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抱怨學生在課堂上心不在焉,為學生沒能掌握老師講授多遍的知識、方法而苦惱,教學的有效性十分低下。因而,如何實現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就成為了一項十分關鍵的問題。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積累,就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探索,給出自己的幾點建議,分別是課前提出創新問題,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多元化的信息化交互,增進師生互動;設置創新練習,延續學習深度。還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信息化;練習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目前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均發生了較為顯著的改進,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被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日趨高漲,但是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沿著正確的道路進行探索和改進。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入手,就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一、課前提出創新問題,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熱情
我們需要擯棄傳統的教學手段,通過創新的方式,給學生眼前一亮的感覺,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熱情。在課堂導入環節,通過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要比告訴學生一條真理有用得多。通往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他們自己去探究真理。
比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鑲嵌”時,在課堂導入階段,筆者并沒有急著讓學生打開課文,講授知識,而是先拋給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看看咱們的教室,已經多年沒有裝修過了,假如校方要對咱們的教室進行裝修,重新給地面鋪設地磚,并讓你擔當負責人,那么,你應該選擇哪種平面圖形的瓷磚呢?”問題提出后,學生們議論紛紛,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觀點: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筆者給了學生教師的平面圖,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通過計算對自己想法的可實施性進行了驗證。發現并不是每一種圖形都行得通,這便引發了大家的熱烈思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多元化的信息化交互,增進師生互動
更多的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信息化交互模式區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特征。作為教師,我們要主動走到學生中間,和學生打成一片,而不是站在講臺上,高高在上的俯視著學生。
比如,在教學“數據的分析”這一節的內容時,筆者將學生劃分為了幾個小組,給學生布置了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小組內成員家庭一周生活支出統計”,由組內各個成員負責進行自己家庭生活中每天的支出統一,繼而采用信息技術的途徑在電腦上以小組為單位繪制相應的統計圖表,引導每個小組成員參與其中完成相應的任務。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針對小組分組情況適當的對小組分工提出意見,給予學生相應的幫助及引導,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提高。
再比如,在教學“有理數的加法”的內容時,數學教師要運用多樣教法。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具體的展示該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如有理數加法的意義;有理數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借助有理數加法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等等,讓清晰有條理的展示和具體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之后,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3~6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學習,并在具體的討論過程中積極發言,較好的強化對以上展示內容的理解和認知,進一步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再然后,數學教師可以細化對以上內容的講解,并通過提問法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最后,則可以設計課后練習題目讓學生進行作答,從而在多樣化的教法使用中助力學生較好的掌握該節課的內容。
三、設置創新練習,延續學習深度
練習是數學新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新課的教學不應該隨著知識講授的完成而結束,我們還要通過練習來檢驗學生知識理解的深度和知識掌握的程度。
比如,在教學完“平行線”的內容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練習題:線段AB平行于線段CD,有一點P既和點A相連,也與點C相連。點P在平面上的移動,造成了四種圖形狀態的變化。請學生分別就這四種情況對其中的∠P與∠A和∠C的關系進行分析。同以往一個問題對應一個圖形的情況相比,這種練習形式新穎了許多。在變化的圖形當中把握不變的平行關系,讓學生們得以更加靈活、深入地感悟平行線相關的理論知識。
讓學生進行課后練習,是為了能夠檢驗學生在課堂中的真實收獲。一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找到自己的知識點方面的薄弱之處;二來,課后練習還能夠起到鞏固已學知識的目的,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今天,實現有效教學已經成為了各個學科的共同追求。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應該以科學的觀念和思想為指導,根據數學學科和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以此來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參與和深入到知識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去,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關于軸對稱圖形的教學設計反思[J].沈正中.數理化學習.2011(12)
[2]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如何讓思維多走一步——談一個基本圖形的運用與創新[J].應志斌.考試周刊.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