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生 曾麗軍 劉舒揚
摘 要:“國家認同”是民族精神建立的重要根基,對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開展社會融合教育和德育有著特殊而積極的意義。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些教學內容都是非常優秀的教育素材。如何充分發揮這些優秀素材的作用,值得語文教師深思。寓國家認同感于小學語文的教學策略,則將提升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水平和語文課程教學水平兩者的內涵和目標有機融合在了一起,在發揮各自作用的同時,增加了兩者相結合的溢出效應。文章創新性地提出將國家認同感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并對此具體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國家認同感;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062-02
一、引言
“國家認同”也可以稱為“民族認同”,是指個體對于自身歸屬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認同,是民族精神建立的重要根基。在如何增強公民的國家認同問題上,大多數學者都認同教育是最關鍵的路徑。
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具有探究性、專業性等特點,在構建小學生結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些可當作教育素材。小學語文因在內容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思想,因此具有獨特的文化風格和教育價值。如何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值得語文教師深思。
二、國家認同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價值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懷
國家認同感中包含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個人對自己國家的喜愛是基于認同這個國家的基礎之上的。小學階段是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其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敏感期和決定期。在這一時期,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深厚,其中凝聚了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生存智慧。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處事寶典。若能通過語文教學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進行社會融合教育,將有著特殊而積極的意義。
(二)有利于推動語文課程更加具體化
語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生活,而生活是語文教育的基礎,所以,學校語文教育需要回歸現實道德生活,并透過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和實踐性來促進語文課程更加具體化和生活化。語文教育需要教師轉變以往僅僅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工具的局限思維,向改變教育這一事項的本身的方向前進,以此來培養具有道德實踐力的新時代小學生,促使小學生能夠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國家認同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其浸潤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國家認同延伸至語文教育,可以從更深層次上讓小學生理解美德故事的深意,感悟到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實踐價值。而將生活化語文教學模式融入語文課堂,則能夠幫助小學生增強學習興趣,讓小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課程的教學中。
三、國家認同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的教學措施
(一)滲透傳統經典,培育文化認同
文化是國家認同的重要紐帶。傳統文化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開展社會融合教育和語文教育有著特殊而積極的意義。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多同小學生分享一些古代的勵志故事。如講解古人愛國、報國的故事,以古鑒今,教師要鼓勵小學生像古人看齊,勤奮學習、克服困難。教師要充分發揮好傳統文化在培育小學生語文興趣中的重要作用,將小學語文課堂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和滲透的重要陣地。
例如,在筆者結合課題研究推出的公開課《花木蘭》中,教師為學生形象講述我國古代著名的女英雄花木蘭故事的來龍去脈,生動描繪故事發生細節,深刻挖掘故事蘊藏的啟示,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分享花木蘭最感動自己的方面。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前人的智慧。通過各種形式讓小學生在課堂中浸潤于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語言、優美韻律、智慧思維、深遠內涵,從而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力量,感悟到傳統文化的意義,這能從深層次上培育學生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二)強化課堂功能,激發愛國之志
日常的課堂時間對于教師來說,既寶貴又關鍵。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首要來源。教師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也應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多多采用包括分組討論、交流合作、情境演繹在內的教學方式,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更加多元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多思考、多交流。教師應學會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此外,還應結合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國家認同教育滲透。
在《花木蘭》的教授時,教師應總結、提煉故事精髓,并將該精神延伸至現代生活中,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榜樣人物學習并且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要將原本刻板、主導的角色定位轉化為積極的組織者和教學指引者角色。故事演繹的教育方式對學生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當教師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其“教師” 的身份被淡化了,轉而成了課堂中的一部分。教師可以邀請學生來對課文內容進行演繹,當學生融入演繹環境中,教師的教育更易被學生們接受。在這一教育契機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三)結合生活情境,延伸愛國情操
語文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語文教育最終也需要衍生至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通過合理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在特定的環境內激發起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且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有助于將所學語文知識的內容形象化、生動化,以期幫助小學生提升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感悟水平。
將生活化場景引入實際教學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師可以結合當下的時事要聞,在同小學生對社會熱點進行探討的基礎上,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將兩者進行比較、分析。這樣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方式對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小學生暢所欲言,以此了解更多小學生的心理。經過教師的總結、指導,各種思想都能有積極、健康的底色。
四、結語
國家認同感中包含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國家認同加以延伸至語文教育,可以從更深層次上讓小學生理解美德故事的深意,感悟到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實踐價值。本文提出了國家認同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的教學措施,包括滲透傳統經典,培育文化認同;強化課堂功能,激發愛國之志;結合生活情境,延伸愛國情操,以期對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常永才,John W.Berry.從文化認同與涵化視角看民族團結教育研究的深化——基于文化互動心理研究的初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6):18-22.
[2]查火云,鄭 航.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分析:國家認同的視角[J].教育學報,2010(6):92-98.
[3]李金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民族精神和實踐能力[J].希望月報,2005(4):45.
[4]高中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7,(6):136.
[5]萬 成.小學語文教學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