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玲 張玲
摘 要:咸水歌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其發展的困境從根本上來說是“造血“能力缺乏的困境,審美經濟時代的到來,為其發展困境的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機。通過對其美學元素的進一步挖掘、更好體驗效果的打造,以及疍家文化品牌的構建等方式改善咸水歌的面貌,實現其在大審美經濟時代的華麗轉身。
關鍵詞:審美經濟;傳統文化;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F59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8-0182-02
咸水歌作為民自己的歌謠,從其出現至今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可以說,咸水歌陪伴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歷經滄桑,也承載了家人在這悠悠時光中的喜怒哀樂。
作為家文化重要的標志性元素,各地民和相關的政府機構都為保護和發展咸水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的咸水歌收集整理,到各級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再到各地舉辦的包括咸水歌比賽、咸水歌進校園以及咸水歌改編等在內的各類推廣活動,無論是家人還是相關的各個政府機構對咸水歌的發展和推廣都可謂是盡心盡力。這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中山地區的咸水歌成功入選了全國首批“非遺”名單;海南咸水歌也入選了省級“非遺”項目;各地還搶救性發掘了數百首傳統的咸水歌謠,廣東和福建地區也有各自編輯出版的咸水歌謠集;新編的咸水歌《滄海桑田》和《金斗灣》還曾榮獲過國家級金獎。這些成就固然可喜,但是在咸水歌這些成績的背后隱藏的發展困境也日益彰顯。
“棄舟上岸”的家人讓咸水歌失去了曾經的文化土壤。從20世紀初開始,家人“棄舟上岸”的群體開始逐漸擴大。1934年,當時的廣東省陸豐縣在其制定的《待遇民辦法》中提出,其境內的所有民“悉準在陸上購置產業及建屋居住,與陸上居民享有同等之待遇”。建國后黨和政府更是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護家人的合法權益,從處理民具體事務的政府機構的建立,到對民聚居區實行民自治的政策等為家人的“棄舟上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從1950年代開始各地開始推行的民轉業安置計劃最終使得家人結束了數百年艱難的水上生活,定居陸地。
家人“棄舟上岸”對其本身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但是對咸水歌的影響卻是消極的。咸水歌名稱的由來其中一個說法就是因為家人長期與海水打交道,因此其歌謠以“咸水”為名,咸水歌和家人水上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由此可見一斑。可以說,咸水歌在豐富了家人漫長孤寂的漂泊生活的同時,家特殊的水上生活方式也為咸水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屈大均在《廣東通志》中曾經描述說,“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民家嫁女,集群婦共席,唱歌以道別,謂之歌堂”?!断闵娇h志·風俗》中也說,“蘸子女,歌唱以導其情,曰歌堂酒。”家人的“棄舟上岸”并不僅僅是居住方式的改變,隨之而來的是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的融合和主流化,可以說咸水歌文化的土壤隨著時代的變遷正在逐漸消失。
另一方面,外來文化的引入對于以咸水歌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沖擊。我國的家人多聚集于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區,改革開放以后,這些地區大多處于開放的前沿,其受外來文化影響更早也更多,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這些地區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咸水歌在其發展上也不可避免地承受了這種來自于外來文化的壓力,特別是更符合時代特征、商業化運作更完善的流行歌曲對咸水歌的沖擊尤為明顯,在這樣的影響下,咸水歌的歌唱環境、歌唱人群和欣賞人群不斷壓縮,這使得咸水歌在當下的傳承和發展顯得尤為困難,各個地區能夠進行咸水歌演唱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哪怕是在國家級“非遺”咸水歌的申報地中山市,現今能進行咸水歌系統演唱的人也不過數十人,而且大多不再年輕,家的年輕一代也早不再以唱咸水歌為榮,而改為追求更為時尚、更符合他們審美的現代流行音樂。
最后,單純靠地方政府扶持,缺乏市場化能力的咸水歌缺乏發展的動力。咸水歌作為地方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逐漸提高,各地相關政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對包括咸水歌在內的家文化進行保護和推廣,但是各地在各方面的發展并不均衡,對咸水歌的保護和發展的投入能力也有所差異,這導致部分地區的咸水歌的挖掘和保護做得并不理想。因此,傳統文化的發展單純依靠政府“輸血”是不夠的,而是應該形成自己的造血能力,依靠商業化的市場道路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和壯大。以咸水歌為代表的的家文化也是如此,只有得到市場的認同,才能徹底改變咸水歌發展后勁不足的局面。
審美經濟或許是家咸水歌實現自我造血功能的一個契機。審美經濟是2001年德國學者格爾諾特·伯梅在其著作《審美經濟批判》中被首次提出的。格爾諾特·伯梅在馬克思經濟理論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基礎之上引入了“審美價值”的概念。他認為,“審美價值”是區別于實用性的一種“享受型技術”,是愉悅個體的精神情感而產生的。這種價值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社會經濟當中,并對我們的經濟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雖然以審美價值為基礎的審美經濟廣泛存在于各種經濟形式之中,但是文化性產業和其顯然具有更為天然的契合性。因為,文化性產業的產品基本是以審美價值為其市場基礎的,其關注于如何使產品成為消費者精神性消費的對象。很多文創產品從實用性角度來看,其價值有限,但是其中蘊含的審美價值卻往往讓其成為人們追捧的熱點。比如,這幾年風靡全國的故宮文創產品,這些產品在實用性上和別的同類產品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差異,消費者們的瘋狂購買,實際上是在為其中展現的中國古典文化元素買單。
咸水歌作為家文化的一部分,要突破其發展的困境,引入審美經濟的思維將咸水歌的發展市場化、商品化,實現自我造血的能力,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從審美經濟學來看,咸水歌的發展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著手,其一著力于咸水歌本身審美價值的開發和挖掘,通過對咸水歌審美價值的挖掘,使其成為具有滿足當下受眾審美需求的文化產品。其二,改變咸水歌的體驗環境,通過對環境的打造,構建一個更好的體驗過程和體驗效果。其三,打造家文化品牌,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文化產品。下面我們將從這三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具體探討咸水歌可能的困境突破。
一、符合當下受眾審美需求的美學元素挖掘
咸水歌歷時數百年,其本身豐富的美學蘊含是毋庸置疑的。鐘敬文先生曾經形容咸水歌的優美時說道:“它歌唱起來,比什么都好聽!呵,好聽的很呀!……我夜間乘舟遠行,時月明人靜,于那煙波深渺處,聽見舟子在吟唱這種歌,此際真令我的精神感到幽深的怡悅!”咸水歌的美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從當下咸水歌的發展來看,其本身所蘊含的美學價值卻并不為主流人群所接受,咸水歌當下的傳播人群和接受人群表現出小眾化和老齡化的特點。
通過研究發現,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當下咸水歌的內容和形式都比較陳舊。古人說“詩言志,歌言情”,又說“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梢姼柚{從來都是來源于生活現實的,民歌能打動人的魅力其實也在于此。曾經咸水歌是美的,因為無論是“各位嘟朋友想買就開聲,香蕉嘟沙田甜柑透心呢姑妹,妹呀嘟邦襯格外平……”①還是“香港有間大纜鋪,姑妹,買條大纜帶住艇旁。香港有間白米鋪,兄哥,打石白米養姑娘……香港熱頭人曬壞,兄哥,勸哥莫做個水面生涯……”這些歌謠里充滿了市井生活的氣息,那是生命的煙火氣,洋溢著生命的活力,這時的咸水歌和它的受眾之間的情感是高度契合的。而當下的咸水歌中這種生命的活力流失掉了,它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在人們都快跨過21世紀的五分之一的時候,它卻還在歌唱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久遠以前的生活,這種表達的滯后所帶來的隔膜,使得現在的咸水歌只能成為“老人歌“,慢慢走向衰敗。
其次,咸水歌作為民歌都是以其民所在地區的方言為載體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咸水歌的傳播范圍和效果。
最后,咸水歌的表演形式相對單一,這成為影響咸水歌實現審美體驗的重要因素。因為歷史原因,早期家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咸水歌都是通過口耳相傳、清唱的形式進行傳承,基本沒有曲譜,更不用說伴奏了,這種形式會影響演唱者的表演效果。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勒和貝克爾在他們的論文《偏好是無可爭辯》中指出,在音樂消費中產生的邊際效用與消費者完成的消費總量和其本身的音樂欣賞能力是相關的。也就是說,消費者曾經的音樂審美體驗和欣賞能力會影響其音樂的消費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咸水歌的審美價值的挖掘應該立足于當下的受眾,從受眾接受的角度出發尋找咸水歌和受眾需求契合的部分,并將其作為咸水歌審美價值開發的根本。所以,首先應該讓咸水歌先“活”過來,讓它重新和時代接軌,賦予其新時代的形式和內容。其次,在語言的載體上尋求突破,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和普通話差別太大,這會對非方言區的受眾形成較大的語言壁壘,這種接受障礙,不利于咸水歌的推廣。如何在保留咸水歌獨特風格的基礎上,在語言上實現向受眾靠攏是當下咸水歌需要思考的問題。最后,豐富咸水歌的表現形式,在當今音樂形式如此多元的環境下,咸水歌那種口耳相傳,粗放式的表現形式也需要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以期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二、打造具有沉浸式體驗效果的體驗環境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提出了“體驗效用”的概念,并將其作為新經濟學的價值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消費不再是消費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其在消費過程中收獲的美或情感的體驗。人們在進行文化消費時往往不是對物質性結果的索取,而是為了精神體驗目的的實現。
從這個角度來說,讓受眾實現更好的體驗效果,是咸水歌實踐審美經濟路徑的重要條件。世界著名的迪士尼公司是體驗效用開發方面的佼佼者。迪士尼以旗下眾多的動漫影視作品為基礎,開發出了依托于各大經典動畫形象和故事的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迪士尼以這樣的形式將孩子們心中夢幻般的動畫世界照進了現實生活。在這里,受眾不僅可以重溫經典,還能和喜愛的動畫人物進行各種互動,形成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效果,而這種體驗無疑是美好而愉悅的,這也是迪士尼樂園得到受眾認可和接受的原因。
從迪士尼的成功范式出發思考咸水歌的沉浸式體驗的構建,可以和當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鄉村文化旅游等政策相結合,將民聚集區的新農村建設和家文化相結合,打造家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場所,在這些地方實現咸水歌的推廣和普及,讓咸水歌在人的新農村重新成為被廣泛傳唱的民歌,讓受眾能夠在更為真實和美好的環境中去體驗咸水歌的美。這樣既打破了現階段咸水歌停留于少數傳承人口中的尷尬,又能夠為受眾帶來更好的體驗效果,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咸水歌的保護和推廣的目的。
三、家文化品牌的打造
有學者認為,品牌是“一種技術‘型式而非藝術形式的美學,是當代經濟宰制情形下,工具理性對美學價值理性的策略性‘包合……一些可以視為具有審美意義的因素,比如色彩、聲音、簡潔、力度等,被配置到產品上,呼喚的只是某種感覺狀況,它們停留在感覺-感受——比如速度、濃淡、粗糲或細膩的差異上。”因此,品牌是停留于感受的一種審美體驗,構建一種情感或者感受與產品之間的聯想,比如,從絲般潤滑聯想到德芙巧克力,從堅貞美好的愛情聯想到鉆石,從民族品牌聯想到華為……凡此種種都是這種構建的成功案例。
打造家文化的品牌實際上就是在受眾的心里建立起這樣一種聯想。咸水歌作為一種音樂表現形式,它可以集聽覺、視覺、情感體驗于一身,形成多元的體驗感受,所以也更容易建立起情感或感受與家文化的聯系。因此,要對咸水歌進行多元化的情感提煉,打造家文化品牌,樹立家文化獨特的文化形象,使其融入到審美經濟的強大域場中去。
在這個大審美經濟的時代浪潮中,并不乏對咸水歌審美價值進行挖掘和開發的嘗試。比如,2009年廣東省的音樂人鄭集思和崔臻對咸水歌進行改編,將其和時下流行的音樂元素相結合,打造出具有現代時尚風格的咸水歌專輯《咸水謠》。這個專輯打破了咸水歌傳統的音樂形式,將咸水歌現代化演繹變為可能;2018年在廣東省中山市更是上演了一臺融合了交響樂、舞美、敘事以及多種演唱形式的大型交響清唱劇《咸水歌》,這部作品更是對咸水歌的審美價值進行了更為大膽和深入的探索。這些嘗試都證明了審美經濟背景下咸水歌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 范周,陳曼冬.大審美經濟時代的文化產業突破[N].中國藝術報,2011-07-11.
[2]? 王偉芳.品牌消費:審美經濟下的文化傳承[N].中國教育報,2011-11-29.
[3]? 李思屈.審美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特征[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