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英杰 孫偉
摘要:本文對新形勢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與創新的路徑進行了探討,文章從闡述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現狀入手,進一步分析了體制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最后提出了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建議。
關鍵詞:金融監管體制;現狀;具體問題;改革建議
前言
步入現代化社會,我國的金融行業發展毋庸置疑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與之對應的,金融監管機制卻尚且不夠完善,依然存在混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矛盾、中國人民銀行行為監管職能剝離造成其分支機構定位模糊、對一些新興種類的金融機構及業務等的監管出現真空不到位、剛性兌付現象嚴重等問題,這對于行業長遠發展有所不利。
1.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概況
新的經濟形勢下,我國金融機構的數目不斷增加且其類型更趨多元化,加上我國經濟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國內金融市場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金融結構凸顯出更為復雜的特征,出現了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新景象。隨之同步發展的,是我國金融機制的持續發展與完善,我國的風險防控力度有所加大,使得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成為可能。
2.金融監管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2.1混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矛盾
目前在金融行業內,傳統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模式逐漸淘汰,被一些市場新興的創新理念和方法所取代。這首先是因為許多股份制銀行采取多種方法真正實現了混業經營,光大、平安、中信等兼有銀行、保險等業務就是典型案例。其次則是因為不少商業銀行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已經不再滿足于之前的存貸款業務類型,更多地追求金融產品創新,催生了許多金融衍生品,它們跨越不同領域,在風險上也出現跨行業傳導現象,這就出現了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監管套利、監管沖突、重復監管三點上。
2.2中國人民銀行行為監管職能剝離造成其分支機構定位模糊
在國內當前的金融監管體系創新中,銀保監會的重要職能表現在對銀行、保險領域的企業行為進行嚴格監管,但政策法規職能則由人民銀行執行。目前國內人民銀行擁有延伸至縣級的龐大分支機構,但在執行制定行業法規、監管企業單位經營行為方面,其分支機構的設立略顯冗余,其中的許多業務完全能夠在托管商業銀行的模式中完成,因此分支機構的職能定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2.3對一些新興種類的金融機構、業務等的監管不到位
步入信息化社會,許多先進技術的涌現,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互聯網平臺一起誕生的,還有許多以互聯網金融為特征的影子銀行,對于此類商業主體的經營和發展,國內并沒有完善的法律規定對其加以制約與監管。在此背景下,金融監管機構因為本身存在的地盤意識的影響,會自然地放松甚至放開對這些定位模糊的機構的監管力度,導致這些主體存在監管缺位現象。
2.4剛性兌付問題
一直以來,國內的信托、債券等行業領域暴露出了剛性兌付問題,而受當前國內金融監管體制影響,特定的監管部門必須履行一部分促進金融發展的職責。風險事件的出現往往被劃歸到金融發展問題之列,其責任也被歸入到主體履行職能不力的范圍,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3.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建議
3.1建設高效信息共享平臺
國內市場存在混業經營現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對應的監管模式卻仍然停留在分業監管狀態,因此要搭建一個更高效的信息共享平臺,在該平臺中摒棄官僚作風和形式主義,代替各機構原來各自設立的內部平臺,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信息的全面采集與高效溝通。
3.2明確人民銀行的職能定位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的重要職能在于草擬相關行業法規和進行市場宏觀監管,“兩會”作為更具統一性的監管單位,更關注行為監管方面的作用。為實現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定位的明確化,可以發揮其分支機構的渠道優勢,做好貨幣政策的傳導工作,同時從分支機構中調配部分員工構成“兩會”的下屬機構,加強行為監管力度。
3.3加強對監管空白現象的處理
由于當前金融市場存在一系列的不科學監管問題,導致了監管空白的出現,不同的監管機構習慣性互相推卸責任。基于此,可新設一個部門,密切關注金融業發展態勢,對于出現的監管空白、監管不力及時明確責任,補上監管。
3.4合理解決“剛性兌付”問題
對于出現的“剛性兌付”問題,從金融監管的角度看,要嚴格執行債券等發行的準入條件。符合程序,達到資格的,之后出現問題,經過分析不是核準責任的就嚴格不追究監管責任。另一方面要加強相關干部的思想建設,普通民眾的投資風險意識。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新形勢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與創新的路徑的探討,意義重大。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概況及其具體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建議,建設高效信息共享平臺,明確人民銀行的職能定位,加強對監管空白現象的處理,合理解決“剛性兌付”問題。
參考文獻
[1]曾小飛.基于國際比較視角下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研究[J/OL].西南金融,2018(12).
[2]陳秀玲.國家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及對我國的改革啟示[J].現代商業,2018(23).
[3]李寬苗,曹蓉,高璐,隋冬楠,劉淑潔.科技條件下的金融監管問題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