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茜 曾揚陽
【摘 要】本文分析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針對當前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存在的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與行業企業應用型人才需求脫節、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模式單一、教師隊伍建設滯后、質量保障體系和評估監督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提出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的優化路徑:明確自身定位特色,創新產教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拓寬產教供需渠道,打造產教融合國際化協同育人平臺;建立雙向流動機制,強化產教融合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深化產教核心機制,構筑產教融合國際化協調發展平臺。
【關鍵詞】產教融合 國際協調育人 生態圈 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3-0102-03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更是高等教育發展方式創新變革的迫切需要。隨著《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產教融合文件印發出臺,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追求更高層面、更深層次、更加緊密的產教融合,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構建了國際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進而與國外高校聯合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全面創新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模式。因此,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要結合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以及地方行業產業等對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辦學定位、專業設置、課程體系、人才質量等需求,緊扣自身“外”字特色和地域優勢,進一步開展產教融合國際化協同育人探索,理清打造國際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生態圈的困境和問題,將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的國際化產教融合改革創新作為廣西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實踐領域,探索形成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的優化路徑,為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提供有力依據。
一、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這就要求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必須立足區域、行業、企業需求,打破校內不同院系、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壁壘,構建跨學科、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協同育人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積極探索“外語+專業”或“專業+外語”或“外語+專業+信息技術”等相融合模式,進而創新產教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二)提高對接產業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
只有實現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才能圍繞服務地方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發展需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構建和打造對接地方產業、行業產業鏈的特色學科專業群,才能不斷提升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三)提升國際化水平和促進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
針對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兩頭大,中間小”的師資結構、教師缺乏行業背景、企業導師缺乏教學基本技能等情況,通過與企業深度融合,引企入校、校企業共建課程和教材,開展“雙掛雙聘”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方式,促進“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通過“送”“引”雙向流動,積極拓寬海外學習交流、短期培訓以及開展聯合培養項目,提升教師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國際化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
(四)促進協同發展和實現產教融合主體互利共贏
產教融合是一種多贏的合作,對于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而言,將自身融合區域產業發展環境中,有利于跟進區域產業發展轉型、結構調整而設置和建設專業,有利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實現學校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對于行業企業而言,將自身融入高校教育教學中,有助于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政府而言,有效介入推進高校與企業的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發揮好主導、推動、協調、監督和服務作用,可以促進高等教育和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面臨的問題
(一)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與行業企業應用型人才需求脫節
“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在專業設置主要針對文學類的專業,在課程內容、培養方式和教學過程等方面主要重在語言專業技能訓練,沒有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不符。同時,由于學校內部協調不順暢,跨學科、跨專業課程數量不足,無法實現產教融合資源信息共享和構建跨學科、多層次、寬領域的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平臺。雖然部分高校根據地方產業、行業發展需求調整了專業結構,進行了教學內容的改革,但較多的是在專業學習后期開設有限學時的相關專業的模塊化課程,且教學內容只涉及入門知識,未能真正實現“五個對接”,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等背景下,傳統單一的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
(二)企業動力不足,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模式單一
“一帶一路”背景下,部分企業對產教融合認識不到位,認為產教融合會增加管理成本、機會成本,甚至是增加企業風險,追求短期效益,即使與學校合作,也是把校企合作當作選擇人才的途徑,缺乏與學校共同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意識,產教融合沒有真正成為企業和高校內在發展的動力需求,因此難以主動與高校共建合作機制。當前,部分地方民辦高校開展產教融合的形式大都局限于共建實習實踐基地等,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合作模式單一,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缺乏有針對性的長效機制。甚至存在實習實踐基地“重數量輕使用”或者實踐教學開展存在斷斷續續隨意性,流于形式,容易形成“兩張皮”的情況。同時,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專注于國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未能緊扣自身“外”字特色和地域優勢,放眼于國際領域,開展跨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探索和構建國際化的產教融合平臺,做好中外合作辦學工作。
(三)教師隊伍建設滯后,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開展產教融合國際化教學改革關鍵因素是教師,尤其是教師的教學素養。只有教師的教學素養提高了,才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然而,由于民辦高校在待遇和體制上與公辦高校存在差異,教師流動量大,青年教師居多,普遍沒有參與過企業實踐,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缺乏優秀的教師團隊。此外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教師雖然有外語教學能力,但缺乏與行業企業有關的跨學科知識,缺乏將外語應用于行業企業的實踐能力,嚴重制約著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此外,企業的技術人員雖然實踐經驗豐富,但缺乏跨文化交流實力以及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樣對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存在著一定的影響。
(四)質量保障體系和評估監督體系不健全
在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過程各個環節看,缺少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相適應的質量保障體系和評估監督體系,雖然部分高校建立了相關的質量監控中心,開展質量監控,但更多是對課堂教學的監控,缺乏對實踐教學的過程監控,企業行業導師也未進入質量監控隊伍。同時,對于校內教師和企業導師的職責、如何評價教學效果等未有相關系統的評價標準。目前,大多數地方民辦外語類高校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的各環節都存在質量體系和評估監督體系缺失或執行力差的問題。
三、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的優化路徑
(一)明確自身定位特色,創新產教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要深入貫徹中央對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要求,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重大決策部署,把握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倡議使命,打造廣西區域特色,積極探索“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發展的變革與模式創新,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加強頂層設計,明確自身定位特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積極探索“外語+專業”“專業+外語”或“外語+專業+信息技術”等融合模式,搭建跨學科、多層次、寬領域的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平臺,構建產教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產教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發展機制,提升高等質量內涵建設,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提升廣西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質量,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國際視野和較強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助力“一帶一路”人才智庫建設,做好區域經濟和地方社會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創業能力全面提升的服務。
(二)拓寬產教供需渠道,打造產教融合國際化協同育人平臺
搭建協同育人平臺是拓寬產教融合供需對接的重要渠道。一是依托多語種外向型的學科優勢,積極探索與國外行業、企業建立交流合作關系,密切學校與海外其他創新要素、創新主體之間的溝通和聯系,以國際產能合作和共享先進技術為紐帶,構建跨國界、寬領域的產教融合國際化協同育人平臺。二是深化合作內容,創新協同育人實踐教學平臺。通過共同開發專業職業能力標準體系、共同開發校企合作課程、共同編寫應用型校本教材、共建案例庫和東南亞國家語言語料庫、共同建設實習實踐基地、共建專業、共建服務外包學院等方式深化合作內容,創新協同育人實踐教學平臺。三是以特色專業為重點,打造服務地方發展的應用型專業群。加強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逐步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以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構建“行業認知與專業認知融合、行業基礎技能與專業基礎課程融合,行業核心技能與模塊核心課程融合、職業基本素質與通識教育課程融合”“四位一體”的校企合作模塊課程。四是繼續發揮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的主渠道作用,搭建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等交流合作平臺,探索建立中國—東盟高校人文交流合作長效機制,形成多元的國際化視野和思維方式,促使教育交流合作向縱深發展,進一步增強服務東盟國家的能力,加快推進面向東盟建設,為廣西實現跨越式發展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三)建立雙向流動機制,強化產教融合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要培育教師國際化視野和教學修養。一是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結合學校辦學優勢,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提高準入制度,進而保障教師隊伍質量。同時,還可以合作辦學、校企合作的形式,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產品研發等項目,提升實踐操作及科研水平,教師還可以承擔企業員工繼續教育培訓工作,提高企業員工綜合素質。此外,企業選派技術骨干到學校擔任實踐導師,承擔實踐教學任務。二是通過“送”“引”雙向流動,積極拓寬海外學習交流、拓展雙學位和聯合培養項目,以學校學科建設為出發點,加大力度選送優秀教師和資助骨干教師赴國(境)外進行進修學習、訪問、講學、科研合作,參加國際會議和短期培訓,開拓教師國際視野,更新教師教育理念,提升導師國際化素質和提高國外交流能力。通過設立教師招聘辦事處,開展海外專場人才招聘會,修改人才引進激勵政策,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專家到校進行短期訪問和講學,或聘為學校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進一步加快引進國(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和具有國際視野、學緣和多元化知識結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習經歷的高層次人才,打造跨國界、寬領域的國際化產教融合平臺,提高教師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國際化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
(四)深化產教核心機制,構筑產教融合國際化協調發展平臺
深化產教融合,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產教融合所涉及的深層利益問題,才能夠真正形成產教深度融合發展的格局。一是校企雙方本著“互利互助,共贏共進”的原則,尋找雙方利益的平衡點,構筑產教融合國際化協調發展共同體,搭建校企“互利互贏”長效合作平臺。二是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監督、政策支持和保障作用,加大對積極推行產教融合的企業、高校的經費及政策支持,通過建立有效的稅收政策、資金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降低企業承擔的風險,提高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設立專項產教融合項目經費,促進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改革力度。同時,建立產教融合公共網絡信息服務平臺,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精準提供產教融合信息和服務,促進產教融合信息資源的共享,使產教融合成為企業和高校內在發展的動力需求。
綜上所述,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廣西開放辦學、創新辦學思路都面臨著很好的發展機遇。廣西民辦外語類高校應依托與東盟接壤毗鄰的地域優勢,立足自身專業特色,打造產教融合國際協同育人生態圈,創新產教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為廣西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更多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提升廣西的國際化城市形象和影響力,促進廣西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湯麗萍.新工科視閾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創新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9(1).
[2]韓寶平.以產教融合工程為契機 推進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8(13).
[3]曾富珍.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的產教融合實踐[J].中國農村教育,2018(22).
[4]俞華.民辦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及對策探究[J].赤子,2016(20).
[5]任雪梅.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路徑探索[J].智庫時代,2019(27).
[6]劉志敏,張閎肆.構筑創新共同體 深化產教融合的核心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
[7]趙曉兵,趙光.產教融合導向下應用型高校課程建設規劃的思考[J].保定學院學報,2019(3).
[8]王軍慶,辛濤,于麗靜.協同創新視角下地方本科高校產教深度融合對策研究[J].煙臺南山學院學報,2018(3).
[9]黃瑩娜.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路徑探究[J].智庫時代,2019(25).
[10]成寶芝,徐權,王玉玲,等.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與實踐——以大慶師范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18).
【作者簡介】韋 茜,女,廣西南寧人,博士,廣西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曾揚陽,男,廣西賓陽人,廣西外國語學院高等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