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紅
摘 ? ?要:課堂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包羅萬象的教學場地(或者說是一個教學過程)。有人說一節課40分鐘,一下子就過了,只有教師自己知道,每一節課都必須在課前進行精心的準備,每一節課都是獨立的、自成一體的。教師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才能使課堂更加生動、精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40分鐘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前準備;創設情境;體貼學生;體味樂趣;注重效果
一、精心做好課前準備
要上好一節課,關鍵是課前能否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教學之前,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分析教學內容,把握重點、難點,知道在教學之時什么地方該詳細講解,哪些地方可以簡略帶過,讓學生自由思考的問題有哪些,什么情況下又該讓學生自由討論,自行解決問題。士兵不打無準備的仗,教師不上無準備的課,要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制作教學課件,準備教學用具,使用簡而易懂的教學語言,讓教學的知識更加形象生動、簡單明了、由淺入深,讓學生逐步接受和容納。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孩子的天真乃是天性,好奇更是每個孩子的特點。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能夠使學生更加自由地融入教學,主動參與課程學習,一節生動有趣的課遠比一個呆板無味的課堂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去感受學習的樂趣,去體驗學習的趣味,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將探索的熱情融入學習中。教師生動的語言、動作,表情和藹的教學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都能夠為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提出了兩個問題,供學生思考:汽車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車輪都是圓形的呢?這樣的問題,瞬間激發了學生思考的興趣,同學們紛紛發言,進行小組討論,個個都暢所欲言。又如,我在教學“分數的認識”時,也提出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2個蘋果平均分給6個同學,每人分多少個?3個蘋果平均分給6個同學,每人分多少個?第一個問題,學生輕而易舉就能得出結論;第二個問題很多學生皺起了眉頭,他們都知道每人能夠分到半個,但是半個要怎樣用數字去表達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整堂課他們都非常認真,非常投入。
三、體貼學生,創設學習情境
課堂是雙向互動的教學過程,如果只把課堂教學當作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的場所,就會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也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同時,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想學生之所想,教學生之所愿,讓課堂變得有活力,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會教得自如。每個孩子都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注和重視,想要表現自己,但是他們也會害羞,也怕回答不出問題。教師應該用激勵性的語言去鼓舞學生,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說“你真棒”;回答不出時,鼓勵他“再想想,你能行的”;遇到不愿回答的,不妨說“試試,不要緊,哪怕說錯了也沒關系”“你看,我就知道你能行的”……教師體貼的語言往往勝于義正詞嚴的教育。用聊天式的語言進行教學,會讓學生覺得教師平易近人,更有親和力,會主動參與學習,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四、融入生活,體味學習樂趣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課程的內容,其實就是生活之中的實際應用,所以,應該讓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現實生活中,讓學生認識原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比如,超市的價格標簽、銀行的匯率、購買東西的價錢總和、家具材料的購買、面積計算、體積、容積,等等。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我們在教學數學知識的同時,要結合生活的實際。比如在教學完“相遇應用題”的例題之后,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景:放學后,父母來接孩子,但孩子已從學校出發往回家方向走,父母從家里出發來學校。兩地的距離已知,雙方步行速度已知,他們會在什么時候相遇呢?這樣的問題具體化、實用化的,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結合所教知識,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讓學生自己編應用題,自己去探究解決。比如,在教學人民幣的“元、角、分”時,可以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并提出問題:在限定的總額內最多可以購買幾種物品?又如,在教學“分類統計”時,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課時等。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對數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達到以數學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
五、注重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學習必須是針對學生普遍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進行的,它應該是有效的、有意義的,有意義的學習才是有用的。如果在上課之時,比如復習課,教師出題讓學生完成,然后一道一道地講完就下課了,那么看似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學生是否人人參與了呢?是否能完全消化呢?或者這些題目對一些優等生是否有坡度,做這些題目是否有效?如果難度不大,對于優等生來說無疑是浪費時間;難度太大,對于學困生或者中層生來說,他們學起來,只有苦惱,大大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這樣的課堂教學會有效果嗎?我覺得這樣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教學計劃,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再單純地做知識的復述者,而是要做一個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促進者,善于傾聽,用欣賞的目光成為學生學習的朋友、伙伴。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帶領下更加愉快地學好數學,讓他們體會學習的樂趣。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不是封閉的集中訓練營,而是一面“高智慧學習”的鏡子,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共同探究,思維得以開發,靈感得以激發。
參考文獻:
[1]趙紅霞.積極學習的課堂環境特征研究——以小學數學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王學軍.教人求真——讓猜想走進課堂[J].生活教育,2008(2).
[3]李勇康.利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創設魅力課堂[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