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莎莎
摘要:在基礎教育中,美育和智育對學生的發展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音樂課不僅是美育課,而且是一門全面育人的綜合課,學校音樂課應以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音樂教學只停留在單一的聽唱教學上是遠遠不夠的,學校還應通過拓展性音樂活動的開展,提升學生音樂綜合素養。本文以多聲部歌唱教學為例,論述如何通過多聲部歌唱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多聲部歌唱? ?核心素養? ?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105-02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迎接課堂轉型的挑戰,難以繞過“核心素養”這一重要問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不同的學科,其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也不同。當代中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包括自主音樂需要、音樂實踐能力、音樂情感體驗、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著中小學音樂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改革,沒有核心素養,改革就缺了靈魂。因此,在核心素養理念引領下開發和完善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基礎的課程體系,確立以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為基礎框架的拓展性音樂課程內容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在基礎教育中,教師不能僅將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標準,在教學工作中還應該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對于其未來的學習以及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都有著重要意義。在小學教育階段,美育和智育對學生的發展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音樂課不僅是美育課,而且是一門全面育人的綜合課,學校音樂課應以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音樂教學只停留在單一的聽唱教學上是遠遠不夠的,學校還應通過拓展性音樂活動的開展,提升學生音樂綜合素養。拓展性音樂活動包括情感歌唱、體態律動、器樂演奏、音樂欣賞、即興創編、舞臺表演等,通過多種拓展性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感性認知、感性理解和感性表達音樂的能力,以達到音樂美育的綜合目標。
情感歌唱始終是最重要的一項音樂實踐與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教學層次:單聲部歌唱、二聲部重唱和多聲部合唱。小學音樂課程的歌唱教學普遍停留在單一的單聲部聽唱教學中,偶爾滲透二聲部重唱,而多聲部合唱教學并不經常在班級中開展。然而,多聲部歌唱是最能體現每一個集體的音樂素質和審美取向的,有助于培養集體意識和民族意識,增強集體意志和民族意志,體現集體精神和民族精神。基于此,多聲部歌唱更應作為音樂課程的拓展性環節重點開展。下面,以開展班級多聲部歌唱教學為例,論述如何通過歌唱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小學多聲部歌唱教學的重要性
多聲部歌唱教學對于豐富學生的內在情感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它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進行多聲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歌曲傳達的意義與表達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歌曲內容產生情感共鳴,增加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師需要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作為目標,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更多的藝術內涵,提升思維能力。良好的思維能力是其認識客觀事物以及理解事物的基礎,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學生通過學習體驗歌曲旋律和歌詞,不僅可以掌握和積累最基本的歌唱經驗,還能促進思想的升華,充實精神世界。
二、多聲部歌唱教學的方式
(一)歌曲情感體驗
學習歌曲前,可以通過聆聽歌曲、朗誦歌詞、唱詞曲、講故事等方法引導學生對歌曲旋律、歌詞、意境等進行情感體驗,從而積累歌唱經驗,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深入了解歌曲的主要內容、旋律走向、曲式結構和詞義表達,并采用有效方式引導學生找出學習目標加深音樂內涵的理解。例如,在進行“鳳陽花鼓”合唱教學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不同演唱形式、風格的歌曲,通過多種形式、多種媒介體驗歌曲的情感,通過歌曲視頻中展現的時代畫面,為學生創設情境。帶領學生朗誦歌詞,通過歌詞的明確意義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多媒體導入式教學能夠利用小學生對于事物的好奇心,刺激他們的求知欲望及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在圖片的帶動下自發思考,并學會分析其中包含的時代意義,并通過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更好的將情感帶入到接下來的歌唱學習中。另外,通過不同方式的情感表現,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歌唱狀態,培養與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領悟能力。
(二)培養思維能力
合唱是民族實現文化傳承最好的途徑之一,學生可以通過演唱合唱歌曲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歌唱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進行音樂知識的講解與練習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性,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利用發散性思維拓寬知識面,提高認知能力。合唱教學作為音樂課程的拓展延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開發思維能力,而且為以后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法。教師要從基礎知識出發,將知識合理地融入實際生活中,不斷加深學生在文化方面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鍛煉其思維能力。同時,教師要通過聽賞、歌唱、即興創演等活動,提升學生組織和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能力。學生在不斷的實踐與發現過程中能夠認識到音樂存在的意義,在思維鍛煉的基礎上為提升其在各方面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創設情境教學
單一的歌唱教學通常枯燥無味,課堂上常采用教師教唱學生跟唱的模式,同樣的歌唱內容重復兩三遍之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急劇下降,嚴重影響教學質量,使教師難以有效地培養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的能力。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利用音樂律動或小型情景劇等表演形式將歌曲中所展現的真實情景還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組織學生有秩序地進行角色分配和表演。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積極性,還能夠提升教師授課效果。同時,通過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還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理解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提高認知能力,不斷學習與提升,有利于綜合素養的發展。情境創設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還能夠增添教學課堂的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通過模擬場景的實踐,深刻領會角色形象。不同角色的表演代表著不同的聲部,有利于多聲部聽覺習慣的養成,為后續多聲部歌唱教學奠定基礎。
(四)開展歌唱表演實踐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學習完一首歌曲后,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地開展分組歌唱表演。表演形式包括單聲部歌唱、二聲部重唱、多聲部合唱等展示,可加入即興創編聲勢、簡單的舞蹈動作、小打擊樂器伴奏等。每個學生想法各不相同,在思考問題的方向上也需要一定的引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即興創演,能夠保證在完成多聲部歌唱訓練的同時,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學生即興創編能力的開發,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鼓勵學生分組進行即興創演,是提高教學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最開始的跟隨性合唱,到有想法有情感的表達性合唱,最后延伸至分組展示的表演性歌唱,能夠讓學生對多聲部歌唱學習產生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能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鍛煉和提升。分組表演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順利完成,這對于學生集體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在課上開展音樂創演活動,將原本看起來難以高質量完成的多聲部歌唱教學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學生也因為體驗到了不同的多聲部音色,感受到多聲部音樂的美妙,使其學習多聲部歌唱變得更有動力。在即興創演環節的團隊合作中,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學習效果,在培養核心素養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全世界百年來的教育改革,音樂教育已經從”精英化、貴族化”轉向大眾化。音樂教育的目的是豐富學生的生活,健全學生人格,幫助學生個體發展得更完善,使他們在校和畢業后生活得跟美好!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2010.
[2]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3]高建進.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J].人民音樂.2014,(01).
[4]俞月姣.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教學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6).
[5]葉章婷.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的分層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