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進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對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提高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蒙作用,同時,小學科學對于小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教師如何進行教學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在新的課程改革下,小學科學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科的特點進行分析,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進行多樣的教學,最終不僅提升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科學;有效教學
小學科學課程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體系的一門新興學科,對于學生的發展意義不可替代,但是很多小學生在看到科學中的內容之后就認為科學與自己的考試沒有多大關系,這種認知與學生家長的認知是分不開的,一旦將學生學習興趣與高效課堂隔離開來,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新課程中,強調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更要為學生創設富有趣味的課堂環境。由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科教學教師必須重視并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1.教師進行教學觀念創新
新課程教育理念下要求小學科學課程必須將培養科學素養為教育目標,而小學科學教師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執行者和教學實踐的主要組織者,是新課程教育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重要因素,對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由此,教師應進行教學觀念的創新。首先,科學教師要對自己所教的學科進行深入的研究,認真研究學科所提出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科目標為學生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其次,小學科學教師還要進行學科教學方面的學習,與其他優秀的教師進行互動,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的形式了解其他教師在科學中的教學創新方式,為自己所用,而提升教學效果。
2.靈活運用實物創設情境
小學科學課堂教材以往受限于傳統觀念,大多數小學科學教師對科學教材都是“照本宣科”,沒有創造性的開發和利用教材。小學生常常以自己所看到的具體實物為準則,他們認為存在即合理,凡是自己看到的東西就會認為是真的。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物,讓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從而產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
例如,在學習《磁鐵能吸引什么》時,筆者將一塊磁鐵拿到課堂,并且為學生呈現了很多的鐵塊。筆者拿著磁鐵靠近鐵塊的時候,鐵塊被帶動得左右晃動。如此,學生們好奇起來,他們紛紛問道:“這是怎么回事?”看到他們急于知道答案的表情,筆者趁勢詢問學生:“想不想知道磁鐵還有哪些功能,它還能吸引什么?”如此,學生們興奮地回答想知道。由此,將學生帶到課堂學習中。
3.利用新技術吸引學習興趣
科學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是神秘且未知的,同時也是抽象且枯燥的,教師如果采用單一的教學形式顯然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而在新技術狀況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信息技術支持,讓學生愛上科學,產生學習的欲望。這就需要小學科學教師根據教學特點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趣味因素,并且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注意力,進而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冰融化了》教學中,筆者將冬天的冰雪在春天融化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在畫面中,冰融化得那么悄無聲息,讓學生感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后,筆者看到學生們很疑惑的樣子,便詢問學生:“冰融化了,為什么呢?它融化需要什么條件?”之后,筆者讓學生結合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問題的探究,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4.重點關注學生探究學習過程
應該說,探究是科學活動的內在本質,在探究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對知識的認知也更加理智和全面,比單獨聽教師的講解更能深入學生的頭腦。為此,科學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可以是學生獨立的探究,可以是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等。而我們只有關注并不斷引導學生加強科學探究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而將科學本質和教育目標有機統一起來。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關知識,為學生布置一定的探究問題或者讓學生進行自主搜集素材的形式,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學習《各種各樣的運動》之前,筆者讓學生在互聯網中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讓他們將生活中的運動場景進行統計和探究,并嘗試說說運動產生的原因。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提升了學生在課堂的聆聽積極性,為高效課堂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課程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對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提高其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蒙作用,然而小學生對于科學的學習存在一定的誤解,導致科學的課堂效果并不理想。小學科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問題,提出較多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嘗試,讓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而愛上小學科學。然而,提高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有效性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科學教師繼續研究更多的教學形式,讓課堂充滿“科學味”,才可以最終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葉冬月.重視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3(7):6-7.
[2]鄭海娜.探討如何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5(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