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繡程



[摘 要] 廣州農業形態已由城郊型過渡為都市現代農業。農業依托都市、服務都市的功能已基本顯現,但與建設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都市現代農業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廣州農業農村人才總體數量少,人才增長動力不足;老齡化明顯,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整體素質不高,領頭帶動效應不強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廣州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廣州城市定位對人才振興提出新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人才振興提供新機遇,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振興提出新挑戰,廣州應該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多方聚合”三合力,健全人才“引進、培育、激勵、保障”四機制,助力鄉村振興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頻共振。
[關鍵詞] 廣州;農業農村人才;人才振興;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5.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3-0107-03
鄉村振興戰略指明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廣州農業型態已由城郊型過渡為都市現代農業。農業依托都市、服務都市的功能已基本顯現,形成一批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區、農民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但與建設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都市現代農業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業農村人才相對匱乏,以及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制約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推動珠三角九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為農業農村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國際舞臺和發展機遇。廣州,作為灣區中心城市,要不斷優化鄉村人才振興機制,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廣州農業農村人才基本情況
(一)農業農村人才總體數量少,人才增長動力不足
截至2017年底,廣州市主要農業農村人才總量共42500人(見表1),占農業從業人員的6.5%,約占廣州市農村戶籍人口的1.5%,農業農村人才總量少,人才資源匱乏。
以2010年為基期,2017年廣州農業從業人員數量減少了18%,而同期社會從業人員數量上升了21.3%(見圖1)。隨著農業從業人員的整體減少,農業農村人才增長基礎動力不足。
(二)農業農村人才老齡化明顯,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
以廣州農村實用人才為例,35歲及以下的人才僅占比18.3%,主要分布在40歲以上,占比67.7%(如圖2),實用人才呈老齡化趨勢明顯,且新生力量供給不足,出現人才斷層現象。在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走訪調研中發現,即使給予相對高的培訓補貼,廣州農村本地青年對從事職業農民的積極性仍不高,仍存在跳出“農”門的思想,同時,廣州農科畢業生到基層從事“三農”工作的比例較低。青年人才內生和外給動力不足,加劇農村人才老齡化現象。
(三)人才整體素質不高,領頭帶動效應不強
農村實用人才主要分布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分別占比48%和30%,大專及以上學歷僅占比19%。其中新型職業農民學歷相對較高,初中、高中(含中專)和大專及以上,分別占比35.7%、40.4%和19.5%。可見,農村實用人才整體受教育程度低,限制了他們對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現掌握的技能多依賴長期生產實踐摸索,抵御現代市場風險能力較差。
廣州國有單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共有479人,其中大學專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分別占比16.2%、66.6%、14%。專業技術人員學歷結構不斷優化,但高層次人才相對不足。2018年廣州共有4名農業類人才申報高層次人才認定,僅占比2.3%,1名農業類人才申報“嶺南英杰人才”,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的領頭帶動效應不強。
(四)人才市場供需結構失衡,人才類型結構不合理
廣州農村實用人才結構呈現以生產型、經營型為主(占比60.46%),技能服務型、社會服務型次之(占比33.49%),技能帶動型為補充的特征(占比6.05%)。對比上海、北京,廣州實用人才多集中在生產經營類,而社會服務型、技能帶動型人才相對不足(如表2,圖3)。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廣州農業農村人才市場急需農業生產經營專業人才、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和市場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等,而現有人才結構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亟待進一步優化。
數據來源:根據廣州市農業農村局調研獲得數據,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發布的《上海農業農村人才發展報告》,以及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網站發布的數據整理。
三、廣州農業農村人才振興的新形勢
(一)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為廣州農業農村人才振興提出了新的要求
廣州城市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依托都市資源,廣州對外來人員、優秀人才有較強的吸引力,為農業農村人才振興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廣州農業農村人才不僅要立足廣州,更要面向國際,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開展農業國際交流;不僅要注重農業產業,更要拓展農業空間,借助互聯網電商平臺,開發農業休閑旅游,文化創意、康養等新業態;不僅要服務于農業農村的發展,更要服務廣州城市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為此,培養造就一批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經營管理、鄉村治理的領軍型、創新型人才是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全球大都市定位對廣州農業農村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州農業農村人才振興提供新的機遇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將推動珠三角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政策制度的對接互通,區域合作交流的密切,產業布局的調整等將對農業農村人才有新的需求,同時也為人才振興提供新思維,拓展新空間。以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依托,將為優秀農業科技、種業科技人才的引進和聚集提供有力支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建設,將吸引優秀粵港澳青年學習生活、就業創業,促進鄉村人文交流;打破城鄉區域限制的人文、休閑、健康灣區建設,將為農村文化創意、旅游休閑、會晤會展、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
(三)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州農業農村人才振興提出新的挑戰
廣州鄉村振興戰略總體框架,形成“1+2+N”的政策體系,明確將開辟一條具有廣府特色的超大城市鄉村振興之路,在省鄉村振興中爭做排頭兵、示范窗。鄉村振興是系統工程,不僅是產業的振興,也是人才的振興和文化的振興。廣州農業農村人才工作要立足農民,提振農民的精神風貌,再現廣州敢為人先的改革務實精神。廣州農業農村人才工作要立足產業發展、社會服務和嶺南文化傳承之功能,勇于擔責、積極融入、主動升級,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
四、廣州農業農村人才振興的實現路徑
(一)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多方聚合”的人才振興三合力
1.切實發揮政府對農業農村人才振興的主導作用
一是加快出臺廣州市農業農村人才振興規劃和工作方案。在粵港澳大灣區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深刻領會黨中央文件精神,結合廣州農業農村人才的總量和結構性問題,加強分類指導,系統規劃,推動人才振興落細落小落實。二是成立人才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政府職能部門,共同抓好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并建立鄉村人才振興聯席會議制度,暢通信息共享和溝通協作機制,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三是進一步優化城鄉人才管理體制,突破地域、戶籍、人事關系等限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
2.發揮市場在農業農村人才配置中的決定作用
市場化是人才振興的基本方向,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機統一。一是完善農村人才市場機制,充分發揮經濟規律以及競爭機制,通過人才供求實現雙向選擇、合理流動。二是增強市場主體對人才振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農村人才和人才中介機構征信系統,優化鄉村營商環境,激發農村新型市場主體活力,切實發揮農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以及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方對人才的集聚作用,促進在人才培育、科學管理、人才供需效能等方面形成規模效應。
3.發揮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的作用
以協會、團體聯動為橋梁,促進鄉土人才的聚集互動,積極引導農業科學家、建筑設計師、海外華僑、鄉賢等社會各界人士返鄉,為廣州農業農村發展建言獻策,傳播先進思想和現代化農業技術,帶動當地人才投身于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構建區鎮村“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三級組織體系,以志愿服務為主要形式,為教育科技文化人才交流、思想傳播搭建平臺,為農業農村人才振興引入源頭活水。
(二)健全“引進、培育、激勵、保障”培人才振興工作四機制
1.優化鄉村振興人才引進流動機制
一是依托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工程,加大對農業科技、種業科技領軍人才的引進力度。圍繞加快建設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以及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積極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高端農業科技人才以及團隊。二是充分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開放平臺,圍繞廣州市鄉村振興產業布局,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高新科技成果,同時加大海外農業農村高端人才服務基層工作的力度,聘請海外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帶動本土人才跨越式發展。
2.創新農業農村人才培育機制
一是依托廣州豐富的高等院校資源,全面對接學科高峰培育,創新人才培養、農業科教示范項目,讓高校成為廣州人才振興的“人才庫”和“智力庫”。采取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定向就業、專項獎學金等方式,精準實施農業農村人才教育和技能培訓,形成校地聯動、協調合作的發展模式。二是加強對農業農村人才“帶頭人”“領頭雁”培訓。分類開展線上線下培訓,不僅圍繞人才的現代農業技術水平提升,還應增強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帶動當地農村群眾共同發展致富。三是搭建人才培育平臺。創建農村人才繼續教育基地,樹立職業技能終身培訓理念;整合優化鄉村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鄉村創業提供一條龍服務;搭建大學生返鄉實習平臺,對有意向在鄉村工作的學生進行跟蹤培育,儲備優秀人才。
3.優化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一是完善人才信息化系統管理。以“摸清底數、查找差距、明確目標”的工作思路,對在農業農村人才進行到村到戶統計,建立急需緊缺農村優秀人才數據庫。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人才管理服務系統、分類分層次進行線上考核管理等,加強人才動態管理水平。二是進一步做好農村實用人才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評定工作,結合都市農業特征,完善科學實用的職業資格評審分類和考核體系。將證書與就業收入相掛鉤,提高證書的實用性,積極落實職業資格的相關優惠政策,引導農村實用人才向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三是探索建立農業農村崗位補貼制度,完善生產要素有效分配制度,形成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暢通科技人才知識產權入股,融資貸款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率;打通實用人才以技術創新成果入股渠道,提高人才的積極性和獲得感。
4.完善服務保障機制,營造人才成長良好環境
一是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探索對農業農村人才、農業新型市場主體給予稅收補貼、優惠,鼓勵更多人才、企業致力于鄉村發展。二是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引導農村新型市場主體依法組織就業人員參保,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職工養老保險,鼓勵有條件的鄉鎮、村建設人才公寓,對符合條件的農業農村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健康醫養、休閑旅游、綠色農產品特供等優享服務。三是選樹鄉村先進典型,營造鄉村人才振興氛圍。舉辦嶺南花卉、水果養殖等職業技能比賽;開展廣府鄉村創新創業項目評比活動,弘揚鄉村工匠精神、創新精神。深入宣傳“廣府新鄉賢”,培育新鄉賢文化,營造尊重人才、崇尚知識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中國農學會農業農村人才工作分會.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Z].中國農學會專題資料匯編,2011.
[2]郜亮亮,杜志雄.中國農業農村人才:概念界定、政策變遷和實踐探索[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7(1):115-125.
[3]崔坤.大力培養農業農村人才助力北京鄉村振興戰略[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4):5-10.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