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瑩
【摘要】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有關問題的引導不僅能夠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還能極大程度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針對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在設計有效問題方面還存在著進步的空間,需要相關的教學工作者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突出有效的問題。
【關鍵詞】有效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 ?邏輯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作為小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其課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強調對學生知識的掌握,還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教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通過有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進行比較和分析,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養成。而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問題的提出技巧,以及提出有效問題的必要性就成為了我們關注的焦點。
一、“問題引領”的有關理解
“問題引領”主要是指以教學目標為核心所進行的思考,也就是指通過恰當問題提出促進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應該運用什么樣的問題來進行教學,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最終完成教學任務。而對于“問題引領”,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的分析。
首先,如果我們就知識本身來進行分析的話,就是我們應該通過什么問題來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這里的知識即包括一節或者是幾節課的內容,也可能是一學期的教學內容?!敖虒W內容問題化”正是這個道理,但是我們在提問時,必須能夠充分的反應教學的重點,
其次,是由知識到思維的過渡,即通過問題的提出來引導學生更清晰、深入的思考數學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和方法。雖然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思維相比較于知識更加抽象,但我們依然應該給與足夠的重視,因為思維決定了數學教學的深度。實際上,掌握了數學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去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和矛盾。
二、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問題設計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主要是圍繞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進行的,即要求學生能夠在理解數學的相關概念的基礎之上,能夠熟練的運用公式和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數學問題。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自身的與數學有關的基礎知識并不強,所以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式就成為了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方式。這一教學方式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尤為明顯,由于身處偏遠地區的教師其自身的思想觀念和教學方法相對比較落后,這就使得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成為了教師教學的主要方法,教師在數學的教學課堂上直接對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講解,這大大的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難以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其成績也就很難提高。所以做好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相關問題的設計,對于豐富教學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現狀
1.提問方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想要達到很好的數學教學效果首先應該使數學教學課堂變得活躍,教學內容豐富有趣,而對于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依賴課本的現象,特別是對于問題的設計更是硬套課本,這就使得教師問題的提出不能很好的引發學生的思考,其思維也不能很好的發散,那么提出的問題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和價值。
2.沒有從學生需求的角度設計問題
在當前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問問是為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這就使得教師的注意力往往過多的集中于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而忽視了對學生自身學習需求的滿足。教師問題的設計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相脫節,不能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設計的問題不僅無法保證教學的效果,更嚴重的是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
3.問題的設計脫離實際
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往往存在著“貪多”的現象,就是說教師為了向學生傳達更多的知識點,而過多的引入教學內容,并通過提問問題的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與吸收。然而,教師的初衷是好的,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不僅不會起到拓寬學生知識面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蘊含的信息量過于龐大,內容涉及過于廣泛,這都會使得學生抓不住學習的重點,或出現教學條理不清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數學教師的教學是很難進行的。
四、如何通過設計有效問題引領數學教學
1.有針對性的創造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這既是數學的一個特點,同時也是學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的原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根據不同的學習情境,為學生創造一個問題情境,以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思考和分析問題。如關于簡單的加減法計算時,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分配糖果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通過這種真實的模擬來引導學生思考,進而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加減法計算。
2.源于課本知識,而又高于課本知識
想要設計出有效的問題,就需要教師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礎上,了解教材編寫者的編寫意圖,同時結合自身教學的現狀,設計出高于課本知識的問題,從而使教學的內容更有層次感,教學的效果更有明顯。如在進行三角形和長方形等相關圖形的認知上,不能僅僅的依靠于課本的講解,通過課本的實際案例講出其概念的意義,而是要從生活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形狀,如紅旗的形狀、紅領巾的形狀等,通過引導學生有目的的發現,來更好的掌握數學概念。
3.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作為小學的數學教師應該要明確師生的角色和位置,即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所進行的一切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學以致用。所以,在設計有效問題時,就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所學到的知識難免會存在異議,對此我們要正視這樣的矛盾,并加以科學的引導。
總之,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的設計對于豐富教學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依然存在著提問方式單一,沒有從學生需求的角度設計問題以及設計的問題或多或少的脫離實際等問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相關的教學工作者在設計問題時能夠在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緊緊圍繞著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創造問題情境。同時其問題的提出還要做到源于課本知識,而又高于課本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曾建桐.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認知分析、模擬及其教學啟示:以“異分母相加”問題為例[J ].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154.
[2 ]陳鐵軍.“融錯”,讓課堂精彩紛呈——淺談數學教學中“融錯”理念的思考和實踐感悟[J ].小學教學研究,2018,(31).
[3 ]黃雪菲.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