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國家經濟結構不斷完善下,各行各業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模式,為國民經濟的提升做出較大貢獻。對于果樹栽培行業來講,為確保行業領域的穩態發展,應加強果樹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此來提升果樹栽培行業的發展效率。本文對果樹栽培特性進行論述,從良種化技術、無病毒技術、矮化密植技術3方面對果樹栽培技術進行分析,并對果樹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時期;果樹栽培;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33
收稿日期:2019-10-24
作者簡介:劉瑞香(1973-),女,中級職稱,本科。研究方向:果樹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引言
果樹在生長過程中一般以土壤土質、溫度、陽光照射程度、肥料等為硬性條件,在此基礎上,為確保果樹的品質與數量,還應采取適當的栽培技術來對果樹苗進行種植,以此來提升果樹的生產質量。此外,考慮到果樹生長周期內遇到的病害、蟲害等問題,應加強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以此為果樹的安全生長提供基礎保障。
1 果樹栽培
溫度、光照、土質、水分是果樹生長周期中的重要因素。為確保成熟果實具備完整、豐滿的特性,果樹在栽培過程中,應保證其具備充足的光照,如,果樹的位置布局應保證南北行向,因為南北向光照在全天光照時長中較為均勻,果實在生長過程中可更加均勻的接觸到陽光照射。與此同時,果樹布局應盡量與道路垂直,當果樹成熟時果園更加便于管理,在收獲果實時,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果樹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應依據土壤特性來種植相對應的果樹,如,橘子樹的生長環境以偏酸性土壤為主,香蕉樹的生長環境以中性、偏堿性土壤為主。此外,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機物質的選取也應符合果樹的生長模式。在果樹栽培時,應依據果樹根部生長特性來確定果樹種植位置之間的距離,在保證根部、地質結構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果樹之間的種植距離,以此來節省空間距離。
在對果樹進行施肥時,應嚴格把控施肥基準,將質量與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保證后期果樹成長的持續性。種植人員在施肥過程中,應先將有機物質與土壤進行充分融合,然后再倒入坑基內;當完成果樹種植后,應用水將土壤夯實,確保有機肥料固定在果樹根部周圍。果樹幼苗在種植之前,應先進行水分滋養,一般將樹苗在水體中浸泡3h,以保證樹苗具備充足的水分,在栽培后可與土壤中的有機肥料、水分等形成固溶體狀態,進而為果樹幼苗創建適宜的生存空間。
果樹在生長過程中,種植人員應依據果實分布情況、樹枝生長態勢來對果樹進行修剪,并定期對果樹生長環境進行清理,以保證果樹具備良好的生長空間。同時種植人員應依據季節環境與果樹生長特性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確保果樹的正常生長。
2 果樹栽培技術
2.1 良種化技術
果樹栽培體系中,優產、量產是栽培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對于部分果實來講,其生長環境、果實成熟期等具有復雜的機理,為確保果樹生長的完整性,以適應能力為主的栽培技術應運而生。在技術人員的不斷科研下,針對不同果樹生長特性來制定相應的生長模型,通過多項技術采樣測定,來分析出果樹生長體系的融合機理,在溫度、光照、土壤等硬性條件的優化下,提升果樹的存活率,以此來提升果實的實際產量。良種化技術具有成本低、操作簡便的優勢,適用于大面積果樹苗的種植,其果樹成活率高達85%,可有效增加果園的整體產量,同時在充分光照、水分的作用下,可提升果實的品質,進而提升經濟收益。
2.2 無病毒技術
病毒作為一種寄生生物,其在果樹上傳播時,具有潛伏期長、危害性廣等特點,嚴重影響果樹的產量與品質。病毒在傳染過程中,可迅速蔓延到果樹的各個生長環節,而多年生長的果樹傳染性危害較大,果樹侵染病毒時外表呈現出葉片發紅、發黃、變形等特征,如未能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將增加果樹的死亡概率。如,葡萄樹的紅葉型病毒、鑲脈型病毒,蘋果樹的花葉型病毒,桃樹的黃化型病毒、紅葉型病毒等。果樹染上病毒后,將嚴重影響果實品質,造成經濟的直接損失。無病毒技術的出現可為果樹幼苗、成年果樹提供安全的生長環境,并能夠提升果樹對病毒的抵抗力。此類技術是將果樹病毒侵入類型為切入點,通過病毒的檢驗來提取出相應的抗體,然后再將病毒抗體注入到果樹幼苗中,以此來增強果樹的抵抗力,進而為果樹的成長提供基礎保障。
2.3 矮化密植技術
果樹在生長過程中,一般是在固定的區域進行整體化種植,如種植人員想提高此區域的整體產量,則需對果樹的整體結構進行改變,以保證果實的大量生產。矮化密植技術則是以此為基礎,通過對果樹進行壓縮,令果樹生長格局變得更加緊湊,以保證果樹生產過程中變得更加繁密。與此同時,矮化密植技術可增加果樹的光照度,當果樹變得矮小后,陽光將更加均勻的照射到果樹的各個部位,以促進光合作用的產生。此外,矮化密植技術可提升果樹后期的管理效率,在此種栽培體系下,可令果樹根部形成適宜生長的格局,增強果樹的成活率與生長態勢。
3 果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害蟲防治
果樹的生長周期一般以夏季、秋季為主,冬季則進入休眠階段,此時大部分果樹中存在的幼蟲也將進入休眠階段,在進入休眠期時幼蟲一般會選擇相應的越冬場所,為此,種植人員可在秋季果實成熟后,將雜草、布條、麻袋等套在果樹的枝干上,為害蟲提供相應的越冬場所。當害蟲選擇布條、麻袋作為越冬場所時,對其進行集中消滅。據相關調查顯示,此類害蟲防治手段針對部分果樹種類具有極強的蟲害防治效果,如卷葉蛾、潛葉蛾等。
3.2 果園清潔
部分種植人員對于果樹生長環境的清潔處理不到位,錯誤的認為果樹殘枝落葉不會對果樹造成傷害。此類認知程度上的匱乏,將加大果樹病蟲害感染的幾率,因為部分樹枝、落葉等是由于害蟲的生長與繁殖而掉落的,其中蘊藏著蟲卵,如工作人員未能及時對當季的果園采取相應的清潔措施,將令蟲卵留存到第2年果樹生長季節,當春天果樹進入生長期時,蟲卵也將度過冬眠期,進而對果樹造成傷害。為此,種植人員應加大果園的清潔力度,及時清理果樹園林中存在的雜質,以此來消滅害蟲。同時,秋季果實采摘結束后應及時修剪果樹,并將殘枝落葉清理出果園,消滅果園周圍的雜草,降低病蟲害的寄生空間。
3.3 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是病蟲害預防的主要手段,果樹在生長過程中,秋季害蟲生發率較高,嚴重影響果樹的產量以及質量,如天牛幼蟲的侵害,可嚴重影響蘋果樹、桃樹等。為此,種植人員可對害蟲造成的蟲洞進行處理,如樹干的蟲洞較淺,則可通過鐵絲、細木棍等進行挖取,如樹干的蟲洞較深,則應采取敵敵畏的稀釋溶液進行填灌,然后再用黏土進行封洞,以此來對害蟲進行滅殺。當果樹進入休眠期后,種植人員可利用石硫合劑對害蟲損毀區域進行噴灑,以此來提升防治效果。
3.4 園林翻耕
果樹屬于周期性生長植物,從果樹成熟到產生果實的階段,對營養、光照、水分等要求較高。為保證果實的產量與品質,工作人員應定期對園地進行翻耕,尤其是在開花及成果階段。通過土壤翻耕可有效改善土質,令根系部營養吸收達到均衡。同時,在深耕模式下,可將土壤深處的蟲卵以及各類病原體等翻耕到地面上,斷絕害蟲與病毒的營養來源,以此來為果實生長提供安全保障。
3.5 預防措施
部分果樹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生長條件、環境的限制,果樹自身面臨著較大的風險。為此,果林工作人員應加大防控措施的建設與執行力度,充分了解果樹的生長特性,并依據季節性氣候、栽培技術等來為果樹建構穩態化生長環境,以加快果樹的生長效率與生長質量。在果樹生長前期,可對果樹噴涂相應的藥劑,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如,針對果樹的介殼蟲、蜘蛛病、黑星病、痘病,可提前在果樹生長重點部位噴灑波美溶劑,以此來降低果樹病蟲害的產生幾率,進而為果樹建構安全的生長環境。
4 結語
本文對果樹栽培技術特性進行論述,并對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研究。針對果樹生長特性來采取相應的技術工藝,可有效提升果實的品質與數量,與此同時,在害蟲防治、果園清潔、藥劑防治等措施下,可有效提升果樹的生長效率,并為果樹建構穩態的生長環境。期待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技術人員可針對果樹生長特性來研發出防控手段,以提升果實的品質與產量,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裴延飛.山東平原縣果樹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17):84.
[2] 鞏祥仁.淺析果樹高產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南方農業,2019,13(06):21-22.
[3] 格桑扎西.分析保護地果樹栽培的誤區及對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7(10):122.
[4] 鞏祥仁.淺析果樹高產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南方農業,2019,13(06):21-22.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