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君

摘 要: 語文的知識點具有內容涵蓋面廣、瑣碎難記等特點。很多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歸納與整理知識點,對語文知識難以形成系統性的記憶,以致影響學習效果。思維導圖是一種能幫助學生整理和記憶知識點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增強學生對文章脈絡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語文;應用;記憶;文章脈絡;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5-0034-02
一、前言
語文是義務教育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傳授知識點,更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眾所周知,初中語文的知識點涉及面比較廣泛,而且很瑣碎,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很多。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僅效果不理想,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維導圖的概念是在上世紀60年代被提出來的,如今,因其獨特的魅力已被廣泛應用于我國課堂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的教學工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拓展資源整合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管理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改善教學現狀,而且對于培養學生思維邏輯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思維導圖利用豐富多樣的色彩和圖形以及多元化的形式,能夠把語文教學中枯燥、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立體,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它富有條理和邏輯性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知識點間的關系;它富有趣味的教學模式,能夠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應用思維導圖,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初中語文中有很多需要學生記憶的常識。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僅事倍功半,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實,這些瑣碎的知識點之間常常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找出這些知識點的共性與差異,就能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起條理清晰的概念圖,從而輕松地記住知識點,并形成系統的記憶。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各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形成系統的知識脈絡,增強學生的記憶。
對于一些學生而言,文言文的學習是最頭疼的。文言文的知識點眾多,如一詞多義、實虛詞結合等,學生記憶起來比較吃力,而且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法進行記憶,通過連線和節點把各類知識點連起來,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成塊,再把知識塊變成有條理的知識網,讓知識網在學生的腦海中有序儲存,從而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比如,一詞多義是文言文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考試的重要知識點。因此,學生需要準確記憶字詞的含義。在記憶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準確理解字詞的多種義項,然后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準確確定字詞的含義。這時,學生就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發散來加以記憶。如學習“之”這個多義詞的含義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識記方法。首先,記住“之”在初中語文中的含義,如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賓語前置的標志、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動詞“到、往、去”等。然后,理解“之”在不同語境中的具體含義與解釋。如:“水陸草木之花”和“忘路之遠近”中的“之”是結構助詞,可譯為“的”;“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和“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中的“之”是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何陋之有”中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具答之”中的“之”是代詞,代指“他們”;“漁人甚異之”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中的“之”是指示代詞,代指“這件事”;“輟耕之壟上”中的“之”是動詞,可翻譯為“到”。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繪畫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自如地記住這些知識點,使教學做到事半功倍。
2.應用思維導圖,增強學生對文章脈絡的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很重要的部分。無論是精讀還是課外閱讀,教師都應要求學生清晰把握文章的脈絡與結構,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思維導圖,增強學生對文章脈絡的理解。比如,教學《背影》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預習階段構建思維導圖,使學生對文本形成初步感受,如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自主預習文章中的字詞句、了解文章講述的大致內容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思維導圖如下:
深入學習《背影》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捋清文章的脈絡結構。文章圍繞“背影”這一中心主題,主要描寫了“接到父親來信,引發對父親背影的難忘之情”“回憶往事,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結尾緊扣主題,再次回憶父親的背影”三部分內容。其中,在回憶往事部分,作者又從“奔喪”“買橘”“分別”三部分進行闡述。接著,作者對“買橘”這一部分從父親的肖像和體態動作上進行詳細描寫,刻畫了父親的背影。在父親的體態動作描寫中,作者運用了“探、穿、爬、攀、抱、放”等動詞,生動表現出父親的年老體衰、行動艱難,更凸顯出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最后,教師可以用線把“引發對父親背影的難忘之情”和“望父買橘,刻畫背影”這兩部分連起來,并標注倒敘手法,再從“引發對父親背影的難忘之情”引申出對父親的懷念之情,與結尾“再憶父親背影”首尾呼應。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很快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內容,既能提高教學效果,又能增強課堂樂趣。
3.應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許多學生常面臨無內容可寫、結構雜亂無章、離題等問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形成系統的思維能力,沒有全局意識。為此,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避免學生寫作的盲目性。在寫作之前,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題目,如“一件難忘的事情”。然后,讓學生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事情”和“難忘”。“事情”之所以“難忘”,是因為它或者有趣,或者有意義,而且肯定是發生過的。所以,文章要用回憶的方式來撰寫。教師以此為思路,引導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掌握大致的寫作思路。這樣,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走出寫作困境,將自己的所思所感付諸筆端,有條理地表達出來。由于有了大致思路的引領,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就能有的放矢,避免“離題千里”,從而提高寫作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能讓學生從傳統的線性思維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形成放射性的網狀思維,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語文教學中,無論對增強教學效果,還是促進學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維導圖以其靈活、豐富多樣的形式,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從而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嘗試、多總結,充分發揮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莊萍萍.論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閱讀、寫作教學中的運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8.
[2]魏幽探.初中現代文閱讀的思維導圖分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05).
[3]張訊.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語文,2016(06).
[4]劉麗.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實用性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Abstract: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Chines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coverage, trivial and difficult to remember. Man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not summarize and sort out the knowledge points well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systematic memory of Chinese knowledge, so as to affect the learning effect. Mind mapp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help students sort out and memorize knowledge points. Teachers can use mind mapping to enhance students' memory of knowledge points,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of the article, and enhanc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Key words: mind map;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application; memory; article context; writing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