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宇


摘 要:學徒制是基于產教融合的一種雙元育人模式,也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特征之一。本文以“楓橋經驗”為藍本,通過發動和依靠校企合作,以學生為中心,以“三個對接”為參考,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準,創新管理方式,把在實踐中可能產生的矛盾,解決在雙元育人的閉環之內。
關鍵詞:“楓橋經驗”? 閉環管理? 學徒制
20世紀60年代,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干部群眾,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楓橋經驗”,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肯定與批示。2019年,“楓橋經驗”先后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及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這說明,“楓橋經驗”已上升到黨和國家的治理戰略高度,它對職業教育,同樣影響深遠。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除管好圍墻內的教育外,還需與圍墻外的企業合作,特別是在學徒制試點,涉及學校、企業、家長等多方。在試點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肯定要比普通教育多,若沒有及時解決,必將小問題釀成大事件,最終導致教學實踐的失敗。筆者學校的做法是:發動和依靠學校師生及合作企業,創新管理方式,把矛盾解決在雙元育人的閉環之內,這就是稱之為以“楓橋經驗”為抓手的學徒制“閉環管理”模式。
一、“楓橋經驗”之發現問題
1.教學過程中的開環,會導致“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失效
鑒于國情,職校學生的理論水平參差不齊,專業層次與方向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著的問題更加復雜。若“三教”改革(教師、教材、教法)不深化,校企合作不完善,必將導致學徒制育人模式的失敗。
2.管理形式上的開環,會導致“破窗效應”
學徒制,無論是“引企入校”,還是“送校進企”,都需學生進企實訓,管理必須跟上。以前的做法是派個教師,要么隨學生一起下企業,要么不定時巡邏,發現問題后上報,等領導作出判斷,再層層下達指令,而且執行后的反饋效率低。此種開環式的串行傳遞,時效差、效率低,易導致“破窗效應”。
3.管理主體上的開環,會影響雙元育人實效
雙元育人,說來容易,做起難。有時看似雙元育人,實則單元育人,甚至無元育人。此時,從管理學上講,便是開環控制。作為學徒制試點,必須改變此種斷裂式的雙主體育人,把開環變為閉環。
二、“楓橋經驗”之解決問題
教學是一種管理,而管理的根本問題是效率問題,它強調“既準又快”。我們認為:“準”,即是“閉環”的內涵,本質上是國務院《職教20條》中,所提到的“三個對接”;而“快”,是指“閉環”的外延,通過管理上的改革,我們以 “白+黑”全時段育人方式與互聯網新技術相結合的手段,快速實現知識的傳授與轉化,實現教學與管理上的“閉環”。
“楓橋經驗”的本質是預防和化解矛盾,而在學徒制試點中,矛盾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不一致、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不配套、白天實訓與晚上自習不對接等問題,都可借助“楓橋經驗”來加以解決:大問題以完善制度為標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小問題以快速解決為方法,爭取自我調整、小組合作,當天的事情當天解決,矛盾不上交。
1.“閉環”內涵上的解決
(1)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職業標準有國家職業標準與企業職業標準,前者分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大類,后者由企業制定,目的是協調工作過程,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職業標準從組成內容上講,包括職業功能、工作內容、知識素養與技能要求四個方面。而課程內容以目前最常見的項目教學法為例,同樣分為四個方面:項目模塊、項目任務、知識要求與能力要求。為保證對接的一致性,需制定統一路徑,包括“供需調研—職業標準分析—課程內容建構”三個基本環節。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內容之中,合理編制教學內容,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見圖1)。
根據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職業學校要積極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大格局,推進“三全育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的有機統一。筆者學校在知識素養與知識要求的對接中,需融入工匠精神、團隊精神等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確保“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這一核心問題與國家政策一致。
(2)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對接過程中要從就業導向、基地建設、課程標準、師資培養等幾個方面來解決問題。其中“以就業為導向”的企業需求是成功實施“對接”的前提;課程體系及標準的制定是成功實施對接的基礎;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實訓基地與師資隊伍是成功實施“對接”的平臺與保障。
2.“閉環”在外延上的完善
管理滯后是造成“破窗效應”的直接原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消問題于無形,是管理學的高級境界,也是“楓橋經驗”解決問題的一個基本要求。其核心是一個“快”字,俗話說“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管理也是如此。“快”字當頭,來實現“閉環”在外延上的完善,我們通過以下方式來完成目標:
(1)微信群+“UMU”互動學習平臺。微信,作為最常用的社交軟件,優點是人人都有,人人都會用。建一個包含教師、學生、師傅等成員的實習群平臺,在線布置日常任務,解決日常問題。
利用“UMU”手機互動學習平臺,來實現實訓時的作業上傳、微課演示及考勤考核等功能。2018年,筆者學校在17級汽修專業班中小范圍應用,收集相關信息,積累使用經驗。2019年9月起,進一步推廣到機械及園林二個專業。通常的做法是,先根據課程內容,以微課等形式做好課件,形成“UMU”二維碼,然后在微信平臺上發布任務,學生在當天的任何實習空檔時間,掃描即可去學習或做作業,完成任務后,在教師手機或電腦端,能自動匯總與排名學生學習情況。
(2)“白+黑”全時段學習模式。白天實習脫節晚上自習,是實習的一個普遍現象,如何使兩者對接,互聯網教育是一種很好的手段,但回歸教育的本質,師生面對面互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性實訓,按是否回校住宿,有兩種類型:一是早出晚歸,住宿學校;二是駐點企業,由企業負責晚上管理。
對第一類學生,我們采用“白+黑”學習模式:白天,由企業師傅為主、本校指導教師為輔,共同開展管理和教學;晚上,以學校教師為主,企業師傅為輔,開展實訓小結與文化課教學。這種形式,實質上是對生產性實訓的升華,目的是鞏固學生在白天的實習效果,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
對第二類學生,學校白天按統一模式管理,晚上不定時派教師到企業抽查,另外利用微信群+“UMU”互動學習平臺的形式,確保住宿安全與知識學習。它實質上也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實訓拓展。
知識點的鞏固與理實之間的相互印證,都具有時效性,其核心在于“快”。微信的“快”,即所有人能同時接收或發布信息,快在互動,對日常管理有效。“UMU”的快,是導師能以微課、作業等形式,快速向學生推送,快在知識點的傳播與反饋。“白+黑”的快,在于白天的實踐,能快速在學生腦中形成條理與記憶,快在理實之間的鞏固與轉換(見表1)。
三、“楓橋經驗”之總結問題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賦予了新時代“楓橋經驗”本質與內涵,以“學生為中心”,把教育教學的隱患消除在萌芽,把校企合作的問題解決于當天,一切以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努力目標,同樣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本質與內涵。一年的時間證明,通過改革教學的內涵及完善管理的外延,筆者學校的學徒制試點工作達到預設的“閉環管理”之成效:學生學得開心、家長覺得放心、企業用得安心、學校管得順心。
(作者單位:諸暨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