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鋒



[摘要]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方式,將一則歷史故事《赤壁之戰》引入初中化學課堂,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研讀和演繹,將生活經驗和知識融入課堂學習中,使得化學課堂教學充滿智慧和情趣,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態度。
[關鍵詞]化學變化;赤壁之戰;燃烤與滅火;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8-0058-03
每位教師對教材的看法是不盡相同的,有的認為教材上的教學內容是固定不變的,變化的只是教學形式和方法;有的認為教材只是羅列學生學習素材和知識呈現的邏輯關系,不是教學的全部。在《燃燒與滅火》的教學中,教師借助學生有關燃燒與滅火的生活經驗,以赤壁之戰發生之前、發生之時和發生之后為線索,整合學習素材和知識呈現,在充分了解學情后,放手讓學生以初中化學視角,分項研讀《赤壁之戰》。這是對化學教材上的知識呈現順序和教學方式進行的整體改造,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設計
根據故事文本《赤壁之戰》的角色需要,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孫劉聯盟”和“曹操”兩大陣營,再將學生分成燃燒組、條件組、滅火組、逃生組等七個學習小組。每一個小組根據各自的任務,運用相應的化學知識,對故事文本《赤壁之戰》進行分項研讀。學生在研讀活動中,可以按照自己的經驗、角色的需要,設想如何把火燒得更旺,如何使火滅得更快,人如何逃得更合理,等等。研讀內容、要求、方式和目的如表1所示。
二、教學反思
知識與技能就像是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鹽,但是讓人干巴巴地吃鹽,誰都受不了,只有將其融入美味的佳肴之中,才會被人們合理攝入。同樣,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也只有融入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之中,抽象的、沒有情趣的“干貨”才會被學生快樂習得。這個教學設計實質上是學生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習化學知識,是一個簡單的跨學科知識整合的教學嘗試,筆者體悟頗多。
1.形式新穎。激發學習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興趣,雖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但它是學生力求認識某種學習對象并參與某種學習活動的動力和傾向,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會用各種辦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對該事物產生集中而持久的注意力,會引發豐富的聯想和復雜的思維活動,并產生積極的效果。比如,負責研讀“如何使可燃物燃燒更旺”的學習小組,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和經驗,在家里“玩”起了火(見圖1)。
在研讀過程中,學生有了學習的自由空間,找到了適合自己特長的角色,承擔起可以完成的任務,煥發了學習熱情,每個人的表現可圈可點。
2.放手活動,提升思維品質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反映,它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要素。在教學中,很多教師經?!皠儕Z”原本屬于學生的活動,卻將更多的應試活動“強塞”給學生。如果想讓學生學得快、學得活、學得好,突破口就是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能自由思考、發散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在研讀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依靠同伴互助的力量,自主確定活動方案,不代辦、不包辦。教師放手,雖然一時會給學生的活動造成一定的困難,但適當、適度地放手,卻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變得更加活躍。
3.改善交往,喚醒主體意識
教學即交往,不存在沒有交往的教學。要實現教學中的真實交往與良性互動,就應解放學生的嘴。解放學生的嘴,首先應多創設教學交往的機會。項目引領下的研讀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很多交流的平臺。除了面對面的師生互動、同伴交流外,還有網上溝通;除了課堂內的交流外,還有課外合作。在此次研讀活動中,很多學生愿意互相交流,但真要解放他們的嘴時,卻發現仍存在不少障礙。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多為學生創設交往的機會,營造讓學生樂于交往的氛圍,并且要長期堅持。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和提升他們的交往能力。
4.貼近生活,培養聯系觀念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化學的世界中,處處有化學,時時有化學。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時候,應重視理論聯系生活、生產實際的化學聯系觀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僅讓學生成為化學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好事“圍觀者”,而應充分挖掘社會生活資源,創設學習情境或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讓他們成為化學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積極“探究者”。此次研讀活動,組織學生對大家耳熟能詳的《赤壁之戰》進行研讀,就是要讓學生從中懂得化學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書本上的枯燥知識,它一直存在于我們的生產、生活之中,不僅現在有,古代也有。更要明白,我們生活在物質的世界中,不應將自己置身于化學之外,有責任、有義務去學好化學。
三、學生感悟
本次課不同于尋常的化學課堂,給學生帶來了新奇,也帶來了別樣感悟。學生感受到了研究性學習融入學科知識學習后給他們帶來的成長經驗。
1.感悟合作的魅力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對學生來說,是耳熟能詳的。學生甲在活動反饋中寫道:“我和幾個對《三國演義》比較了解的同學先七嘴八舌地把《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的故事講了一遍,講的略有不同,我們互相補充、交流討論,最后理出了火燒赤壁的大致過程。”
2.感悟同伴的影響
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根據任務要求,或多或少地從《赤壁之戰》的故事文本中找到相關的線索,并與相應的化學知識聯系起來,初步形成解決任務的方案。學生乙在活動反饋中如是說:“我們小組圍繞著任務,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并發表各自的想法。我們從赤壁之戰中的一些故事情節,聯想到一些促進可燃物燃燒更旺的方法,并且形成了初步的方案?!?/p>
3.感悟參與的重要
在活動中,有學生對自己發起了挑戰。平時看到老師都會緊張的學生丙,不僅承擔了課件的制作任務,而且還主動向老師申請,希望能代表小組向全班同學介紹他們組的研讀成果。當他獲得這次機會后,體驗是深刻的,他在學習活動反饋書上寫道:“我懷著緊張的心情上臺,生怕講砸了。在介紹的過程中,我忐忑不安,差點念錯了詞。這短短的一分鐘,對我來說,簡直是度秒如年。這次研讀活動鍛煉了我的能力和膽量,加強了同學之間的合作、師生之間的交流?!?/p>
4.感悟挑戰的勇氣
學生的關注點不再是枯燥知識的獲得。在研讀活動中,坐在第一排的學生丁,仔細地觀察著每一位上臺的同學,“幾乎所有人上臺后,不是手發抖,就是腿發抖,而且抖得很厲害,但是他們都能夠高聲地表述。我認為所有的人都表現得非常好,因為能站在講臺上就是一種勇氣,更何況要對著下面將近五十個人大聲地表達?!?/p>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突破常規,研讀文史資料,不在于標新立異,而在于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新的學習活動方式。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品質;學會主動與他人交流,培養溝通交往的能力,訓練清楚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構建正確的化學觀,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