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珺
摘 要:有效提問的關(guān)鍵在于幼兒能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反饋。它是相較于相對低效的無效提問而提出的。在繪本教學中,有效提問不僅能讓幼兒回答在繪本中看到了什么,而且能讓幼兒發(fā)散思維,充分調(diào)動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從而增進師幼間的互動,使繪本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關(guān)鍵詞:提問有效性;繪本教學;發(fā)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108-02
繪本是一種適合低幼兒童閱讀的圖畫書,以圖畫為主,以文字為輔,或是完全沒有文字而全是圖畫的書籍,貼近幼兒生活,具有藝術(shù)性、文學性、文字與繪畫和諧共處等特點,它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對幼兒的成長有著獨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
繪本教學中,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把繪本作為教學載體,以引導幼兒理解繪本故事內(nèi)容,體會繪本故事所要表達的情感和主旨,欣賞繪本畫面的藝術(shù)魅力。
“發(fā)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在繪本教學中如何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怎樣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參與性與積極性,這看似簡單的一問一答,卻是很考驗教師發(fā)問的功力。如果發(fā)問不能引起幼兒共鳴,幼兒無須開動腦筋,那么無法培養(yǎng)幼兒的思考、探索問題的能力,教師的發(fā)問也隨之變成無效提問。
那什么是有效提問呢?顧名思義,有效提問的關(guān)鍵在于幼兒能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反饋。它是相較于相對低效的無效提問而提出的。在繪本教學中,有效提問不是僅僅讓幼兒回答在畫面中看到了什么,而是讓幼兒發(fā)散思維,充分調(diào)動積極性,使幼兒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這樣能夠突破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增進師幼間的互動,使繪本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取得預設(shè)教學效果。這種提問能讓教師真正地享受整個教學活動,讓幼兒的能力在愉悅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得到提高,是促進教師與幼兒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啟發(fā)的直接形式。
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時應該運用科學有效的指導策略,從而發(fā)揮繪本的最大價值,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要想實現(xiàn)繪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切實轉(zhuǎn)變教學觀念,確立正確的幼兒觀、教材觀和閱讀教學觀。那么,如何在繪本教學中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呢?筆者僅從以下三點簡單地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對繪本認知的熟悉度很關(guān)鍵
教師對繪本的熟悉程度直接反映在繪本教學每個流程的提問上,進而影響到整體繪本教學的效果。
一是要在熟悉繪本的前提下對教學活動的每個提問進行合理的預設(shè),提問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而設(shè)定。比如,在中班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的活動目標中,有一條是學習體驗繪本中接受愛和把愛留給別人的快樂,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理解故事并模仿情節(jié)”中,筆者預設(shè)的提問效果是讓幼兒用肢體動作表達小兔和小兔媽媽心里的愛,所以筆者的提問要圍繞動作和愛來展開。如提問:“你聽見小兔和兔媽媽用了哪三個動作來表達心里的愛?”幼兒能清楚地抓住提問的信息點,一邊回答“我愛你有這么多”,一邊用張開手臂、原地跳高、舉起手臂的動作比畫。這樣既考驗了幼兒對繪本的傾聽觀察能力,也鍛煉了幼兒對讀本的理解表達能力,讓幼兒能投入繪本情景中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從而達到預設(shè)的提問效果。
二是只有在讀透繪本的前提下才能設(shè)計出有針對性的提問,如在繪本《尋寶》教學中,提問的關(guān)鍵是海盜去挖寶藏需要什么工具。在第一次試教中,筆者的提問是:“在這一頁繪本中你看到了海盜有什么工具?”幼兒很容易被繪本上的其他線索分散注意力,有的回答海盜帽,有的說鈴鐺,有的甚至說鸚鵡。所以第二次筆者針對關(guān)鍵詞更改了提問:“在繪本中海盜要去挖寶藏,他們用到了哪些工具?”這樣幼兒就可以根據(jù)關(guān)鍵詞“挖寶藏的工具”,在繪本中找到答案進行有效回答。這種方式能更有效地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更積極地翻閱繪本尋找答案。
二、繪本教學的提問具有針對性
首先,繪本教學的對象是幼兒,所以發(fā)問要針對幼兒的發(fā)展特點進行合適的提問。《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要求,教師與幼兒交談時要用幼兒聽得懂的語言,因此在繪本教學中的提問要符合幼兒年齡發(fā)展特點而調(diào)整難易度。如在繪本《草人》教學中,草人和鸕鶿的角色對幼兒來說是十分陌生的,所以可以先讓學生閱讀繪本,教師再講解鸕鶿是什么,它有何特點,從而引出問題“鸕鶿為什么會被漁夫抓住了,被抓后它心里會怎么想”。這樣可以讓幼兒認知陌生的事物,了解其特點。其次,繪本教學中的提問要針對具體情況有層次性、遞增性,而不是設(shè)計一些過于簡單、缺少思考價值的發(fā)問,如“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根據(jù)《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對幼兒語言發(fā)展的要求,提問要依據(jù)幼兒的理解水平有意識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設(shè)、條件等關(guān)系的句子,教師應多問“為什么”“如果這樣會怎么樣”“好在哪里”等。如在中班繪本《熊叔叔的生日派對》教學中,反映因果關(guān)系的提問“小動物們?yōu)槭裁匆黄馂樾苁迨鍛c祝生日”,幼兒通過閱讀繪本找到原因,因為熊叔叔經(jīng)常幫助大家,樂于助人,小動物都愿意和熊叔叔做朋友,從而理解繪本主題:幫助別人能獲得快樂。又如在小班繪本《一步一步走啊走》教學中,提問“除了小兔子是一步一步跳啊跳,還有誰也是這樣”,這就是假設(shè)性的提問。這種開放性、猜想性的發(fā)問,體現(xiàn)了提問的有效性,能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發(fā)散幼兒的思維,讓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
三、繪本教學的提問具有情境性
繪本教學不比音樂、韻律活動課,課堂氣氛沒那么活躍,尤其是到了第二課時,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明顯下降,那怎樣通過有效提問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呢?《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與幼兒交談時,要注意結(jié)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因此提問時要注意語音、語調(diào),同時帶入情境,用繪本人物高興或悲傷的情緒進行提問。如中班繪本《巨人》的最后一頁,巨人被村民趕出村子,他非常想要一個朋友,這就很適合帶入情境。教師可用巨人悲傷難過的語氣和低沉的語調(diào)來提問:“我為什么一個朋友也沒有,聰明的小朋友們快幫我想個辦法,教教我該怎么做吧。”這樣小朋友也能很快進入情境。有的幼兒用小女孩的語氣說:“只要你再也不破壞村里的東西,我非常愿意和你做朋友。”有的用村民的口氣回答:“只要你修好村里的房屋,我愿意成為你的朋友。”這樣幼兒能更好地理解繪本故事,進而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使教學氛圍生動活躍。
四、結(jié)語
總之,教師的巧思妙問,能給幼兒充分的思考空間,激發(fā)幼兒閱讀繪本的積極性,使幼兒能更暢通地去交流、猜想、表達。教師要想提高繪本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就需要帶給幼兒足夠的求知挑戰(zhàn),培養(yǎng)幼兒的探知精神,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思考習慣,讓幼兒在五彩繽紛的繪本世界里暢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應彩云.云淡風清——應彩云幼兒教學案例隨筆選[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