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維佳
摘 要:在我國民族器樂中,竹笛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竹笛演奏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在竹笛演奏過程中完美結合思想表達及情感表現。音樂的靈魂是通過情感的浸潤,再借助樂器演奏展現出來,竹笛樂器本身屬于感性綜合性藝術,竹笛的演奏技法、情感表達等各個方面都能夠體現出竹笛藝術水平的造詣,如何淋漓盡致地通過竹笛這一傳統樂器展現出傳統音樂的深沉、優美、典雅之美,這就需要演奏技法與情感表達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竹笛;演奏技法;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621.9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2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102-02
音樂的靈魂是通過情感的浸潤,再借助樂器演奏展現出來,竹笛樂曲本身屬于感性綜合性藝術,掌握好姿勢、氣、指、舌、唇等各部分之間的平衡性及統一性,營造情感氛圍,使得演奏者和聽眾的情感體驗都得到激發,演奏者通過情感與技巧的把握與結合,樂曲形象才能被塑造得更為豐滿,更有感染力,進而更好地把握作品應有的音樂風格。
一、竹笛的演奏技法
因為竹笛具有獨特的音色,具有科學的發音原理,演奏者通過正確運用氣、指、舌等的技法產生音樂。而這一音色的情感元素來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樂器本身的音色,二是演奏者主觀對情感的掌控。本文所要重點論述的是第二種,演奏者技法與情感的交融。
(一)演奏姿勢
在竹笛演奏中,首先就是姿勢,體現優雅的外在形象,成為影響演奏表演效果的直接因素,觀眾從演奏者的神情與外在形象中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產生與演奏者同步的情感共鳴。在竹笛演奏中,演奏者采取或坐姿或站姿的兩種姿態。站姿適用于小型樂隊以及大型民族樂隊表演場合。而站姿通常是在小型合奏或是竹笛重奏與獨奏中運用,能夠讓演奏者保持氣流通暢、氣息靈活。相比于坐姿,在竹笛演奏技法中多采用的訓練方式是站姿。重心放在中線上,頭正、肩平、腰直,身體可以根據持笛方向略向左右傾斜,同時與之相同方向的腳尖、手肘、鼻尖在一條豎線上,笛身應與手指、頭部垂直,小臂與手在一條直線,確保動作的規范與靈活,演奏者以此姿勢自然放松,吹奏順暢。竹笛演奏的姿勢,一方面是為了呈現良好的演奏形象,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適應演奏者的生理特點,通過充分發揮技巧,將音樂內容富有情感地表現出來。
(二)氣息技法
要想傳達竹笛演奏的音色、音量、音準以及抒發情感,氣息技法的駕馭非常重要,這也是竹笛演奏中的一門基本功。演奏中氣息的表達方式很多,由此情感的表達也不同。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就是通過氣息的逐漸增強,漸次表達出遞進的情感,直到將演奏者情緒或者是聆聽者的情緒推向高潮。以《妝臺秋思》這一曲目為例,《妝臺秋思》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樂曲借昭君出塞懷念故國,抒發一種哀怨凄楚的情懷。在用竹笛演奏時,需要控制好氣息,尤其是連接與暫停的部位,達到似斷非斷的效果,讓觀眾感受到樂曲所演繹的人物幽幽咽咽、如訴如泣、哀怨凄楚的情感,氣若游絲的弱吹能絲系千里,從而有效達到竹笛音樂詮釋情感的效果。演奏者的氣息運用得法,讓人感受到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渾然天成。
(三)手指技法
竹笛演奏中不可忽視手指的訓練,演奏中手指呈弧形保持放松,按孔力度適中,從而確保演奏的順暢度。因為地域的不同,各種音樂作品風格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民族音樂特色,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竹笛演奏特色技巧。同時為了恰當表現樂曲的韻味及音樂情感,演奏者需要在了解南北地區的不同風格,練習不同的樂曲手指技巧后,再學習演奏竹笛作品。北方風格的樂曲手上演奏技巧多是“吐、花、剁、滑”等,而南方風格樂曲多使用“疊、顫、震、打”等手指技巧。如,具有鮮明湖南花戲風格特色的《春到湘江》這首樂曲,其音樂風格主要體現出的是喜劇性和鄉土性。一幅散板所引出的廣闊而富有激情的畫面徐徐展開,萬物復蘇的湘江,煙霧繚繞,一派生機盎然、生命勃發的春色美景。在引子和尾聲中,多次出現富有特色的音律升5和降3,這也是湖南花鼓音樂的特色風味。該樂曲充分抒發了作者從心底對湘江之美的贊嘆之情,一幅湘江兩岸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無限向往的幸福畫卷躍入眼簾。快板歡騰處,盡顯湖南花鼓戲的韻味,帶有鼓點聲聲的中心旋律多次出現,氛圍熱烈,深情交融,悠揚的笛聲與和諧樂觀、灑脫豪放的神態相融合,成為整個樂曲的一大亮點。旋律幾番遞升,形成層層翻滾、波浪似的音樂推動力,使得情緒被一級級、一層層推向高潮。全曲最后八個小節,最高音出現,自由的散板重現,又演繹出歡欣雀躍以及喜悅無比的情緒,成為這一樂曲重要的一部分。首尾呼應,廣闊熱烈,場景振奮人心,就此全曲結束。針對這一樂曲的竹笛演奏,南北兩派各不相同:南派主要講究運指的迅速,對旋律的主干音比較注重;北派則是運用半孔方法演奏半音階,不斷地對竹笛的音域加以擴展。在具體的樂曲演奏中,多數演奏者多用半孔,對升5和降3進行演奏。南派樂曲通常出現的“顫、贈、疊、打”與北派樂曲中的滑音都在這一樂曲中出現。雖然竹笛不能自己伴奏,卻將個音修飾到極致,對音符一個個地進行裝飾,從顫音到滑音,聽來讓人覺得韻味十足。又如,在曲目《牧笛》演奏中,手指松弛勻速,確保音持久、均勻與準確,因此該曲目隨情所至,與氣息、手指控制有著緊密的關系。
(四)運舌方面
人體器官中,嘴巴、舌頭、咽喉、肺部等相互聯系,無論哪一個部位有什么變化,都會影響到舌頭。在竹笛演奏中,演奏效果有一部分與舌頭息息相關,吐音的演奏與“唇”“氣”“舌”密切相關,且取決于舌頭的靈敏度,這一部位對手指與氣息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和擾亂,在吹奏吐音時氣息噴口的輕重、緩急對笛子的音準都有較大影響。因此,在不影響笛子的音準和音色的情況下,演奏者需要注重風門和吐奏力度的控制與訓練。可以看出,舌頭的功用在演奏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伸縮功能就像是活塞的作用,可以阻止氣流,還能調節音節。在中國竹笛的演奏技法中,運 “舌”技巧可謂多種多樣,從 “單吐”到“雙吐”,從“三吐”到“花舌”等,常用于對熱烈、輕快、詼諧、跳躍的樂曲的表現。如,《喜相逢》這一曲目,節奏明快,大量使用了吐音和花舌音,對情感具有特殊的表現力。歡快、熱烈,表現的是親人久別重逢、全家團圓的熱烈氣氛,而通過竹笛演奏,形象鮮明地表現了出來。運舌也有南北派之說,南派吐音的特點是非常小巧,而北派的特點就是吐音顆粒感很強,對于T、K的運用既均衡又獨立。而在《春到湘江》這首樂曲中的吐音中,則是運用到了南北派相結合的點吐音。由山西民歌改編的《賣菜》,具有鮮明的北派風格,里面的運“舌”技巧——輕吐好似腳步,滑音歷音用于呈現人聲嘈雜的景象,躍然于曲中,趣味橫生。而在曲目《姑蘇行》演奏中,花舌、吐音訓練尤為關鍵,可通過一定的技巧,體現優美音色,營造出秀麗的姑蘇園林景象。
二、竹笛的情感表現
竹笛演奏不僅僅強調的是吹奏技巧,演奏者還需要將內心情感通過演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音色與情感相融合的目的。竹笛演奏情感表達的重點就是恰當表現手段的運用,以把握各方面演奏技巧,達到情感抒發的目的。
(一)合理處理速度 張弛有度
中國竹笛曲目通常具有層次感,是由慢到快的層層遞進,最終完美地表現情感。竹笛演奏中,如果演奏者能夠合理處理好演奏速度,就能夠增強樂曲的表現力,根據曲目風格、情感變化來調節演奏速度的輕重與緩急。在變化節奏時,要做到快速流暢地轉變,使得變化表現出層次化和均衡化,即慢的部分沉得住氣,順其自然逐層推進節奏;快的部分一定要把握好節奏,實現快而不亂的自然過渡。對曲目演奏速度的掌握需結合曲目本身情感狀態,運用演奏技巧與情感的融合,在其層層推進下,使得曲目被不斷推向高潮。
(二)靈活融入情感 控制氣息
在進行竹笛演奏時,氣息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出來。為了能夠根據曲目要求靈活融入情感與氣息處理,演奏者在進行演奏前,需要深入體會曲目并加強訓練,掌握氣息演奏技巧,在層層遞進中將情緒推向高潮。如《春到湘江》這一曲目,既有低回吟唱,也有激揚高歌,演奏時要結合演奏速度、力度做到氣息舒馳,且松弛有度,轉換氣勢層層遞進,借助氣息強度,不斷將情緒推向各個演奏階段。又如,《揚鞭催馬運糧忙》中,用長氣息表達出忙碌與緊張的感覺,而其需要用一口氣演奏引子部分,后期則迸發力量。
(三)靈活處理力度 動態變換
在竹笛演奏中,對于力度的處理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演奏者可圍繞樂曲內容以及情感狀態來掌握好吹奏的力度,隨著情感強度的變化而變化,順利靈活實現演奏中的動態力度變換。力度變化帶給聽眾的是對曲目理解推動感,力度較大時,演奏洪亮硬朗曲調,營造出高亢的情感氛圍,可帶來震撼感;力度較小時,曲調柔緩,帶來的是寧靜的體驗。通過靈活掌控氣息幅度,使音律力度轉換自然靈活完成,使得曲目旋律更好地帶動聽眾的情感,進一步增強演奏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四)處理音色 表達情感特點
音色的特殊性是竹笛的一項優勢,音色運用在竹笛演奏中同樣形式多樣,這與演奏者理解曲目風格以及情感都有著密切關系,可以用恰當的音色變化將曲目感性層面的情感特點表達出來。基于此,通過較為優質的音色處理,我們能進一步帶動曲目情感準備表達。如借助清晰音頭、剛性音色演奏,表達情感強烈的曲目,提高音樂表演的震撼力;而結合柔美曲目,就采用柔和軟潤音色處理情感,給聽眾帶去抒情、幽靜的感受。音色轉換的自然靈活,需要演奏者的理解與感悟,表現出情感狀態的平靜與激動、松弛與緊張。如,《姑蘇行》中的唯美與幽靜的場景,適宜用柔和音色表現出來。
三、結語
總之,作為一種音樂情感的體現方式,竹笛演奏需要演奏者從各方面完善,累積經驗,提升技藝,合理表達情感,讓竹笛演奏帶動聽眾的審美取向,助其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讓這一獨特音樂彰顯魅力,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賈黎明.論竹笛演奏技法的自我訓練[J].大眾文藝,2014(24):126.
[2]梁忠祥.新中國竹笛演奏技術發展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