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婷
摘要:親親相為隱是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或原則,在我國的傳統社會中被沿用了兩千多年。該制度對現代中國的法治建設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本文旨在對中西法律中“親親相隱”的比較研究進行綜述,從而深入地認識和把握這個法律文化現象在人類文明史中的地位和價值,促進學術界對此類人類文明共性或規律性的探討,為“親親相隱”制度在我國現代法律中的發展和重建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親親相隱;中西法律;比較;重建
“親親相隱”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論語·子路》中孔子主張“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作為一項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制度,自1977年以來,涌現出了許多知名學者,學術成果頗豐。但在二十世紀初,以哲學界為主角的“親親相隱”問題大討論登上中國學術論壇,掀起了一場有關儒家“親親相隱”話題的論戰。故關于學界對“親親相隱”的研究,筆者大致把它分為三個時期
一、“認同”時期
這一時期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循著那個時代通行的“一分為二”、“去粗取精”的方法論,指出“親親相隱”的思想與制度是一種與“株連”、“緣坐”、“族刑”等酷刑相對立的訴訟原則與刑罰原則,是對家庭、人身和孝親權利的一種認可,與民國時期刑訴法中親屬無舉證責任的訴訟原則存在歷史聯系,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在中國古代法中是對立統和于一體的兩個方面。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范忠信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們運用中西法律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揭示“親親相隱”并非中國傳統法律特有的原則或制度。他在其《中西法文化的暗合與差異》中分別介紹了“親親相隱”在中國和西方的歷史發展與階段特征,和二者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之下和不同法系中的異同之處,其次,還探討了容隱制的本質和利弊,以開闊的視角從四個方面論述中外共同選擇的意義;黃曉光從中外傳統和中外現代“親親相隱”制度文化支點之比較分析,引出中國“親親相隱”制度之走向。他認為,中西傳統法律中都出現了“親親相隱”這一制度,但西方國家的“親親相隱”制度隨著社會的變革逐漸完成現代化而中國的“親親相隱”出現斷裂是因為人權意識發展的不同,筆者認為這樣的結論是不全面的。馮曙霞副教授在其論文中探討了中外古今共同選擇“親親相隱”制度的原因,從13個方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她認為,如果沒有人,沒有發生由于人的犯罪而導致社會的無序與混亂,就不會有人制定維護社會秩序的法的出現。
二、“辯論”時期
21世紀初,一場以哲學界為主角的“親親相隱”問題大討論登上中國學術論壇。2002年,劉清平教授發表的《美德還是腐敗?——析〈孟子〉中有關舜的兩個案例》開啟了這場歷時10年的辯論。辯論的另一方是武漢大學哲學教授郭齊勇先生的團隊。這場論戰的成果大部分都收錄在郭齊勇主編的論文集《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中。就在大家以為這場論戰告一段落時,2007年,鄧曉芒發表的文章《再議“親親相隱”的腐敗傾向——評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使這場論戰又達到了一個高峰。雙方論戰的內容涉及到“親親相隱”的倫理原則、人性基礎、法律制度、現代價值等。以郭齊勇為代表的當代儒家學者主張把“親親相隱”視為道德上的善,即視為“直德”、“圣賢典范”以及“天理人情之至”;劉、鄧二位教授則將之視道德上的惡和“社會病毒”,定性為“滋生腐敗”的“溫床”。在哲學界的帶動下,法學學者積極跟進,相互呼應,其他學科紛紛卷入,使“親親相隱”超過傳統法學中的一切問題成為首要理論熱點。
三、“探索”時期
經過二十世紀初的兩次辯論之后,雖然論辯的雙方都沒有把彼此說服,但還是引起了業界學者的諸多思考。加之佘祥林、趙作海等一些刑訊逼供的重大錯案曝光,且其中都有逼供家屬情節,從而引發了全社會要求修改《刑事訴訟法》證據制度的呼聲。柴榮在其文章中從中西容隱制的發展過程入手,并且列舉一組四川省簡陽市檢察院近3年來辦理包庇案和窩藏案中親屬之間相互揭發從而導致如家中幼子無人照料等事件發生的案例,以此來說明“法者,緣人情而制,非設罪以陷人也”。對比來看,郭蔚冉在其對建立中國現代容隱制度的思考略顯單薄,她認為除了要尊重人權之外,還要體現民族精神,發揚民族優良傳統,并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倡導儒家博愛這一理念。
四、總結
就像范忠信教授說的那樣,“親親相隱”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特有制度,更是中西方基于對人類最初始的愛護親屬的情感,為了保全國家長遠利益而共同選擇的一項制度。作為后生,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依據對以上中西法律中“親親相隱”的比較研究和論辯,來找出現代容隱制的構建方法。但就像任何硬幣都有正反兩面,郭齊勇和劉清平所引起的論辯中,筆者認為兩派的觀點都有其可取之處:當面對“情”與“法”的對立時,我們在適當的范圍限制和合理的但書情況下,是可以兼顧“情”與“法”的。并且隨著刑事偵查手段豐富化,效率提高,對犯罪行為的打擊能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親親相隱”對打擊犯罪的阻礙也已經達到了低點,相反社會變革帶來的社會矛盾的激化正在日益增加,因此,以法安天下、以德潤人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上是筆者的淺薄之見,親屬相隱制度的完善還有待以后學者的不懈努力和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范忠信.中西法律文化的暗合與差異[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2]范忠信.“親親尊尊”與親屬相犯:中外刑法的暗合[J].法學研究,1997(03).
[3]俞榮根.私權抗御公權——“親親相隱”新論[J].孔子研究,2015(01).
[4]郭齊勇.儒家論理爭嗚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黃曉光.中外“親親相隱”制度文化支點比較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26(11).
[6]柴榮.論中西“容隱制度”與當下中國相關法律的完善[J].江漢論壇,2009(09).
[7]郭蔚冉.親親相隱,歷史的輪回還是時代的進步——兼對中西法律中容隱制度的考察和評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01).
[8]馮曙霞.中外古今共同選擇“親親相隱”制度原因分析[C]//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公法與私法的互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