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寶意
摘要:在藝術教育中,每個藝術課程都在嘗試著相互融合,開展綜合性的藝術教學,從而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美術與音樂是我國小學階段藝術教育中的重要兩門課程,如何將這兩門課程進行有機整合是小學教育研究的一個重點,尤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恰當有效的將音樂元素融入到課堂當中,實現視聽結合,能夠更好的激發(fā)小學生的想象力,更加有效的培養(yǎng)小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對此,本文將先分析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音樂元素的可行性,再通過具體案例論述如何巧用音樂助力美術課堂。
關鍵詞:美術課堂? ?音樂? ?影響力?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122-02
在傳統(tǒng)認知中,美術和音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美術是利用各種事物制作出視覺觀看的作品,而音樂則是利用樂器進行演奏的聽覺作品,這兩種不同的事物看起來絲毫無關。但音樂和美術在本質上都是相關相通的,在進行欣賞的過程中都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空間性等等共同的特征。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用音樂元素進行教學,能夠更好的實現綜合藝術教學的目的,從多元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與感知美的能力。本文將通過視聽聯(lián)覺,啟發(fā)學生想象、引導認識,立體欣賞美感、感受色彩,培養(yǎng)豐富情感、交流心得,表達自我情感等策略,談談小學美術課堂中音樂元素的運用。
一、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音樂元素的可行性
(一)美術與音樂的相關程度
美術和音樂都是人類藝術中最為主要的類型,人們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常常會發(fā)出“讓我仿佛看見了一幅畫”的感觸,在欣賞美術作品時,也會感嘆道“仿佛聽到了一首動人的音樂,這種特殊的現象是來源于通感,也就是人們在進行審美活動時,會將審美過程中獲得情感感受,與以往的相同經驗進行相通,從而形成豐富的審美體驗,通感也就是美術與音樂進行融合的重要理論基礎。美術與音樂之間的通感,使得在教學這兩門科目時存在著融合的可能性,讓學生在美術與音樂中獲得綜合性的審美情感體驗。[1]
(二)美術中融合音樂的原則
學科與學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些關系不僅體現在美術和音樂之間通感當中,同樣也存在在教學理論基礎當中。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合音樂元素,應當注意兩點:一是在融合音樂元素時要靈活巧妙,不能出現形式化、模式化等情況,將融合作為噱頭;二是在融合的時候應當根據實際的課程情況,設計合理的融合策略。將音樂融入到美術當中進行教學可以說是一件充滿藝術性的教學方式,因此在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時,就必然需要教師對其中的內容與方式進行斟酌協(xié)調,讓美術與音樂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提高小學美術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yǎng)。
(三)美術可融合的音樂元素
在美術與音樂之間,有一些元素是相互對應的,通過這些相互對應的元素,能夠更好的找到通感點,音樂當中的節(jié)奏旋律就與美術中的線條相對應。音樂中通過音長音強的規(guī)律來體現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而美術作品中的線條同樣也蘊含著節(jié)奏旋律,在美術教學是融合音樂元素,結合旋律來教學線條的畫法,能夠讓學生學會更多線條的表達方法。音樂中的音色音調則與美術中的色彩有著密切的關系,每一樣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每一樣色彩同樣也有自己音色,淡藍色的聲音像是長笛,清脆而悠揚,而深藍色就像大提琴,憂郁而又沉重。通過找到音樂與美術之間的關聯(lián),就能夠將音樂元素完美的融合到美術教學當中,豐富學生的藝術感受。[2]
二、音樂在美術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視聽聯(lián)覺,啟發(fā)學生想象
美術課程的首要目標就是激發(fā)學生對事物的想象能力,并讓學生將自己想象出來的事物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進行藝術的表現與創(chuàng)作。但如何啟發(fā)想象是以往教學中沒有突破的難點?往往就是在欣賞繪畫過后,給出需要繪畫的主題,讓學生自行想象繪畫。在美術課堂中融入音樂元素,通過視聽聯(lián)覺的方式,讓學生在欣賞與聆聽中共同感受,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的腦海中充滿想象的事物,從而豐富學生的藝術表現。這樣的教學方法有效針對了現在學生不懂得如何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問題,讓學生展開了充滿想象的藝術創(chuàng)作翅膀。
在教學《我們的音樂會》這一課時,美術作品的內容是讓學生用黏土捏出不同的音樂人物形象。在教學這一課,學生很容易把握不準人物的形態(tài),不同人物形態(tài)不夠協(xié)調,這是由于這場“音樂會”沒有明確主題的原因。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用一小段音樂曲目進行導入,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想一想有哪些樂器,音樂家在用這些樂器演奏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動作形態(tài)是怎么樣的,表達的又是怎樣的情感,并讓學生模仿演奏者的動作神態(tài)。通過利用音樂元素進行引導,能夠將學生的視覺與聽覺都調動起來,激活學生的想象世界,讓學生在進行泥塑塑造時,有更加豐富形象的創(chuàng)作表現。音樂與美術都是極具想象力的事物,通過這兩樣事物的聯(lián)合,能夠充分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對美術充滿學習興趣。
(二)引導認識,立體欣賞美感
藝術欣賞同樣也是美術教學中重要的一項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的主要途徑。在傳統(tǒng)教學下,教師往往是通過出示名家的藝術作品,然后講解作品的背景,就結束了欣賞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來說,無法體驗到其中的美感,特別在許多藝術作品中,不是以“好看”的方式體現美,使得剛剛學習美術的小學生無法理解這樣的作品好在哪里。在藝術作品中,表達的不是好看,而是作者蘊含在作品中的意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音樂引導學生認識,立體欣賞美術作品中的美感。[3]
如在欣賞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時,這是一幅印象派的作品,作品中的事物模糊不清,小學生難以理解欣賞。在欣賞這一副畫時,教師可以先播放海頓的《日出四重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聆聽的過程中出示繪畫作品《日出·印象》。之后,教師在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印象中的日出是一個怎樣的畫面。這時學生會驚訝的發(fā)現,原來作者在進行繪畫的時候,不是對照著當時日出的景象繪畫的,而是根據自己對日出時的印象繪畫的,這種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對這種畫法充滿了興趣,也體會到了這幅作品中的美感。這節(jié)課中,音樂元素的作用在于激發(fā)學生對日出的想象,讓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加立體化。
(三)感受色彩,培養(yǎng)豐富情感
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不同的色彩能夠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但這種感受對于小學生來說過于的薄弱,不是能夠很好的把握其中的感覺。教師如果通過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顏色中會帶來的情感,反而會讓學生感到空洞。對此,教師可以嘗試將美術與音樂結合,讓情感更加濃郁的音樂來幫助學生感受色彩。
如在教學《冷色與暖色》這一課時,需要學生分辨冷色和暖色,并且理解冷暖色表達的不同感受。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與學生共同欣賞一首音樂《春江花月夜》,邊欣賞邊詢問學生:這首歌曲中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在畫面中,主要運用的色彩有哪些?學生在欣賞與想象當中,說出了藍色、綠色等色彩,從而展現出一幅寧靜安詳的夜晚。教師再帶領學生欣賞《金蛇狂舞》,讓學生感受音樂中熱烈的氣氛,學生表示這一副畫面的主要色彩是金黃色和紅色。這里通過欣賞音樂的旋律,讓學生感受到了音樂與色彩所表達出的共同情感。美術與音樂的良好結合,不僅體現了藝術的互通性,也讓學生更好的認識了色彩,達到了美術的教學目標。
(四)交流心得,表達自我情感
展示交流是美術課程中較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更是讓學生展示自己藝術成果的環(huán)節(jié)。音樂元素的融入,能夠讓學生的展示環(huán)節(jié)更加精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帶來的樂趣。
如在教學《彩繪京劇臉譜》這一課時,在展示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利用京劇樂曲來進行作品的展示。在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京劇的方式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當中表達自我情感。然后評價中最佳花紋獎、最佳表演獎等等。在展示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中融入音樂元素,不僅解決了傳統(tǒng)展示方式的單一無趣,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自我表達,加深了學生對民族藝術的熱愛。學生的作品在成人眼中難免會有許多問題,但是這并不妨礙教師利用學生作品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在展示交流中融入音樂元素,為作品展示添加了更多的活力,讓學生更加的熱愛美術。
參考文獻:
[1]顧洋.音樂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妙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1).
[2]張燁維.淺談如何讓音樂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實效[J].職業(yè),2014,(09).
[3]徐進妹.跳動的音符 靈動的課堂——談音樂在美術課堂的催化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