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必文
摘要:數學學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掌握的重點學科,對于學生而言,數學的學習具是有一定的難度。數學學科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思考。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初期階段,因此對于一些學習習慣或者是學習方式的形成也是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應當將自己對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對學生能力的形成也至關重要,就現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式教學;集中精力;深化印象;引導思路
一般來說,大多數教師都會采取的是單方面的課堂授課方式,也即是單方面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中的聽課情況也不是教師所關心的內容,師生之間缺少交流,導致課堂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不佳。最重要的是學生由于年齡小,缺乏自控能力,因此在課堂中容易開小差,師生之間缺少互動,也最容易使得學生缺少參與到課堂中的主動性,從而在課堂中掌握不好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由此可以體現出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重要性,也即是筆者在本篇中所要介紹的提問式教學方法。
一、時刻集中學生精力
課堂中學生才是主體人物,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需要學生在課堂中就能夠掌握好,這才是最主要的。小學生活潑愛動,數學學科本身也是探索性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措施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課堂中教師在一節課的不同時間內,可以根據課堂中講解的知識進行巧妙設置問題,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更容易一步一步地跟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思路進行思考。當然,小學階段學生所要接觸和學習的知識都是比較基礎,學生在進行學習時需要在課堂中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例如,在教授“測量”這一小節時,教師在正式開始講課之前,先教學生使用直尺,學生學會之后,就開始讓學生測量一些簡單的物體,比如說桌子,可以讓學生同桌之間進行相互配合。然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詢問學生測量桌子的答案,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再開始給學生進行具體講解測量相關的課本知識。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注意力便會高度集中,同時學生也會一直保持好注意力,測量出來結果之后,由于教師會進行提問,因此學生的注意力便會一直保持在集中的狀態。
二、深化知識印象
年齡小的學生實際上也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但是需要學生在課堂中對他們進行引導,重視課堂知識的教授。一節課中教學需要對課堂中所要講解的知識進行重點闡述,學生可能很難分清哪些是需要記憶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因此就更需要教師進行提醒。提問式教學也即是教師在進行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也即是對課堂中所講解的知識的一個匯總與思考,學生在接收課堂知識后,為了回答教師的問題,就需要進行一定的思考,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達到了深化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時、分、秒”這一小節時,教師可以以班級中的鐘表為例,開始給學生進行講解,教學生認識基礎的分針、秒針和時針。隨機挑選學生進行提問,以此來檢驗學生的認識情況,接著開始教學生認識時間,先讓學生明白具體的時間走向,以及鐘表的結構。學生認識之后,開始學會認時間,教師可以隨機撥動鐘表舉例讓學生明白時間如何去辨認。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討論,接著提問學生,隨機調時間讓學生回答,以便于練習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加深理解。
三、引導學生學習思路
學習數學需要具有邏輯思維能力,很多時候需要在課堂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訓練。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有一個過程,由簡到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做到不斷思考,當然這也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設置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回答,不斷思考課堂的下一個環節會是怎樣的,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實際上也顯示出了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中的體現。數學的學習需要思路,學生在進行做題時也是如此,數學知識都是相互關聯的,一點點思路就可以引發思考,從而得出結論。
例如,在教授“數字編碼”這一小節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個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編碼嗎?學生可能會回答不知道。教師可以先簡單地進行編碼,先列出幾個數字,讓學生思考規律并接著進行編碼,學生進行基本的思考之后,就會簡單認識編碼這一概念。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一步步思考,深層次認識編碼,同時需要不斷提問學生,誘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習思路。
總而言之,提問式教學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可以說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中需要與教師之間有互動,學生需要有教師在課堂中的關注。在低年級他們需要培養好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在以后的學習中才能夠上升得更快,學生的反應能力快,教師的少許指點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更好地課堂學習。當然,教師在進行教學中還是需要不斷觀察,及時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使之更加適合學生。
參考文獻
[1]代瓊芳.淺談提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學周刊,2018(12)
[2]李雪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策略的研究與實施[J].學周刊,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