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謙
[摘 要]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要求研究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中心任務,于是“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的熱詞,成為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核心素養的提出,與素質教育完全一致,是素質教育的根本需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結構,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綜合能力。文章結合教學案例,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問題,進行簡單闡述。
[關鍵詞]小學英語;核心素養;實施策略;活力課堂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文化品質、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等,這些方面,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英語教學應實現的育人目標。核心素養,強調人的思維,是對教育目標的詮釋,因此,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目前教育界的重心和主題。筆者結合小學英語教學實踐,從核心素養的培養角度,談一下小學英語有效課堂的構建,與同仁交流和分享。
一、設計生活情境,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也是英語學習的主要目標之一。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生基礎知識、提高語言技能、發展語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動性。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以聽、說、讀、寫等的能力發展為目標。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缺乏自控能力、記憶不深刻但好動,教師應選擇和運用一些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情境,將學生融入到英語環境中,促其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快樂,提升說英語、用英語的主動性。如4下Unit7 What is the matter?的story time的教學時,對于第三幅圖內容的教學,教師呈現出濤濤生病不舒服以及媽媽關心濤濤身體狀況的情境。這個畫面,學生不陌生,容易引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生觀察畫面的同時,讓學生思考和猜想濤濤的媽媽會怎么問、濤濤可能會怎么回答,由此引出新單詞tired和ill以及固定句型的學習want to 以及日常交際用語What is the matter? Are you ill?然后,鼓勵學生用角色表演出對話的情境。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活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表現的欲望,提高語言能力。
情境創設的目的是引發學生參與的興趣,為學生語言的學習增加趣點,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實物和圖片都是具象化情境創設的主要途徑,這些直觀教具的運用,不僅利于學生理解語言,也利于學生交際和運用。如教學文具用品的名詞、顏色的名詞等,實物運用方便、有效。拿起一本書,教師問題引領:What is this?學生自主回答It is a book. 也可以借助于這本書,設疑Is this a(n)? 學生回答Yes,it is./No,it isnt.再者,簡筆畫、肢體語言、游戲和競賽等的融入,也是創設愉悅情境的主要方法,情境的運用,學生與教師互動、生生互動。在課文對話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對話的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在交流中,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注重問題教學,發展學生思維品質
英語學科素養包含多個方面,其中,思維品質是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之一。思維品質,也叫智慧品質,反應一個人的差異,差異性表現在靈活性、敏捷性和創新性等諸多層面。思維品質的發展水平,是人的智力與思維水平差距的主要影響元素。對于學生學習英語而言,良好的思維品質,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力、學習力和創新力。因此,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和發展,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問題是引發學生思維的基礎。思維品質的發展和培養,問題教學成為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巧妙設計問題,通過問題,引領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通過問題的探討,增加互動,激活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問題教學法,既培養學生的思維力,發展思維品質,也提高學生理解力和學習力,利用核心素養的綜合提升。如教學Keep our city clean時,教師提出What makes our city dirty? What should we do to keep our city clean?等問題,引發學生對環境衛生問題的思考之后,教師可以通過Why should we keep our city clean?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對于這類問題,文本中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與教材編寫意圖又息息相關,既增加閱讀的深度,也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科學、有效、趣味和生活化問題的設計,促使學生充分發散思維,調動思維的主動性,營造有助于思維品質形成和提升的良好氛圍,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三、融入中西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品質
《義務教育英語新課標》明確了英語教學的課程目標,明確指出英語教學既要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滲透文化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質。小學英語教學中,應更新教學理念,在日常教學中,關注中西文化的差異,關注學生生活中的文化和感知,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質。
如Birthdays的Story time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閱讀前,教師可以從情境入手,吸引學生的興趣。如呈現Mike、Suhai and Suyang過生日的情境,引出過生日的話題,再在情境基礎之上,提出問題 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引起學生對人們是如何慶祝生日的興趣,引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對這個問題產生探討的樂趣,會從get presents、eat birthday cake、have a birthday party等給出回答。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西方人過生日與中國人過生日的差異,從而滲透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再從收到禮物、對禮物不同的態度等方面,滲透這方面的文化意識。文化意識的滲透,除了結合生日這個話題之外,還可以結合節日、天氣、動物等的學習而適當滲透。如Festivals的教學時,將中西國家不同的節日文化進行比較,了解不同的習俗、傳統、飲食等;教學天氣名詞時,滲透西方人見面談話從談論天氣開始;關于交通內容的教學時,滲透靠左走、靠右行等的差異。文化差異的滲透,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文化品質,為學生以后走向世界打下基礎。
四、優化課堂模式,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整個核心素養的關鍵,是學生學習是否有效的核心。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教學生掌握知識更有意義,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探究能力等,也包括實踐和操作等能力。當然,這些能力的培養和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從單詞到對話、到課文,從課前、到課堂再到課后,讓學生主動學習形成習慣,從而發展學習能力。
如教學Chinese Festival時,教學前,鼓勵學生利用相關資源,搜集和整理關于中國的傳統節日Double Ninth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的資料,自主先學課文中的生詞rice cake、dumplings等,自主閱讀Story time,能用1-2個句子,介紹自己熟悉的傳統節日……課前的自主先學,為課堂上自主交流、合作互動奠定基礎,促使教學走向高效。
學習能力也包括探究、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任務等形式,促使學生自主參與,有效合作,提高學習能力。如5下unit8 Birthday的story time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與文本內容直接相關的問題When is Su Hai and Su Yangs birthday? When is Mikes birthday? What do they do on their birthday? What do they eat on their birthday?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設計,讓學生走進文本的閱讀中,引發學生探究閱讀的欲望,更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推測,再閱讀,從文章中捕捉問題的答案,也強化閱讀能力。閱讀中的問題教學,不僅有助于思維品質的培養,也有助于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有效誘導和精心指導。教學中,教師應堅持育人理念,創新有效的教學方式、不斷優化教學手段,采用情境教學、問題教學等,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不斷發展學生的學習力、思維力、文化品質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聚焦核心素養課堂,才能真正踐行“以學為本”“以生為本”,英語課堂才更精彩,更有活力。
參考文獻:
[1]許潔榆.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提升小學生英語語言能力探析——“信息溝”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9,(07).
[2]李小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課堂導入環節的優化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1).
[3]徐娜.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2).
[4]劉興蓮.緊扣英語三維目標,滲透學科核心素養——淺析小學英語課堂中如何滲透核心素養[J].學周刊,2019,(06).
[5]陳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語言能力提升微探[J].華夏教師,2018,(33).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