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園園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有效教學成為教師越來越關注的話題,它不僅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同時,有效教學活動的展開為學生今后學習奠定基本保障,因此,本文筆者對有效教學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教學;課堂問題;信息技術;多元評價
初中是學生發展數學思維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目前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以填鴨的方式將數學知識灌輸于學生的頭腦中,這樣不但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而且對學生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同時,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發展還未完全,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經常產生思維障礙,如未及時解決這一障礙,對學生后續知識的學習則產生阻礙作用。而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之符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以保障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筆者以初中數學作為切入點,從“設置課堂問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多元評價”三個方面對有效教學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設置課堂問題,塑造探究意識
問題作為數學的核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標志,還是塑造學生探究意識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置課堂問題,這樣不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帶著問題更好的找到答案,獲取新知,還能使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在不斷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完善知識體系。
筆者在進行“有理數的加法”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并能通過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數加法法則,考慮到學生已經學習了數軸,掌握了正數及0的加法運算,首先,以舊問題的形式導入教學,提出系列問題:“什么是數軸?數軸的三要素是什么?有理數是如何分類的?什么是絕對值?絕對值的幾何意義是什么?正數及0的加法運算法則是什么?”學生思考后,并進行回答,在此基礎上,引出“有理數的加法”這一主題,再次提出問題:“小花在公路上行駛,向右為正,向左為負,問題一為小花向右行駛了2千米,又向右行駛了1千米,行駛的結果是什么?問題二為小花向右行駛了2千米,向左行駛了3千米,這次行駛的結果是什么?”學生產生探究意識,根據已有知識獲得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并總結出了有理數加法運算法則。
二、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整合初中數學教學已成為大勢所趨,它不僅打破學生的思維障礙,以具象化的形式將知識呈現出來,降低學生理解過程的難度,還能夠以三維、生動的模式將知識蘊含在其中,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這樣不但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與時俱進,還符合了學生的心理訴求,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以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筆者在進行“幾何圖形”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認識簡單幾何體的基本特征,考慮到學生對具體化的事物更加容易產生興趣,因此,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展示“奧運村模型圖”,這一場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根據具體的模型圖片,如:“帳篷”,讓學生觀察該實物的特征,學生通過實物和圖片,以生活中的幾何圖形作為原型,總結出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征,通過信息技術,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幾何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還激發了學生對幾何圖形學習的興趣,從而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
三、進行多元評價,樹立學習自信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一項不可或缺的過程,它不僅是學生產生積極心態的重要力量,還是樹立學習自信心的外在動力。而教師常常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方式,這樣逐漸扼殺了學生的自信心,對今后的成長也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的發展過程,并進行多元評價,讓“教師、學生、自我”都成為評價者,讓每個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從而樹立自信心。
筆者在進行“線段長短的比較”教學中,考慮到本章節是線段的進一步認識,為了使學生能夠通過“疊合法、度量法、尺規法”等不同方法比較線段的長短,首先組織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通過“猜一猜、畫一畫、說一說”的活動,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此過程中,筆者及時進行巡視,啟發誘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來比較線段的長短,一段時間后,請小組代表將小組活動的過程與之分享,所有小組表達完畢后,小組之間進行客觀評價,學生自我也進行科學評價,發現自身不足,取其所長,補其所短,從而使每個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樹立信心。
綜上所述,有效教學不僅保障了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多個環節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置課堂問題,讓學生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同時,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以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習興趣,此外,教師也不能忽視評價,并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從而使每個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陳玉尊.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7(2).
[2]趙必武.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研究[J].新課程(中),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