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紅
摘 ?要:統編教材新增了“活動·探究”單元教學內容,為教師革新語文教學方法提供了思路。“活動·探究”強調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符合新課改教學要求,有利于落實核心素養培養,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展。本文聚焦語文課堂,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策略進行探討,以期對提高單元教學有效性提供有益指導。
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探究;統編教材
“活動·探究”單元是教材中的新內容,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摸索有效教學方法,從而發揮這部分內容的教育價值,促進個體全面發展。但是部分教師會停留在舒適區,以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不愿做出改變,這便阻礙了語文教學改革的進步。教師應加強對活動·單元內容的解讀,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明確活動任務,創設活動情境
通過分析統編教材“活動·探究”單元的內容可以發現,每個單元都設置了詳細的任務單。三個任務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體現了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動態變化過程。為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活動任務創設活動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活動·探究”圍繞主題“演講”設置了三個任務,分別為:學習演講詞、撰寫演講稿、舉辦演講比賽。筆者在進行任務一時,運用多媒體對創設情境,播放《最有一次演講》《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等演講視頻,通過優秀的演講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使其真實地感受到演講的魅力。同時,筆者根據演講內容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演講的內容、情感。如在品讀《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時,要求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做出第六個重要抉擇?從作者的抉擇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列舉的多個例子,有什么作用?不同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演講的中心思想,促使其不斷深入地品讀語言,在幽默風趣的語言中總結出演講的主旨。在撰寫演講稿時,除了教材提供了演講主題外,筆者還搜集了一些時事熱點,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如結合身邊環境問題,以“保護環境”為主題撰寫演講稿。再如結合經典文化傳承,以“龍的傳人”為主題撰寫演講稿。總之,對應不同的任務應設定不同的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二、注重實踐體驗,組織實踐活動
“活動·探究”的任務二一般為實踐活動,注重個體的能力培養。如何通過活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有效鍛煉是教師應重點研究的問題。任務二的活動效果對任務三的開展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必須組織實踐活動,做到實踐與知識的統一,這樣才能既滿足學習需求又促進教學目標達成。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活動·探究”的主題是“新聞”,任務二為“新聞采訪”。對此,筆者將采訪主題定為“我們是社會中一員”,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采訪活動。筆者將本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6個人,從采訪對象、采訪目的、采訪地點、采訪器材的選定,到采訪問題的設計等,都是小組成員自己分工完成的。采訪過程中,由小組成員進行工作記錄,并將采訪記錄表分享在班級群中,活動結束后在課堂中進行總結。此次活動中,學生采訪了不同的人,有的小組采訪了垃圾場的負責人,有的小組采訪了警察,有的小組采訪了環衛工人。學生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采訪不僅知道了怎么設計采訪問題,怎么與采訪對象進行有效溝通,怎樣寫新聞稿,還對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有了更加深刻了解,認識到什么是愛崗敬業,明白身為學生也要認清的自己的位置,從小樹立遠大目標,長大要為社會做貢獻的奮斗目標。
三、豐富活動形式,提升活動趣味
對于“活動·探究”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甚至直接將實踐活動環節省略,轉變為枯燥、無趣的知識教學。這樣的講學方式不符合“活動·探究”內容設置的目的,不利于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內容以及現有教學資源,組織不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趣味的活動中進一步理解語文知識,提升知識運用能力。例如筆者借助學校藝術節活動組織新聞采訪活動,要求學生以“記者”的身份參與藝術節活動,不僅要用相機記錄與新聞采訪有關的畫面,還要有選擇、有計劃地對表演人員、教師、藝術節策劃人員進行采訪,最后撰寫一篇有關藝術節的新聞稿。再如,筆者根據“戲劇”單元活動的任務組織了“語文小劇場”活動,要求學生自主選擇劇本進行排練,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對于每一次活動,筆者都盡可能為每一位同學提供參與的機會,一方面是為了學生可以擁有展示自我的機會;一方面是為了促進知識的內化,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間知識轉為了品格、能力,從而促進個體全面發展。
四、多元評價指導,豐富評價方式
單元教學不僅要注重整個單元學習后的總結性評價,還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單一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在活動中的態度、學習方法、思維品質等進行全面的考察,針對各方面的表現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評價。此外,還應將教師評價、自評、學生互評結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夠得到客觀、全面的評價,從而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例如在演講為主題的“活動·探究”中,教材提供了關于演講的評價標準,教師可以挑選同學組成評委小組,依據評價標準對參加演講比賽的學生進行打分。而在“新聞”這一單元中,只給出了寫好一篇新聞需要注意的事項,那么教師則可以根據注意事項制定新聞稿評價標準。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在新聞采訪活動中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給予正確引導。
綜上所述,“活動·探究”作為語文教學中新內容,對廣大教師而言既是革新教學模式的機遇也是教學改革路途中的挑戰。一方面,教師要克服對“新生事物”認識不足的困難;另一方面,也要將已有教學經驗和新內容相結合,探索設計屬于本班的“活動·探究”單元課堂。日后研究中,教師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探究,不斷優化“活動·探究”的教學策略,貫徹落實初中生核心素養培養。
參考文獻:
[1]袁源. 新聞·活動·探究——部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活動探究單元教學解讀[J].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7(8):51-54.
[2]陳家堯. “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思考[J]. 中學語文教學,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