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發展,有效教學的思想已滲透到初中科學教育活動當中。不僅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帶來革新,還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茖W作為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的理性思維、社會認知等方面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仍存在“學不會”“沒意思”等現象,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掌握。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此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科學;有效教學;有效性研究
初中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意識、樹立理性思考的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教育成長和個體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然而,在部分地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學習和興趣培養缺乏有效的引導,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主觀意識得不到提升,嚴重影響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能力發展。因此,本文從當前教學中所存在問題、提升的方法兩個方面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一、當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所存在問題
1、教學主體不明
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大多采取主動說教的方式開展講授活動,常存在“一言堂”“獨角戲”的現象,缺乏對學生主體的教育引導和興趣培養,導致學生只能在臺下被動聽講、硬性理解,使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自主參與的行為得不到滿足,影響學習的質量和活動的體驗性。同時,教師常伴有“不是主科”的思想進行教學,存在敷衍授課的現象,學生的學習活動得不到充分把握。
2、教學方法單一
科學學科的內容本就復雜多變,涉及的知識廣度范圍比較大,對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單一化現象,缺乏對知識類別和內容的有效傳授,導致學生對科學內容的理解和吸收受到阻礙,既影響課堂授課的質量,還降低學生的學習效能。同時,傳統單一的說教講授,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引導等方面存在不足,無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
3、教學活動不足
正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初中生,性格活潑且思維積極,對事物的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比較強烈,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在活動的設計上并未注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發展變化規律,仍然使用傳統的活動內容或組織形式,導致學生的活動質量和參與熱情逐漸降低。此外,有效的活動細節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提升對學科知識的轉化效率。而傳統模式“講學練”的形式下,積極樂觀的學生難免出現“乏味”“單調”的課堂行為,這對學生的知識積累起到不良的后果。
4、教學引導缺失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授的引導者。但在教授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并為充分發揮,導致學生的學習主體受到影響。此外,部分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常?!凹涌臁苯虒W節奏,使學生的知識積累得到“灌輸”。而這種行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課堂知識并為真正得到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同時,教師還在課堂的效果上,主動“幫”學生回答問題,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停滯不前。
二、提升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方法及策略
1、轉變教學思路,從學生主體入手
針對當前的教育現狀,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思路,從學生主體入手,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得到主體化加強,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如在“新生命的誕生”的教學中,這是對學生進行性知識、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內容,考慮到教材特點,我從學生的成長經歷出發,以“我們個體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為話題,引發學生的討論,讓學生從自身的成長出發,初步建立科學化的思維模式,正確認知生殖體系和生命過程,從而使學生的知識基礎得到良好發展。同時,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還要以豐富多彩的畫面或資料作為輔助教材,引起學生的關注熱情,幫助學生能夠有效掌握本節的知識重點,保持正確的兩性觀念和行為意識。通過對學生主體的把握,不僅能保證學生知識的有效理解,還使學生的學習意識得到加強,提升課堂活力。
2、創新教學手法,從學習環境入手
教學手法的多樣化展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要點和主體內容,有助于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手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心理得到充分滿足,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積極構建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思考共鳴,使學生的主觀意識得到增強。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我利用多媒體手段,將有關植物生長周期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建立起對植物生命周期的概念和認知,從而對下一步的教學開展起到鋪墊作用。學生在看到種子從萌芽、生長、開花、結果的子仁生長過程后,都紛紛的表示驚訝和疑問,迫不及待的想對其一探究竟。這時,再將本節的新知導入其中,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的質量和動力,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效果。
3、把握教學活動,從課堂問題入手
課堂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的學習吸收、理解鞏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情變化,靈活設置課堂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探究,使學生的學習方向和任務目標得以加強,在鞏固課堂基礎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此外,教師還應注意問題的范圍,避免超綱、超限等現象,確保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如在“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初步了解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方式,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對此設置一些課堂問題: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是什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率是多少?回聲是如何形成?在15攝氏度時空氣的傳播速率是多少?通過對問題環節的有效把握,不僅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還使學生的研究思維得到運用。
4、注重教學引導,從能力發展入手
學生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中,因家庭環境、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響,難免存在個體差異的表現,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存在理解偏差的情況,如果不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將會是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阻礙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做好引導工作,從學生的能力發展入手,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發展。如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個體基礎差異化現象,我組織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展開教授活動,讓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理解的過程中,加深和打牢個體的學習基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我還設置相應的探究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知識發展:潛望鏡是如何轉彎將外界的景物投射到你的眼里?用刻度尺量出的物體和像到鏡子的距離有什么關系?一束光從水中傾斜射向空氣,光線將怎樣偏折?通過采取小組學習、探究引導的方式 ,不僅使學生個體的基礎得到加強,還使學生整體的能力發展得到促進。
綜上所述,有效的科學教學,不僅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得到加強,還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的程度得到提升,從而促進學生基礎知識的良性發展。此外,教師對學生個體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得到滿足,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基礎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希望廣大教師,從學生的基礎出發,不斷優化教結構,創新教育思路,使學生個體的學習基礎得到夯實,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教育支持。
參考文獻
[1]李鑫垚.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科學有效教學策略探析[J].中華少年,2018(20):58-58.
[2]李英.淺談初中科學概念有效性教學[J].學苑教育,2017(3):69-69.
[3]許雪明.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科學教學[J].都市家教月刊,2017(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