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層教學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能讓所有學生獲得進步。文章從學生分層、教學分層、評價分層三個方面簡述實施分層教學的步驟,并從創設情境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實現因材施教、重視分層評價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布置分層作業提高所有學生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對物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途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 初中物理;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教學質量;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4-0046-02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還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從傳統的物理教學來看,教師往往實行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也有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課堂上無所事事。若教師不考慮學生學習方面的個體差異,那么兩極分化只會越來越嚴重。近年來,很多教師積極運用分層教學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獲。由此可見,在物理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法勢在必行。本文對物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進行相關探討。
一、實施分層教學的步驟
1.學生分層
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是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在分層的時候,教師可以按照三個標準進行分層,即學生學習潛力、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成績。可將學習能力較強、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分為A層;將學習成績一般,但學習主動性強、學習潛力較大的學生分為B層;將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分為C層。學生所在的層次并不是不變的,若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升,或學習成績退步,則可以征求學生的意見合理調整學生所處的層次。針對學生好勝心較強的特點,教師實施分層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突破自我。
2.教學分層
分層之后,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任務。教師可以給A層次的學生設置有挑戰性的任務,且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如此能確保學生不浪費課堂時間,且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突破;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難度不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主要是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取得進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要認真分析他們學習跟不上的原因,給他們更多的鼓勵與關心,并進行指導性教學,設置一些比較簡單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有所收獲,獲得成功感和愉悅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能夠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3.評價分層
評價也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從傳統的物理教學來看,教師主要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因此中等生、后進生很難得到教師的關心與表揚。為了促進所有學生進步,教師在實施分層教學時要更新教學觀念,堅持少批評、多表揚、多引導的原則。要重視分層評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標準的評價。對于A層次的學生來說,學習任務較重,有時難以實現目標,針對部分無法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教師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并督促學生學習;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多進行鼓勵,讓學生在完成平時任務的前提下試著挑戰有難度的任務,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對于C層次學生,教師則可以表揚他們的成績,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堅持學習,增強學習自信心。
二、物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途徑
1.創設情境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物理學科時,要考慮物理學科的難度可能會給各方面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造成困擾,且也要考慮部分學生可能因為學習基礎較差無法快速適應這門學科的學習。由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比較合適的教學情境,確保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對物理學科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從而構建更加高效的物理課堂。以教學“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這部分內容為例,筆者給學生總結了平面鏡成像的四個特點。第一,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第二,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第三,像與物體到鏡面距離相等;第四,像與物體對應點的連線,與鏡面是垂直關系。前面三個特點相對簡單,學生在觀察時很容易理解,但第四個特點對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層學習。如A層次學生直接探究第四個特點,B層次學生就前面三個特點進行探究,C層次學生選擇前兩個特點進行探究。掌握了基礎內容之后,B、C兩個層次的學生可以學習難度更大的知識。如此能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且能更深層次地探究物理知識。
2.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實現因材施教
就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且希望能更深地了解新鮮事物。教師要把握學生這一特點并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同時結合這個目標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要全面掌握教材內容,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抓好每一教學環節并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學目標。以教學“光”這部分的內容為例,筆者結合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科學設計教學目標,確保大部分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后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在課堂上筆者先讓學生掌握光的概念,之后讓學生深入分析反射原理、平面鏡成像原理,再借助實驗將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給學生展示出來。如此學生能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為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重視分層評價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課堂評價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究物理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表揚C層次的學生,以放大鏡尋找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作業中取得的進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則應該以肯定為主,評價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態度,引導學生不斷進步;而對于A層次的學生,要嚴格要求,讓他們主動幫助其他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如此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能力。
4.布置分層作業提高所有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設置有區別的課外作業。考慮到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習基礎不同,布置分層作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可以給A層次的學生布置難度較高的作業,給B層次的學生布置難度中等且又有一定挑戰性的作業,給C層次學生布置比較簡單的作業。以“蒸發現象”這部分的內容為例,筆者給C層次學生布置的作業是要求他們舉例說明蒸發現象,給B層次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分析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給A層次學生布置的作業是結合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說明如何合理地應用蒸發現象。如此能夠激發各個層次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課外作業取得進步。
三、結束語
從實際課堂教學來看,教師運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進步,也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主要是因為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教師盲目運用不符合學生實情的教學方法只會阻礙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積極運用分層教學法,創設情境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實現因材施教,重視分層評價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布置分層作業提高所有學生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各個層次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君健.初中物理學科分層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華夏教師,2019(16).
[2]俞海陽.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及實施策略[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20).
[3]亢小寧,任新成,李娜.六環節分層教學創建物理高效課堂[J].物理通報,2014(S1).
[4]郭紀萌.基于分層的中學物理“講練導”教學及其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08).
[5]趙新民.論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分層教學[J].湖南中學物理,2013(07).
[6]許金友.物理分層教學中基礎層次學生的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2(03).
[7]史進國.分層合作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湖南中學物理,2011(09).
Thought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ified
Teaching in Physics Teaching
Liang Zhigang
(No.4 Middle School of Lintao County, Gansu Province, Lintao 730516, China)
Abstract: The layered teaching method respects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nd enables all students to make progres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eps of implementing stratified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udents' stratification, teaching stra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tratification, and from four aspects of creating situations to stimulate al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reasonably design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tratified evaluation to promote students' common progress, arranging stratified homework to improve all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o implement stratified teaching in physics teaching diameter.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stratified teaching;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methods
作者簡介:梁志剛(1969-),男,甘肅臨洮人,中學高級教師,從事物理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