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勻
【摘 要】話劇《阮玲玉》的成功不僅得益于優秀的劇本,還要歸功于劇中演員的精湛演技。阮玲玉的扮演者徐帆,看似“漫不經心”的表演卻極具藝術張力,尤其是位于劇末的大段獨白堪稱“教科書式”的表演。筆者初探語用策略在演員創造角色和把握人物關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獨白;角色創作;社交指示;禮貌原則
中圖分類號:J82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032-01
“語用學關心的不是說話人是否真正希望對他人友善,而是他說了些什么以及該話語對聽話人產生了什么影響。我們不能脫離語境去談禮貌,語言形式不能孤立地決定其禮貌等級,禮貌是語言形式和語境條件,包括雙方的社交關系、權力地位等結合、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句話里提到的“影響”和“社交關系”在話劇藝術中,可以看作是演員通過臺詞的表達來體現“行動目的”和“人物關系”。
筆者試從語用策略角度分析話劇《阮玲玉》的經典獨白。這段內容是阮玲玉下定決心要結束自己生命時的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同時,它也體現出劇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
一、社交指示的變化引起人物關系的變化
首先,社交指示的總體變化影響具體人物關系的發展。
“敵人們,友人們,仇人們,愛人們”位與此段獨白的開頭,也是阮玲玉對造成今天這個結果的幾位相關人物的最后稱呼。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人稱指示并不包括阮玲玉自己在內。具體來說,有從愛人變成仇人的張四達、也有從愛人變成敵人的唐文山,還有以友人相稱的馬大哥、天培兄和好心的影迷們。這些社交指示的整體變化,旨在表達接下來阮玲玉對相關人物關系的“控訴”做鋪墊。因此,演員在分析劇本時,應該注意臺詞內容的前后聯系,更好厘清語言目的的行動步驟。
其次,社交指示的具體變化揭示人物關系的親密程度。
在劇中,阮玲玉使用“四少爺、四先生、四達”這三個不同的稱謂來稱呼張四達。首先,“四少爺”這個稱謂,可以推斷出應該是在兩人相識不久,還在相互了解時使用的敬語,符合雙方的社交關系、社交地位。接著稱呼其為“四先生”,這是阮玲玉和張四達在確立婚姻關系之后,她對外稱張四達時的尊稱。最后是“四達”,這是阮玲玉與張四達之間進行親密交流時使用的人稱指示,體現出兩人的親密關系。以上這些稱謂的具體變化,充分體現阮玲玉與張四達之間人物關系從“遠”到“近”,從“疏”到“密”的變化過程。
緊接著,在阮玲玉和唐文山的隔空對話中,她沒有直接叫出唐文山的名字,也沒有使用其他稱謂,而一張口就說了“和你”兩個字?!澳恪弊种苯芋w現出兩人之間親密程度。因為“你”是第二人稱指示語,意味著平等、親近的人物關系。隨后,她甚至用“丈夫”來稱呼唐文山,更表明阮玲玉對這段感情的投入和認真。當然,這里的“丈夫”也暗含一種諷刺,因為阮玲玉是后來才知道唐文山是有妻室的。對于演員而言,要格外認真捕捉每一處細節的變化,以及由人稱指示變化帶來的語言行動目的和人物關系的改變。
二、禮貌原則中的面子觀彰顯角色性格特點
首先,間接性策略凸顯角色外在表現。
“蒲導演,大善人!要不是你,偷天換日,來幾分欺騙,那些幸又不幸的人們還怎么活下去?”其中“要不……還”這樣的句式,可以推測出蒲導演的行為預設,說明蒲導演是個偽善人。但是阮玲玉并沒有采取直接性策略,而是通過間接性話語,既讓對方意識到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又在表達上留有余地,不失優雅得體。另外,阮玲玉在與黃記者的隔空交流中同樣使用了間接性策略。在劇中,黃記者的大肆報道,正是壓死阮玲玉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此刻,她的語言依然有禮有節,不僅保持了自己一貫溫柔端莊的公眾形象,也顧及了雙方的面子。所以,演員只有在充分理解這當中的間接性策略,才會將阮玲玉舉手投足間散發出的善良、優雅和知性表達到極致。
其次,正面禮貌策略暗含角色內在本質。
阮玲玉使用“天培兄”來體現她與穆天培的人物關系,反映出即使在“人言可畏”的現實社會中,她依然注重情誼。其中“兄”與文中的“友人們”相呼應,體現出阮玲玉對美好事物的懷念和不舍,更重要的是也為接下來“喝湯”的動作起到欲揚先抑的效果。最后,阮玲玉稱呼“好心的影迷們”意在告別,表達她最后的希望和對電影事業的熱愛,她依然祝福所有的影迷,這種骨子里的優雅和對電影藝術的熱愛貫穿角色始終。
綜上所述,演員在進行角色分析和創作時,對臺詞的處理、人物關系的把握以及整體風格的創作,既要結合劇本中的規定情境,又要深入挖掘在其中產生的具體語言。事實上,我們一般很少在話劇獨白創作中談及語用學的相關策略。特別是對于學習表演專業的學生,若單純從“聲臺形表”來考慮塑造角色,或一味地對前輩進行模仿,最后呈現的角色形象會顯得蒼白無力。但是,如果既能結合劇本內容,又融入語用策略的深度分析,也許對于演員來說,在角色塑造、臺詞表達、舞臺動作設計等方面都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5.
[2]秦伊楠,靳惠玲.哈姆雷特-戲劇獨白的功能與語用學解讀[J].世界文學評論,2007,(02):76-79.
[3]雷麗平.話劇《阮玲玉》“戲中戲”結構分析[J].戲劇文學,2010,(0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