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東西部發展出現了不平衡的情況。本課題從東西部合作的角度,探索黔南州民族地區脫貧攻堅遇到的問題,實現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和項目建構方面的對策推動,這對于推動黔南州等民族地區實現成功脫貧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希望對民族地區脫貧形成實踐方面的指導,以及在民族地區脫貧理念方面形成建構,并對其他地區形成借鑒作用。
關鍵詞:東西部協作;民族地區;黔南;脫貧攻堅;路徑
如何形成精準扶貧,以及如何全面實現東西部協作脫貧,打贏扶貧攻堅戰,成為了我國民族地區破解發展難題方面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實現共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下,才可能形成黔南等民族地區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一、西部民族地區貧困產生的原因
1.西部貧困的原因
我國西部地區貧困具有現實的原因和歷史性原因。首先是在自然條件方面比較惡劣,比如西部地區在土地資源方面貧乏,人口壓力大,不合理的開墾下,造成了生態惡化,以及水土的流失,對于區域性經濟發展造成了明顯影響。
西部民族地區在粗放經營方式方面存在明顯落后情況,根本原因是農民在文化水平方面低,整體文化素質不高下,推廣新科技,以及形成新機械的引入方面都存在困難等。在惠農政策,以及在農業技術覆蓋方面落后,加重了貧困情況,造成了在經濟發展方面落后,不能形成在發展方面的深度支撐等。
2.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的瓶頸
在我國少數民族多數居住在邊疆地區,以及西部等,特別是貴州在自然條件方面比較差,在交通,通訊和信息等方面不能持續性投入下,經濟發展非常滯后,在貧困發生率方面很高。2012年,國務院頒布了國發〔2012〕2號文件,即《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貴州是我國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貧窮和落后是貴州省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省的主要任務。貴州省盡快實現富裕,是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與全國縮小差距的一個重要象征,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民族地區貧困的根本性原因是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多,以及在資金方面等不能形成全面支持。
二、東西部協作對于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的意義
1.東西部協作,具有互補性
我國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但是開發不足;東部地區能源資源方面貧乏,東西部協作發展,具有互補性。西部大開發20年來,西氣東送、西電東輸等國家性能源開發利用項目就是互補性實證。新時代,東西部協作,既能推動西部民族地區脫貧,更能縮小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2.促進西部民族地區脫貧
利用東部發達地區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結合西部民族地區(如:黔南民族地區)資源能源儲量豐富、勞動力低廉等優勢,在民族地區景區打造、民族旅游資源推介、旅游路線設計、產業園區建設、民族特色產品開發等方面深入交流,推動旅游、經貿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的合作。推動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西部民族地區快速脫貧。
三、黔南民族地區和東部合作的有效經驗
1.強化項目精準對接,多方位推進合作
在推進對接產業幫扶方面。聚焦工業和實體經濟,深入研究自身產業鏈,優化營商環境,用足優惠政策,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骨干項目,用廣東的產業移出帶動黔南產業聚集、整合和升級。瞄準廣東旅游消費群體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度假、康體養生、避暑休閑的“后花園”,用廣東的消費市場推動消費扶貧、旅游扶貧、產業扶貧,做實產業幫扶的平臺。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東部發達地區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結合西部黔南民族地區資源能源儲量豐富、勞動力低廉等優勢,在民族地區景區打造、民族旅游資源推介、旅游路線設計、產業園區建設、民族特色產品開發等方面深入交流,推動旅游產品開發和項目建設等方面的合作,挖掘開發本土資源,不斷豐富滿足群眾對旅游文化生活的需要并帶動本地勞動力就業,提高貧困家庭收入水平。
在推進商貿市場培育方面。抓好黔南綠色優質農產品“泉涌”工程和“黔貨送粵”工程,強化冷鏈物流建設,實現黔南基地和廣東市場無縫銜接,讓黔南安全、優質的綠色農產品進入廣東市場、超市、社區和千家萬戶。
2.狠抓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加強勞務協作
通過健全勞務協作對接機制,完善相關公共服務,黔南州充分利用東部就業崗位、技能培訓等優勢,積極開展崗位推送、技能扶貧專班、專項技能培訓、技能提升培訓、貧困勞動力穩崗補貼、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托底安置等多種方式,實現了東西部勞務全面協作,解決了東部發達地區勞動力短缺問題,促進了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有組織輸出和優質就業,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3.醫療幫扶,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通過積極爭取好、利用好沿海發達城市醫療資源優勢,黔南州積極邀請醫療專家團到民族地區指導工作,選派民族地區優秀醫護人員到發達地區學習,著力加強醫療基礎學科建設和醫護人員培養,強化幫扶實效和交流協作,推動貧困地區醫療全覆蓋。
4.教育幫扶,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這幾年圍繞建設“省級示范性高中”的目標,黔南州大力引進資深名校長、名師到民族地區學校掛職,全力以赴推動課程改革;組織選派優秀教師到對口幫扶城市學習進修,提高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
5.人才引進,提高技術力量和管理水平
黔南州組織實施好“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工程。一是探索實施更加寬松、更為有效的人才發展政策,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理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二是結合人才需求崗位特點,認真研判,分類施策,在部分行業領域中開展差異化、非常規的引才舉措,提高引才用才的精準度。三是圍繞“六大戰略行動”與招商引資工作,推動“千才集聚”工程提質升級。四是深化與廣州市及其他省外發達地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培養項目。五是有效推進專業技術人才、科技人才精準服務基層,加快構建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助力黔南民族地區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四、深入建構黔南民族地區和東部合作的科學路徑
1.建構更科學的扶貧合作體系
如何在國家深化改革發展戰略機遇期,借機東西部扶貧協作有利條件,充分發揮東西部資源配置優勢互補作用,幫扶西部民族地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實現快速的發展。這就需要從貴州省委,以及從黔南州的情況,形成在政策和策略等方面的建構。在合作的機制建構中,需要形成在目標方面塑造,一個是響應中國和國務院的號召,也需要從省委的精準性布局角度,形成在合作體制和框架方面的建設和利用。在積極探索、共同協作,組織實施和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見效快、符合黔南實際的以“短、平、快”為主要特點的扶貧協作項目,在進行脫貧攻堅,以及在進行協作的效果展示中,需要從政治,社會和經濟效果的角度,形成在脫貧攻堅等方面的全面建構制度等。
黔南兩地扶貧協作工作的推進,兩地在資金、技術、人才、項目等協作需求、協作方式、協作深度上與之前相較有了較大的變化,對扶貧協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總結過去協作工作經驗,找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十三五”后期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根據新形勢、在進行制度的建構方面,也需要從本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從全面形成建設小康方面整體戰略的角度進行構建,形成在短平快項目和長期項目的結合,促進在脫貧方面的市場開拓。在短期和長期的效應結合下,需要進行積極的謀劃,需要形成科學實施,以及能夠在新任務,新課題,新情況方面的全面考量和分析。
2.進一步加強人才的交流合作
在進行交流合作方面,可以從形成有效合作的角度形成在協議框架的建構。在黔南方面充分的利用區域性地位優勢,形成在扶貧合作方面的協議簽訂。在《對口幫扶合作框架協議》,《廣州市·黔南州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的基礎上,能夠形成高層方面的交流,這對于各個方面的交流等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黔南州和廣州各個區等,在幫扶合作框架協議,以鎮、村(社區)、企業結對開展精準幫扶。發揮廣州沿江沿海、經濟發達優勢,在黔南大地廣泛開展人才交流、培訓就業、勞務協作、項目合作等合作幫扶,助推了黔南跨越發展,讓黔南不斷煥發新活力。
廣州市針對黔南職業技能培訓師資、技能鑒定、管理人員等力量薄弱的實際,先后在廣州、黔南兩地組織開展師資培訓班6期,幫助培訓黔南各技工院校骨干教師、鑒定站所考評員、人社部門業務管理員200余人,切實把好黔南職業技能培訓師資水平、鑒定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第一關”,促進了以人社部門對口幫扶協作框架下的多技能培訓、多渠道就業的幫扶成果落地生根。
3.繼續加快 推動項目的建設
在進行合作的項目建設中,主要是從項目引入方面的生態性企業,目的是可以形成在科技含量方面的提高。在進行調整產業布局方面可以從引入的企業等形成互動。在根據基本的部署下,能夠形成在技術的引入,以及在貧困戶脫貧方面的建構。合理利用東部財政資金,做大做強本地特色企業--甲茶鎮刺梨種植及加工,探索的“三支兩有兩模式”被黔南州扶貧局全州推廣,利用幫扶資金改善區域性的學校,以及咋扶貧工程方面的建構等。促進合作開發,打造特色旅游新業態,打造“十萬老廣游天眼”新思路。組織平塘縣赴廣州市參加各類旅游推介會8次,白云區內旅游企業約59家赴平塘景區考察踩線活動。廣州立足黔南實際,積極探索方式,以項目合作促進幫扶開花結果。
推進產業合作,助農脫貧增收。黔南專門出臺針對廣州企業投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專項基金池,共同推進廣東·貴州產業園區建設。都勻經濟開發區成功與廣州開發區簽訂《2017—2020產業園區共建框架協議》,以“一區多園”建管模式,引導14家廣東企業到園區投資,實際投資8499萬元。援建扶貧車間25個,預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39人。截止2018年12月,到黔南州開展產業扶貧企業達66家,投資額33.01億元,帶動9207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聚焦農產品促銷,推動“黔貨送粵”。加快羅甸深圳百果園采購運輸中心建設,推動荔波玉屏玄武山萬畝油茶休閑觀光產業園、平塘優質蔬菜種植產業園、羅甸邊陽現代特色花卉旅游產業園等項目實施。在貴定創辦“領略中國農村電商扶貧大數據中心”。由廣東引進海歸專家黃亞欣博士創辦的“領略中國農村電商扶貧大數據中心”,通過大數據形成黔南貧困地區和東部發達地區生產、消費鏈條,已帶動貧困戶9464戶,并作為2017年度全國電商精準扶貧觀摩會唯一現場觀摩點,貴定縣“一戶一碼”電商精準扶貧模式被國家商務部評為“電商扶貧全國典范”并在全國推廣,有力促進綠色優質農產品“黔貨出山”。
總之,扶貧協作將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主要是逐步從原來的助力西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向大力發展鄉村振興計劃轉變,從東部單向幫扶西部為主向東西部協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取得雙贏方面轉變。這才是推動黔南州和廣州等地區形成貢獻,可以充分的利用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實現脫貧攻堅的快速完成,形成全面的塑造等。
參考文獻:
[1]李佳欣、呂德宏.貧困山區金融精準扶貧模式、效果及政策建議[J].農村金融研究,2019(03)
[2]孫志慧.基于精準扶貧視角下藝術扶貧模式研究[J].智庫時代,2019(13)
[3]湯倩.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提高脫貧攻堅成效[J].金融經濟,2019(08)
作者簡介:
王榮菊(1968--)女,現為中共都勻市委黨校高級講師(副教授),長期從事黨的理論教學工作,是都勻市黨的理論政策宣講團成員。長期擔任全州《公務員禮儀》、《公共禮儀》、《公安干警基本禮儀》、《辦公室接待禮儀》、《涉外商務禮儀》、《服務禮儀培訓》、《領導干部禮儀修養》等現代禮儀課程培訓教師。國家第62、22、31技能鑒定站的高級考評員;黔南州面試專家庫面試考官。研究方向為管理學和現代禮儀。參與完成國家級、省級課題六項,主持三項州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