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美
摘 要: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考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因素,根據教學條件、具體學情制定教學策略,以培育其健康意識為前提,將核心素養理念融入到體育學習、體育活動中,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運動情境中形成良好健康意識與體育品德,在堅持鍛煉中強身健體,實現體育核心素養的滲透內化。文章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體育課程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體育;核心素養;體育鍛煉;健康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6-0092-02
體育是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增強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學科。基于當前體育運動新聞賽事在電視中轉播的新形勢,大眾對體育產生了新的認識,而“增強人民體質,塑造合格人才”成為一種全新的觀念。這種社會影響也促使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向課堂要教學質量,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成為眾多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學生在小學階段對參與體育活動普遍目的性不強,教師要采取游戲誘導、動態示范等手段來普及體育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在參與中產生體育運動興趣,進而以興趣為驅動力開展體育鍛煉,實現健康意識、體育人文素養在體育學習中的滲透,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為此,本文以體育教學為落腳點展開核心素養教學分析,認為教師應以學生身心素質為立足點,設計科學合理、針對性強的體育運動教學方案。
一、游戲誘導,融入人文理念
枯燥、模板式的體育理論與運動內容對學生而言不具備吸引力,使學生較難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難免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抵觸情緒。教師要結合學情創新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將體育內容游戲化,讓學生在游戲競爭、游戲合作的過程中吸收體育知識,形成勇敢攻克困難、合作共贏的體育品德。教師應抓住學生個性特點與身體素質鼓勵其開展體育健康學習,將人文理念融入體育運動中,使學生在游戲互動中形成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在團結合作中感悟人文素養,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意識與精神面貌。
例如,在“50米快速跑”的練習中,教師可利用“兩人三足”小游戲,為學生創設生動趣味的游戲課堂,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身心素質,幫助學生置身于游戲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在游戲互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行根據身高來組織隊型,分為人數對等的兩個隊伍后,首先講解“兩人三足”游戲規則與技巧。教師可指導學生先兩人一組嘗試練習,在完全掌握游戲安全須知與規則技巧后,展開正式的游戲小競賽。教師可讓學生兩人一組,排列成兩個大縱隊,將單根布條綁在兩個學生的內側腳踝關節處,按組次雙臂搭肩一同跑至終點,以此深化合作協調意識。學生在體育游戲中秉承團隊意識,尊重同學、尊重隊友,在人文化游戲互動中感受師生、生生間的情感。在游戲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分散練習,自行感受動作,學會觀察其他組員的動作并快速調整自身動作,并在運動中形成幫助同學的意識,通過體育游戲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在游戲互動中,教師應抓住時機鼓勵學生,使學生以此為驅動力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這不僅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效率,而且能讓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完成游戲活動,形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競賽思想,掌握短跑的基礎知識與技巧,形成勤勞踏實、勇于攻克難關的良好體育品德。
二、鼓勵自主參與,鍛煉身體素質
精力充沛、調皮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不能過于死板,要適當增強體育課堂的趣味性,適時調動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熱情興趣。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應該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結合學生身心素質與年齡特征設計教學,立足體育運動項目探索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合理渠道,幫助學生在適當的體育鍛煉中逐漸強化獨立參與體育運動的能力,以積極性為內部驅動力,實現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使學生形成良好運動素養與健康素質。
例如,在“原地側向投壘球”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以“趣味投擲”為主題的體育活動,首先讓體育委員整隊,教師則負責檢查活動場地與器械情況,讓學生活動肩關節與腳踝關節,全面熱身。開始運動后,教師可根據男女生差異來確定活動強度,讓學生嘗試進行飛紙飛機、甩紙炮等簡單的投擲活動,親身感受不同的投擲動作。完成初期熱身與散點練習后,教師可依據性別來劃分小組,并根據性別來調整投擲距離。考慮到現有器械難以滿足班級內所有學生同時練習的需求,教師可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讓各小組聽從教師口令來進行打隱現靶、打固定靶比賽,分批進行,每位學生投擲兩次計入總分。在投擲過程中,學生為完成比賽會千方百計地思考理想方案,認真揣摩投擲技巧,展開體育活動。各小組可自行安排組員選擇投擲工具、設計投擲方案。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自練、自創的形式掌握基礎投擲基礎,在趣味鍛煉中開拓體育思維與創新意識。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還可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并基于此來調整運動強度,通過自主參與來內化體育核心素養。
三、科學指導,深化健康意識
核心素養在體育課堂中的深化培育,需要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課堂與系列鍛煉活動中,需要教師講解科學合理的鍛煉技巧與方法。教師應以健康行為作為出發點,讓學生在形成健康意識、產生健康認知的前提下進行健康運動,在內化健康知識的過程中進行體育活動,從而在學生腦海中固化記憶并轉化成感性認知。教師應在體育活動中適時地普及健康運動理論,以此豐富學生的健康管理知識。
例如,在“400米耐久跑”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上肢運動、體轉運動、壓腿與踢腿運動等,讓學生跟隨跑步節奏來學習兩步一呼、兩步一吸的呼吸技巧。400米跑對學生而言需要較強的耐力,看似簡單易完成,但若忽視安全或其他健康知識,難免會對學生造成運動損傷。因此,教師應普及健康運動理論,向學生講解、示范正確的跑前熱身與后期放松動作。在熱身時,教師可讓學生雙手叉腰輪流活動腳踝,然后雙手扶膝活動膝關節,再輪流抬腿、旋腰、踢腿、壓腿來有效活動髖關節與腰部,完成腰部、腿部韌帶拉伸,最后前后屈伸上肢與上體,完成整套熱身運動。在跑步活動結束后,教師應指導學生放緩休息進度,在適當拉伸韌帶后攝入定量水分。一旦在跑步過程中出現因摔倒而致皮膚受損的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在仔細消毒后涂抹藥膏。上述運動健康知識,可以通過運動或多媒體講解的形式來進行,讓學生在熱身實踐、圖文并茂的運動與理論知識吸收中,內化健康知識,并遷移到日常體育鍛煉中。而學生基于教師的科學指導,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運動習慣,有助于提高身心健康素質,從而實現核心素養自然而然的培育、升華。
綜上所述,體育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健康第一、全面發展、立德樹人,體育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將“教書育人”融合在一起。體育教學中核心素養理念的滲透,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教師應酌情開展理論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認知,養成體育鍛煉習慣,進而強化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1]周建軍.小學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J].甘肅教育,2019(15).
[2]江瑛.基于核心素養視覺下的小學體育游戲教學策略分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04).
[3]陳麗燕.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升[J].當代體育科技,2019(21).
[4]宋小宇.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策略[J].田徑,2019(07).
[5]馬孝春.體育游戲在小學中長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體育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