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林 方倩華
摘 要:本文從中高職銜接的“三二分段生”的現狀入手,結合中山地區的支柱產業,提出以智能電子鎖為媒介,開展基于工作崗位、體系化的“金課”研究,構建課內實踐、企業實踐和課外實踐的多維實踐平臺,詳細介紹了相關做法,從社會的反映來看,目前的“金課”課程的探索,效果是令人滿意的。
關鍵詞:多維教育;實踐能力;金課;中高職銜接
2018年6月,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各高校應聚焦高等教育,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高職院校的“金課”要體現“能工作、體系化、有動力”三個特征。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于本科高校的學生來講,基礎動手能力要強一些,但是思想不活躍、惰性大,知識體系相對零碎,因此如何利用現有的校內教學條件及校外實踐條件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滿足職場的需求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作為中高職銜接的“三二分段”教育試點專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在課程教學方面一直在堅持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嘗試開展多維實踐能力培養的“金課”研究。結合本專業的實際情況,本文主要介紹《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在開展“金課”構建方面的一些經驗。
一、課程的設計思路
本課程總體設計思路是依據所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相應職業資格標準以及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等方面的要求,結合中山地區相關企業對相關人才的實際需求,以案例教學和情景模擬為主要教學方法,以智能電子鎖產品的設計、裝配、測試、服務等崗位實際工作內容為板塊設計課程內容,圍繞智能鎖電路產品的設計、裝配、測試、服務等工作任務設計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設置必要的理論知識,突出智能鎖產品的電路原理圖分層、PCB繪制,裝配、測試等技能的訓練。教學過程中,以課堂教學、課內實操為主,課外實踐為輔,通過工學結合形式,充分開發和利用各類校內、校外、企業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操、實踐機會。
二、學生的現狀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三二分段”學生主要來自中山地區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招生對象主要是中山地區不能正常考上高中的初中生,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薄弱,還有部分學生是不想學習被家長強迫上學的,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差,很多課程沒有從本質上深入的理解,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混日子,缺少學習奮斗的動力,導致升入高職以后,知識體系到處是漏洞,需要補充的地方太多。同時高職學生缺少清晰的人生定位,學習的自信心太差,害怕遇到挫折,一遇到困難馬上就退縮,缺少學習的外界推手。不少學生是讀不進書而不得不讀書,期望通過讀書能改變命運,但又對畢業后的就業信心不足,缺乏自信。
三、多維實踐平臺的搭建
中山地區在國內屬于經濟發達地區,支柱產業主要有燈具、小家電、鎖具等,電子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是依托于這幾個支柱產業,開設了《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LED應用電路設計與制作》等課程。其中《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主要對接于中山地區的智能電子鎖產業,中山地區的智能電子鎖業公司有三百多家,大部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不足,高端研發人才主要靠從深圳、廣州地區引進,但是底層基礎應用人才嚴重不足,在遇到智能電子鎖產品更新時候,市場的應對要滯后的多,制約了本地區智能鎖產業的健康發展。基于此,本課程主要從課內實踐、企業實踐及課外實踐平臺三個方面來開展《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的“金課”探索。
1.課內實踐平臺
課內實踐平臺的探索主要有集中于課程安排和模塊功能實現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安排方面,根據目前市面上智能電子鎖所涉及的功能,我們將《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分為基本部分和擴展部分兩個大的模塊。基本部分包括燈光顯示、按鍵采集、語音播報、OLED屏顯示、電機驅動、指紋采集識別、RFID卡七個小的章節,整個課程內容從簡單到容易,從單個獨立模塊到電子鎖基本體系。學生掌握了這幾個小模塊的內容后,對電子鎖的基本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能應對一般電子鎖生產、維護、售后支持等崗位;學生在掌握了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學習擴展部分,擴展部分包括藍牙開鎖、WIFI手機開鎖、人臉識別開鎖三個模塊,學生掌握了擴展部分以后能適應電子鎖的研發崗位。二是模塊功能實現方面,課程中所有模塊功能的實現均來自市場上實際產品,以課上所講的內容為基礎,但又跟課堂上所用的實現模塊不一樣。比如在控制單元CPU模塊的選擇上,選擇以51為內核的低功耗芯片STC8F2K32S4作為CPU,工作電壓在2V—5.5V之間,跟單片機課程上學的內容差不多又不一樣;在按鍵選擇上采用產品中使用的電容按鍵而不是機械按鍵;在語音播報方面,選擇專業的思澤語音播報模塊而不是普通的蜂鳴器;在顯示方面,選擇的是雙色OLED模塊而不是LCD12864等等。這些模塊是普通課程中所接觸不到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到熟悉,又感到興奮,每掌握一個模塊,學生的自信心就增強一些。在基本功能實現部分,學生的完成率達到了90%,遠遠超出了預期。
2.企業實踐平臺
智能電子鎖屬于智能家居行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目前在中山地區的智能家居企業,尚未做大做強,每個企業所能提供的實踐崗位并不多,且大部分崗位處于保密狀態,不利于學生的實踐學習。因此在經過調研以后,采取由企業提供樣品、企業按照產品的需求來提課程要求、企業提人才培養要求、校內實現的方式來構建企業實踐平臺。達到企業要求后,由企業進行考核錄用。學生與企業之間能夠近距離接觸,大大降低了學生對就業的恐懼感,增強了對知識的渴求程度。
3.課外實踐平臺
在課外實踐平臺構建方面,我們通過考核摸底,將學生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類,與之相對應,將專業工作室也分為基礎工作室、專業工作室和競賽項目工作室三類。專業知識比較差的同學先進基礎工作室學習,配套的實踐要求主要以智能電子鎖電路焊接、模塊測試和應用為主,項目比較簡單,學生只需要通過按照規定的步驟執行下來就能得到聲光色俱全的簡易電子鎖;學習一般但主動性不足的同學進專業工作室,由指導老師每個階段安排將不同企業的電子鎖產品進行分解,定期指導檢查,鼓勵學生將改進過后的電子鎖安裝到宿舍,由學生自己來檢驗產品的可行性,比如學生宿舍的門鎖,經學生自行改造后,改成具有鑰匙和指紋識別功能電子鎖,學生每天出入宿舍,成就感滿滿的;學習突出的同學進競賽項目工作室,學生從智能家居的各個功能入手,專門對市面上的各種智能家居產品進行模仿改進,參加各類電子競賽,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藍橋杯”電子賽項、“互聯網+”等比賽,由社會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4.效果
2019年8月,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賽項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派出三支隊伍參賽,三支隊伍全部獲得廣東賽區省賽一等獎,其中兩支隊伍獲得國家級二等獎,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在10月份舉辦的移動機器人賽項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參賽選手剛比賽完就收到了贊助商的實習錄用通知,說明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這對于整個電子專業的學生來講都是極大的鼓舞。
結語
本文介紹了在《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金課”研究探索中,本專業從學校、企業和課外三個方面構建的多維實踐平臺,選擇場地、工作環境要求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智能電子鎖作為實踐對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要看到,從本專業所有的學生來看,只有一部分學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絕大部分同學得到社會的承認,是本課題研究的下一個目標。
作者簡介
姜玉林(1978—),男(漢族),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信息檢測與處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