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摘要:斯霞老師的備課,首先在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她的教材解讀達到通體透明、形神兼備的境界;其次,她秉持兒童立場,在備課和教學時關注兒童經驗,關注兒童思維特點,關注兒童的具體性,關注兒童的完整成長;再次,她對教學有相當科學的設計,注重情境的作用,從學法備教法,精準把握教學環節,恰當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課堂教學既質樸又現代。
關鍵詞:斯霞;備課;吃透教材;關注兒童;科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1B-0012-04
在國慶70周年之際,黨和國家評選表彰了300名先進模范,斯霞老師實至名歸,光榮入選。2019年12月,正值斯霞老師110周年誕辰;2020年1月,又恰逢斯霞老師離開我們十六個年頭。這樣的日子更會觸發人們對斯霞老師的念想和追懷。作為共和國“最美奮斗者”的一員,斯霞老師留給人們的是一座富礦,甚至是通過后來者的努力可以源源再生的富礦。本文僅從這位“最美奮斗者”最日常的勞作——備課這樣一個角度,回望斯霞老師是怎樣備課的,以表達我們對這位偉大的小學老師的深切緬懷。
斯老師主要是教語文課,有些年份也兼教數學課,同時擔任班主任,可以想象她每天都要備課,她的備課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理解教材,吃透教材
1.整體觀
斯霞老師說她是非常認真地讀教學大綱的,當時的教學大綱就相當于今天的課程標準。一個基本的事實是,今天的許多老師也未必認真去讀課程標準。讀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最大的價值是知其所以然,明白我們為什么教,教什么,要到哪里去,怎樣到那里去。斯老師說:“我總是利用寒暑假較充裕的時間來通讀新學期所教的教材,制訂出一學期的教學計劃,然后再一組一組、一課一課地去深入鉆研,具體落實。”[1]一些專家提倡老師們要準備學期的教學綱要,斯老師在那個時候,已經是這樣做了。她舉例說,要教第六冊的《列寧和衛兵》,就把前面孩子們學過的課本拿出來,發現第二冊有一篇課文講列寧認真學習,第三冊有一篇課文講列寧是一個誠實的孩子,第四冊有一篇課文講列寧在監獄里怎么讀書、怎么指導革命的,第五冊有一篇課文講列寧在中學時代是怎么做作文的。學到第六冊孩子們已經是三年級了,把前面學過的關于列寧的課文都聯通起來,喚醒他們的閱讀經驗,對于理解課文,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大有幫助。而許多詞語的積累、語文能力的要求,斯老師都是從全套課本、全冊課本著眼,引導學生在整體觀的視野中去學習,去體悟,去建構,去應用,這是非常不簡單的。
2.通透感
對于一篇課文,師者的理解應當“通體透明,形神兼備”。我這樣主張是“心向往之”,而斯霞老師就是切切實實這樣做的。斯老師備課時總是反反復復研讀課文,同時考慮學生怎么讀懂學會,她說:“有時候為了考慮一個問題,解釋一個詞,走路也想,吃飯也想,睡覺也想,我的腦子里就是經常考慮這些問題。”[2]斯老師指導青年教師,要青年教師五讀五備:初讀了解文章梗概;再讀掃清文字障礙,要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三讀要弄清句段含義,設計問題和解答的要點;四讀概括中心思想,鉆研寫作特點;五讀準備好課文練習的答案。斯老師說:我這里講的五讀,是大概讀到五遍,有時對于一句話也要反反復復地讀。所以說課文包括作業一定要是通透的。這種通透感還表現在斯霞老師在課堂上呈現出來的板書,她的板書往往是文章內在結構的呈現。
剛才提及,斯老師理解課文的通透感,常常是結合教學要求的,也就是說,她會充分考慮學生能否通透地理解。她因此提出備課文要關注“著力點”。在文眼、訓練點、課文難點這幾個地方特別花功夫。比如教學《劉胡蘭》,劉胡蘭把敵人的話“頂回去”,這個“頂”怎么理解,怎么朗讀,斯老師反復揣摩。《難忘的航行》講領袖關心士兵的故事,用了十六個“地”。斯老師認為,引導學生區別“的”“地”“得”,掌握“地”的用法,這篇課文提供了范例,有助于集中訓練,所以專門做了研究和設計。《我們愛老師》里面有一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怎么讓學生理解“祖國”這個詞,斯老師考慮了很長時間。正因為如此,課堂上有學生說“祖國就是國家”時,斯老師引導得法,這一節課成了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課例。
3.科學性
拿到教材,對于這個文化科學知識的成品,怎么去把握?斯霞老師對青年教師反復講,要多用字典詞典。要憑借著字典詞典,在規范的意義上理解詞語。斯老師又說,如果課文當中涉及科學知識,一定要想辦法弄懂。《一定要爭氣》寫的是童第周的故事,課文中講到一位生物學教授做剝離青蛙卵外膜的實驗,好幾年沒有成功,孩子們不理解,斯老師也不理解:為什么這個東西就這么難剝呢?剝這個東西有什么用呢?斯老師就到南京師范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去找教授們請教,終于弄清楚做這個實驗為的是進行人工授精,剝的是青蛙卵里面的一層薄膜,難度很大,童第周做成功了,所以說他是為祖國爭了氣。《斯霞文集》中,這樣的案例俯拾即是。
二、兒童視角
1.關注兒童經驗
教育的一條基本規律,就是將所教授的知識與兒童個體的經驗相聯結。斯霞老師深諳此道,她處處做有心人,引導兒童積累生活經驗。教《我們愛老師》這篇課文時,斯老師估計孩子們不了解“園丁”的意思,她就在班隊活動時,帶孩子們去公園參觀,看園丁伯伯是怎樣勞動的。回來后帶孩子們學習這篇課文,效果非常好。
有一天,正在上課時,一團柳絮從窗外飄然而入,斯老師馬上讓同學們停下來觀察教室里這團柳絮飄然而來的場景。她為什么要這樣做?是因為后面會講到《小英雄雨來》,要講到蘆花的花絮“飄飄悠悠”,斯老師備課時就在思量,孩子們該怎么理解呢?現在這個偶發事件就是一個好機會。教到《小英雄雨來》的時候,再帶著孩子們回憶這個場景,孩子們對“飄飄悠悠”的理解就很到位了。斯老師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想到孩子們的學習。她看到風把高空的薄云扯得一縷一縷的;看到晚霞如火,燒紅了半片天空;看到大霧彌漫,幾步之外的景物模糊難辨;看到夏日的暴雨,從樹上、屋檐上傾瀉而下,雨后一道長虹在天空搭起七彩的拱橋……都定會教學生對這些現象進行觀察,為相關課文的學習積累生活經驗。
2.關注兒童思維的特點
斯霞老師的課,大家都知道,非常重視在具象的體驗中去理解抽象的東西。這樣的案例太多了,暫且不說。在觀摩斯老師教學錄像時,我注意到這位直觀教學的大師,同時關注兒童抽象思維的發展,一直注意研究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她認為低年級教學就要有這種意識,比如說《烏鴉喝水》《驚弓之鳥》,就要引導學生學習推理,通過推理的過程去領悟課文的內容。斯老師說,提問題一定要想一想學生思考的質量,這個問題不僅要適應孩子,還要促進孩子思維的發展;要有一個習慣,提的問題不是學生隨隨便便就能回答的,一定要他們好好地想一想才能回答。小學語文教學以培養形象思維為主,同時不失時機地培育初步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重視思維質量,引導兒童挑戰性思考。這些經驗在今天的教育語境中仍然具有啟迪意義。
3.關注兒童的具體性
首先是考慮不同年齡兒童的具體性。斯霞老師說,教兒童說話,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老師應隨著學生年級的遞升,逐步豐富教學用語。例如,待人的態度、人與人的關系,可以用各種詞語表達。斯老師教學時,一年級用“客氣”“和氣”“和好”,二年級用“和藹”“親切”“忠實”,三年級用“慈愛”“慈祥”“友好”“謙虛”,四年級用“謙遜”“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熱情”“虛心誠懇”……這些詞語是根據在課文中出現的順序,而分別在不同年級運用的。斯老師說,我在說話中有意用這些詞語,注意對學生的語言運用做些點撥,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重視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她說,什么問題由什么樣子的孩子來回答,你要想清楚。較容易的問題一定不能讓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同學去回答,要考慮學習差一點、不喜歡發言的孩子。她說,背課文,不能要求孩子們按同樣的要求背誦,學習較差的同學,鼓勵他、要求他今天背誦一段,明天背誦一段,他兩三天不也就把課文背誦下來了嗎?等到學期結束時,她發現學習較差的同學也都能把課文背下來。斯老師還舉過一個例子:教數學課,拿著幾包卡片,讓孩子們看卡片說答案。聽課的蘇聯專家指點她,卡片拿出來,要讓大家等一等再回答,讓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思維的過程,否則那些學習稍微有點困難的孩子就跟不上了。她認為這位專家說得特別有道理,從此以后,無論備課還是上課,她都特別關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
4.關注兒童成長的完整性
斯霞老師非常重視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性教育。她根據教材特點,把語文課程的德育內容分成政治性和道德性兩大類,盡可能結合具體課文,不著痕跡地教育學生。她引導學生對“祖國”的理解、對“園丁”的體悟都是經典的案例。她說:“凡是可以結合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不管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課文,我都不輕易放過,有的我作了比較詳細的講解,有的只用一兩句話帶過,但對學生都很有教育。”[3]而且她潤物無聲,學科育人做得很到位。
斯老師很有保衛童年、保衛兒童的意識。斯老師帶孩子們寫字,強調一尺一拳一寸三個“一”:眼睛離課本一尺,胸部離課桌是一拳,手指離筆尖是一寸。這是保護兒童,又是帶孩子們養成好習慣。她說寫生詞為什么要寫那么多遍?在當時的南京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學生寫生詞不超過5遍。斯老師曾經反復問道:“作業為什么不能當堂完成?”斯老師教試驗班,六年內容五年教學,她思考的是怎么才能不增加學生的負擔。這個實驗班所有的教材都是斯老師自己編的,她說她的設計就是讓孩子當堂把作業做完。她還有句非常了不起的話:“減輕負擔,提高質量,是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難題。”[4]孩子的完整發展、健康成長,是與他們有閑暇時間、有選擇性學習的時間、有玩耍的時間、有充裕的休息時間關聯很大的。斯老師是真正有慈母心啊!
三、設計科學
1.創設情境
斯霞老師是創立“隨課文識字”這一流派的宗師,隨課文識字,即“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就是強調發揮具體情境的作用,教了文字,又教了課文,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扎實。其豐富的內涵不是這篇短文能說得清楚的。從具體的案例看,斯老師很重視具象地教學生識字,她不滿足課本中的插圖,她認為,“哪幾幅圖要放大,哪幾幅圖要準備實物,上課時,圖、字是同時出現,還是先出現圖再出現字,稻子、麥子、紅薯、花生……是一下子都排列在講臺上,還是講一種出現一種”[5],都是要認真考慮的。可見,具象化的情境她是十分用心設計的。隨課文識字,正是這種教法推及一般而逐步形成的。
2.精準謀劃
斯霞老師說,一節課,先講什么,后講什么,怎樣講,都要認真考慮,反復推敲。她備課以后,還要反復試講,哪兒不合適,再去修改。課上好以后,再回過來總結得失,以便更好地改進。就這樣,她總結提煉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比如關于字詞的出示、講解和鞏固,她的經驗對于老師們就很有啟發的意義:字詞的出示——按照課文內容順序出示字詞,課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詞先出示,在理解課文內容后再出示生字;字詞的講解——利用實物或標本等直觀教具講解字詞,利用圖片或簡單的黑板畫講解字詞,通過直觀觀察理解詞義,通過實驗講解詞義,用動作演示講解詞義,用形象生動的表情語言講解字詞,利用兒童實際生活體驗講解字詞,通過課文閱讀講解字詞;字詞的鞏固——經常把學過的字詞通過默詞、填詞等方法進行鞏固,讓兒童看實物寫漢字,提示有關課文內容讓兒童默寫其中的主要生字,教生字前復習形似字或與同音字比較,組織容易寫錯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填寫,選擇適合的詞連線成句,利用各種機會讓學生多與字詞“見面”,組織歸類練習。斯霞老師上課總是胸有成竹,這與她備課時如琢如磨、精心設計到位是相聯系的。
3.從學法備教法
斯霞老師的課質樸大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習思路和教學思路的統一,渾然一體,所以看上去沒有多少花樣。她認為備課時要從學生角度多想想,注意考慮幫助學生前后貫通知識,培養學生系統掌握知識能力的能力,這樣就將教學放在一個語文知識體系中來考量。引導學生在激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在考慮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考慮其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比如:教學生構字規律,教學生歸類識字的方法,教學生查字典的方法,在哪一學期教,怎么安排,都要有具體的考慮。在輔導學生時,創造條件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習方法。再比如:指導寫作時,要考慮讓學生把對課文的學習與領會運用到實踐中來;每上完一課都要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在拓展中遷移課文學習獲得的學習方法。斯老師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如何讓學生學會聽,斯老師在具體教學細節上都有精心設計,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斯老師堅持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說完整的話,訓練學生連貫通順地說話。貼著學法設計教法,二者融為一體,質樸無華,效果、效率、效益、效應都無不上佳。
4.重視現代媒體
“現代”是個相對的概念,斯霞年代的現代媒體,主要指電化教學手段。斯老師非常注意恰當地運用幻燈片開展拼音教學和識字教學。比如“采”“踩”“彩”三個字讀音相同,但字形、字義不同。斯老師請學生組詞,而她在備課時做了充分準備,學生說出的詞語,大都能通過幻燈片呈現,然后再要求學生用這些詞填空或造句。她的學生錯別字少,與她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是相關的。斯老師還注意利用電化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比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驚弓之鳥》等課文時,斯老師通過放教學電影、幻燈片等激發學生去比較、分析、推理、歸納,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提升思維能力。斯老師說:“不可因使用電化教具麻煩,而只按照課文讀讀講講。事實上,使用電化教具是忙在課前,上課時就不忙了,而且繪制好一套幻燈片可以長期使用,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6]這樣的說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前瞻意義。
參考文獻:
[1][3][6]斯霞.斯霞文集(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0:6,197,150.
[2]斯霞.斯霞文集(一)[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0:83-84.
[4][5]斯霞.斯霞文集(三)[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0:79,102.
責任編輯:楊孝如
Learning from Ms Si Xia to Prepare Lessons
YANG Jiujun
(Jiangsu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Ms Si Xias lesson preparation starts with understanding and dige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to the realm of being transparent both in form and spirit. Secondly, she sticks to the childrens position, focusing on their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concreteness, and complete growth in lesson prepar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Furthermore, she makes scientific design of teaching and attends to the use of situations. Also, she prepares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accordance with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precisely grasps the teaching steps, and aptly uses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s in a plain but modern way.
Key words: Si xia; lesson preparation; digesting teaching material; focusing on child; scientific design