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桐
摘要:非營利組織作為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其對于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的理論基礎、特征及現實價值入手,分析影響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關系的因素,通過借鑒美、英、日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關系,提出促進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關系發展的對策。希望為政府職能的轉變、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參考。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政府;合作
1.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的理論基礎
1.1.治理理論
治理的原意是控制、操縱及引導,其主要應用在政治領域之中。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治理一詞的應用范圍也更加廣闊。其中以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最具代表性:“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是私人機構對相關事物處理的諸多方式的總稱?!庇纱丝梢姡卫淼倪^程本身也是不同利益體的調和,不同沖突之間的協調過程。
1.2資源依賴理論
所謂的資源依賴理論實際上是建立在交換理論的基礎之上,它強調具體的組織需從周邊的環境中汲取資源,這也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存在典型的資源依賴關系,政府需要非營利組織的專業服務能力以及資訊等資源的支持,非營利組織則更依賴政府部門的財力資源、項目資源和政策資源等。因此,通過二者在合作過程中的資源互補,可以實現二者更加高效地協調與發展。
2.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的現實價值
2.1提高公共物品供給的質量和數量
非營利組織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具有獨特的優勢,政府加強與非營利組織在公共物品領域的合作,能增加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和渠道,促進公共物品供給數量和質量的改善。非營利組織的長處在于比較靈活,而政府能用民主的政治程序來決定資金的使用和提供服務的種類,防止服務提供中的特權和家長式作風。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合作能揚長避短,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從而提高公共物品供給的質量和數量,增進社會福利。
2.2推動政府職能的順利轉變
非營利組織所具有的非營利性、(準)公共性使得它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履行與政府類似的公共職能,它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和產品對政府而言是有益的補充和替代。在政府改革的當前,精簡機構、轉變職能已是勢在必行。對政府來說,充分發揮非營利組織的作用,向非營利組織轉移一部分微觀的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非常明智且富有成效的舉措。從這一角度來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對政府的改革意義重大,兩者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關系。
3.影響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關系的因素
3.1非營利組織對政府的不信任
一是非營利組織對政府資金流向存在質疑。盡管政府每年會對非營利組織提供財政援助,但是,多數的財政撥款均流向了少數的大型非營利組織。二是對政府決策偏向的不滿。現階段政府給予少數非營利組織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援助,對非官方背景的組織支持力度遠遠落后于其需求力度。三是對政府及其行政人員管制的抵觸。部分政府及其行政人員對非營利組織持有消極態度,表現為對小型、無官方背景的非營利組織辦理申請、準入和審批等事項時,缺乏積極性和責任感,造成這些非營利組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不平衡。
3.2非營利組織自身能力的欠缺
-方面,部分非營利組織存在資金匱乏、人才短缺和專業性差等缺點,自身無法勝任高標準的公共服務工作,政府對其能力持保留意見。另一方面,在良好的發展契機和公眾的高信任面前,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不盡如人意,在提供公益活動的過程中違規運作和濫用資金等現象屢次曝光,嚴重影響政府和社會公眾對非營利組織的信任。
3.3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間溝通不暢
盡管我國法律明文規定了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二者并不平等,非營利組織須按政府的目標要求來執行。我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關系具有一定復雜性,在共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非營利組織具有較少的話語權。兩者間缺少平等對話的平臺,對構建合作關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脅。
4.促進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關系發展的對策
4.1政府為非營利組織提供良好外部環境
政府應重新定位角色,一方面需要為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制定法律法規,規定雙方的權利和責任,簡化審批登記手續,成立具有資質認證的專業機構為非營利組織提供必要的業務指導。另一方面量化對非營利組織的扶持,在財力上定期進行定額援助,避免由于資金短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在物力上提供場地支持、信息傳輸、政策建議等幫助,為非營利組織開展正常有序的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在人力上為非營利組織提供專業化技能和職業道德修養提升的相關培訓。
4.2非營利組織加強和完善自身建設
一是提升價值理念。非營利組織需要樹立公益意識,崇尚民主平等,擔當起政府和公眾賦予的重任。二是提高專業化水平。在政府的幫助下吸引高素質人才,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學習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經驗,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三是優化內部結構,建立良性運作機制。任何類型的非營利組織都應該有一個穩定的團隊,有匹配的學歷、經驗和年齡結構。對于高層次的非營利組織,還需設立董事會、監事會等管理機構,各司其職、相互監督,確保高效運行。
4.3打造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平等對話平臺
建立平等對話平臺,更好發揮政府在互動關系中的引導作用,有利于非營利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和進行公共管理過程中得到肯定和信賴。同時非營利組織又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才能發揮其獨特的效果。保持組織的獨立性要求非營利組織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而應該保持和政府部門的距離,以平等對話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雙方只有通過觀念的改變、體制的改革、制度的轉型,才能使彼此的良性合作邁出更堅實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劉潔.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模式的分析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9(17):28-29.
[2]陶虹,張文娟.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供給公共服務的困境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6):200-201.
[3]羅燕.公共關系與非營利組織的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9(13):107.
[4]王妍. 我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制度環境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