騰出時間梳理歷史時間、對應事件等知識點,時空觀念相對混亂。在這個背景下,他們漸漸失去了歷史學習興趣,難以轉(zhuǎn)變現(xiàn)今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水平。
一、教學目標聚焦時空觀
人們常說:“只要有了目標,就可以向著目標前進。”課堂教學設計亦如此,要聚焦時空觀對教學目標進行設計,以提升學生對歷史時間和空間的感知。教學目標設計中,要先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分析,再立足教材精心構建時間“珍珠鏈”、空間“珍珠鏈”,用“珍珠鏈”串聯(lián)課程,激發(fā)學生對時空背景的好奇心。教學目標設計期間,還要明確對時空轉(zhuǎn)換法的運用,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時空背景的考量,讓他們實現(xiàn)良好的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對于聚焦時空觀教學目標的設計,可結合《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課堂教學中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重點,以時間為軸線設計教學目標:了解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弄清出使西域目的、出使西域結果;了解公元前138年-前126年張騫歷經(jīng)13年磨難返回長安反映了什么;了解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出使西域結果,再結合教學目標用多媒體展示張騫于不同時期出使西域的對比圖。當學生了解了課堂教學目標以后,他們將透過時間軸和“絲綢之路”開通漸進性完整認識它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從中建立起時序意識,有一個良好的時空觀。
二、教學活動圍繞時空觀
古人云:“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要想提高學生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需圍繞時空觀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設計中,要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以圖片形式為他們呈現(xiàn)歷史經(jīng)緯,讓他們從中實現(xiàn)歷史空間概念的構建。同時,在歷史經(jīng)緯編制中,可直觀展示古今地圖的對比,引導學生大致標注不同時期同一方位,生成時空觀。教學活動設計中,要想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空間觀,需采取圖文并茂教學法,為他們還原歷史時空,加深他們對歷史時空里特定歷史事件的感悟,有一個強烈的心靈感受。除了圖文結合教法以外,還可采取歷史情境教法,以增強學生的時空思維。
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可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為學生安排橫縱向?qū)Ρ冉虒W活動,先要求他們仔細閱讀教材內(nèi)容,再引導他們對教材中如對有關于隋、唐、遼宋夏金、元、清的政治、經(jīng)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技文化相關信息進行歸納,繪制出相應的歷史年表。在這樣一個活動中,學生們將比較出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發(fā)展的不同。以經(jīng)濟方面為例,將歸納出隋朝時期開通了大運河;唐朝時期大力提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減輕農(nóng)民負擔;北宋時期設置了轉(zhuǎn)運使,南宋時期開始發(fā)展制瓷、制船等;元朝重點發(fā)展瓦子、勾欄;清朝實行了墾荒政策,并大力推動了漢口鎮(zhèn)、蘇州等地的商業(yè)發(fā)展。通過橫向?qū)Ρ妊芯浚瑢W生們將了解到經(jīng)濟重心開始向南移。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將幫助學生通過對比不同時期史實搭建起良好的歷史時空觀。
三、史料選取體現(xiàn)時空觀
一切史料都是史學,課堂上,在對學生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時,要精心選擇能夠體現(xiàn)時空觀的史料素材。課本教材中,有些專題史隱去了大量歷史時間脈絡,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時空觀。針對這一種情況,要在日常教學中尋求突破,選取能夠體現(xiàn)時空觀的地方史料等對課程進行補充,以呼應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同時,在史料選取上,可抓住人物雕塑、工程建筑、青銅器等歷史文物是歷史事件的空間表征,積極挖掘這個方面史料素材,對學生空間認知方面加以訓練,延展他們的歷史空間意識。
舉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古代埃及》一課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初步了解古埃及金字塔中胡夫金字塔。接著,為學生鏈接這樣一段史料:公元前2480年,皇室成員把村落中身強體壯男子分成10萬人大群來工作,借助畜力和滾木運送巨石,再將沙土堆成斜面將巨石拉上金字塔,耗費30年時間完成了巨大石塊砌筑。結合這段史料,請學生分析特定歷史空間里——胡夫王統(tǒng)治時期古埃及的建筑文明,認識古埃及時期宏偉壯觀建筑工程。此環(huán)節(jié),將加深學生對古埃及文明的了解,讓他們深刻記憶胡夫金字塔建造時間、地點,結合史料信息想象出建造過程空間場景,得到較好的空間認知訓練。
四、問題設計構建時空觀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一切事情。要想讓學生理解過去,讓他們加深對歷史現(xiàn)場的體悟,要科學設計各種問題,用問題來拉近他們與過去時空的距離,發(fā)展他們的時空觀。問題設計中,要適時的用時間軸、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工具對基礎知識進行表達,借助工具呈現(xiàn)問題。如此,可使學生真正理解問題中歷史時期環(huán)境變化等,深入分析有關于特定空間和進程的問題,慢慢構建起良好的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
比如,在《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課程中“大運河的開鑿”知識點教學時,可先為學生展示一幅大運河示意圖,再為他們介紹大運河的基本情況。接著,請學生結合示意圖想一想:大運河最北端和最南端是哪一座城鎮(zhèn)?大運河的中心在哪里?通過觀察隋王朝時期的歷史地圖,學生們將順利回答出:“涿郡、余杭分別在大運河最北端和最南端,而洛陽在中心。”當學生回答完這個問題以后,可繼續(xù)進行追問:“你能說出大運河四段河流名稱嗎?”結合歷史地圖,學生們將順利找到并標注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隨即,可進行更為深入的提問:“誰能說一說大運河聯(lián)通了哪幾大流域?”此環(huán)節(jié),為解決問題,學生們將置身于隋王朝歷史時空里,結合歷史地圖,分析大運河所聯(lián)通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流域。
五、師生互動啟發(fā)時空觀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日常教學中,也要關注學生的積極思考行為,于師生互動中啟發(fā)學生形成良好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期間,可考慮到歷史時間、空間相對廣泛,知識點比較繁雜,在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多使用、繪制思維導圖,鼓勵學生大膽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歷史知識。當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時,指導他們注意時間順序,妥善安排每一個歷史事件。繪制完思維導圖以后,學生們將對歷史事件發(fā)展時間、空間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從中養(yǎng)成良好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啟發(fā)學生構建良好時空觀時,可先引導他們自學《史前時期:中國境內(nèi)人類的活動》課程內(nèi)容。當學生掌握了教材內(nèi)容以后,為他們布置一個任務:提煉中國早期人類代表。任務驅(qū)動下,與學生一起繪制一幅思維導圖。期間,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指導他們直觀展示早期人類代表遺址和時間,提示他們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思維導圖。師生互動中,學生們將以“中國早期人類代表”為中心,從上至下設計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幾條思維導圖分支,準確歸納出元謀人距今已有170萬年,再在“北京人”分支上延伸出距今已有70-20萬年關鍵信息。在這里,通過師生互動繪制思維導圖,可讓學生形成良好時空觀。
六、結束語
理清曾說:“一個人要想走什么樣的路,受本身素養(yǎng)影響,只有先提高素養(yǎng),才能脫穎而出。”要想提高學生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讓他們弄清歷史時間概念,了解歷史的縱橫深關系,需優(yōu)化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問題等的設計。同時,要精心選擇能夠體現(xiàn)時空觀的史料素材,以師生互動方式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強.淺談七年級學生“歷史時空觀”的培養(yǎng)[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3
[2]張志燕.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時空觀”的培養(yǎng)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17
(廈門市湖里中學,福建 廈門 36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