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麗
摘要: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其認知水平、個性發展水平都具有顯著的獨特性。因此,小學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結合兒童心理來建設高效課堂。同時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不能進行簡單的“一刀切”式教學,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主要以教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分析與探討教育心理學在小學教育中的具體應用,以期為新時代的小學教育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小學教育 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213-02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和學情境中主體的各種心理活動及其交互作用的運行機制和基本規律的學科。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教育心理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教學實踐服務。簡而言之,教育心理學要解釋小學生思想品德養成規律、學生知識建構過程、技能形成和學習特點等現象成因。
一、教育心理學的現實意義
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到小學教育當中,主要具有以下現實意義:教師實施因材施教策略、進行個性化教學時,教育心理學會給教師提供巨大的幫助。此外,教育心理學還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心理狀態進行合理的推測或診斷,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心理輔導工作的理論依據。小學階段的教育在人生中起奠基作用,因此將教育心理學知識妥善地運用到小學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心理學在小學教育中的運用
1.根據學生心理特征,正確開展教育活動
小學是年齡跨度較大的一個學習環境,從6歲到12歲左右的學生都在校園環境中學習生活,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具體表現為,不同年齡的學生對“是非”觀念的模糊感。比如,有的學科課代表會認為自己不把好朋友未交作業的行為告訴老師,是一種“講義氣”“夠意思”的兄弟行為。有的學生分不清“勇敢”和“魯莽”的含義。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在成年人看起來“幼稚無聊”或是哭笑不得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妥善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設身處地分析學生行為,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學,切忌以成年人的道德準則和認知標準直接要求學生。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了解教材、了解學生,切實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切忌假、大、空。在課堂上,妥善設置情境,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到教學情境中來,尊重學生,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進行適當引導或啟發,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通過小組討論等便于活躍思維的思考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融合,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之間,獲取知識。
2.學校教育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示出來的心理狀態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這是有效教學的開端,是科學教學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盡可能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搜尋教學資料。小學生大都存有愛玩的心理,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于某一固定事物,并且不太喜歡受約束。因此,如果小學生的課堂氛圍是有趣、生動的、活潑形象的,那么,他們便會自然而然地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到課堂上,也會收起自己愛玩的心逐漸轉變成對學習的熱愛。對此,教師可創設一種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引導他們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收獲樂趣。比如在小學數學認識錢幣這一章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掌握“元、角、分”的知識及其之間的關系。小學生性格特點普遍都是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性格特點,開展各種各樣的趣味教學活動,不一定拘泥于“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傳統教學模式。
3.關注學生情感狀態,建設高效課堂
小學生的心理往往比較敏感、脆弱,教師在小學生心中處于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極容易造成學生情緒上的波動。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教師應該以友善、理解和鼓勵的態度與學生相處,尊重并且接納不同學生的不同觀點。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發問思想,支持學生提出異議,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敢于說出自己的心聲。
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剛柔并濟。除了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這種震懾性教育手段之外,也需要以柔克剛的情感教育。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共情心理,還易于讓學生接受教師教導,不會產生排斥或抵抗心理。
4.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每一位學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獨立個體,因此,學生們的個性、思維、情感態度等方面都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這是正常現象,老師不應該戴有色眼鏡看待學生。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選擇最恰當、高效的方法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
從教育心理學的層面來看,由于身體生長發育情況不均衡,兒童時期的心理差異也較為顯著。在小學階段,學生之間常見的心理差異主要在于溝通技巧、言語能力、學習能力等幾個主要方面。在認知特點、思維傾向、認知風格上同樣存在一些不同之處。基于以上幾點教育心理學規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了解學生的不同個性和特點。將此作為因材施教、個性教學的落腳點,有助于課堂的高效性和有序性,對提高小學生的課堂集中度和學習趣味性,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5.依據教育心理學規律,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
根據教育心理學知識,我們知道,人們具有積極向上、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從而獲得肯定的內在動機,這一方向是正確的。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調動起學生的內在積極情緒,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多多關注學生的積極方面,長善救失,和學生一起深入分析他們的內在優秀品質,共同找到向上的動力,這是教育教學的一個較為新穎的切入點。教師應該做到為人師表,學會用自己的積極態度感染班級內其他同學,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平常事件,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學生鍛造出“大心臟”。
教師應敏銳把握學生的心理需要,引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蘇霍姆林斯曾說:“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這一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對于這種需要,在兒童身上最為凸顯。”基于此,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創造機會,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滿足學生表達自我、展示自我的真切愿望。同時,學生在實現愿望的過程中,也會獲得巨大的喜悅和成就感,從而獲得繼續學習、繼續努力的動力。比如,小學數學老師在講解圓的周長這一課時,可以采用趣味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可以采用滾動方式,也可以通過折紙等其他手段,自行解決這一問題,真正理解圓的周長這一概念。課堂最后,在教師的適度引導下,師生共同思考,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從而愉快且有效地完成這一教學目標。
三、結語
本文主要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對小學階段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常見現象進行分析,并且根據相關知識和規律,提出自己的一些改進策略及措施。所有的基礎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清晰而準確地認識到教育心理學知識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它不應該僅僅是師范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而是更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我們應該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科學、有效地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各種情境,提高教學效率,建設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玉紅.從教育心理學視角看如何促進小學數學學習[J].華夏教師,2017(17):78.
[2]武曉蓉.淺析教育心理學在小學階段的運用[J].才智,2015(10):195.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